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现有热电分解法(热量法和实际焓降法)分析,运用能量有效系数的概念,将冷源损失合理分配给双方。该方法克服了热量法和实际焓降法的缺点,计算简便。  相似文献   

2.
介绍热电联产机组热电成本分摊算法,分析比较每个热电成本分摊算法的优劣,指出现有分摊方法的不足,并提出热电成本分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热电联产热_电分摊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热量法入手,进行多层次剖析,建立了分摊新概念;通过数学推导,得出了实际焓降法的数学表达式,该法概念清晰,物理意义明确,符合整体性原理,热、电双方得益。  相似文献   

4.
在热电联中,热电分摊比的合理制定是直接关系到热电厂和热用户双方利益的一种重要的问题。根据在供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引入折合Yong的要领,考虑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能量中的可能能占机组总可用能的比例,建立折合Yong-Yong法热电分摊比分析模型,并对几种典型的机组的实际运行工况进行了计算,本文提出了折合Yong-Yong法克服了京城 缺陷,物理意义明确,简单适用。  相似文献   

5.
热电联产系统热电分摊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现有热电分摊法(热量法和实际焓降法)分析,运用能量有效系数的概念,将冷源损失合理分配给双方,该方法克服了热是法和实际焓降法的缺点,计算简便。  相似文献   

6.
热电联产燃料成本分摊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松 《热机技术》2005,(1):54-58
该文从热力学原理阐明热电联产,热电燃料(热量)分摊三种方法,并以实例计算表明,采用yong法分摊是科学合理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建议我国原计划经济时定的热量法分摊改为yong法分摊,供讨论。  相似文献   

7.
确定热电联产中热、电分摊比的折合-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热电联产中,热电分摊比的合理制定是直接关系到热电厂和热用户双方利益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根据睵在供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引入折合皔的概念,考虑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能量中的可用能占机组总可用能的比例,建立折合皔-皔法热电分摊比分析模型,并对几种典型机组的实际运行工况进行了计算.本文提出折合皔-皔法克服了其他方法存在的缺陷,物理意义明确,简单适用.  相似文献   

8.
热电联产系统供热比计算办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峰 《节能》2001,(12):23-25
通过对供热比分析计算来进行合理的热电分摊,克服传统的计算缺点;通过对热量法进行修正,将冷源损失合理地分配给供热、发电,以期正确确定供热、供电价格,调动热电双方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从能量品级的角度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过程中各种能量的利用价值进行量化分析,提出能量品位量化系数的概念,建立综合能量梯级利用与热电负荷关系的热电成本分摊计算模型,采用Ebsilon软件对热电联产机组进行稳态建模分析评估,对多组热电负荷组合工况采用不同成本分摊方法进行计算和比较,并得到最终的计算结果分析.该模型综合考...  相似文献   

10.
分布式热电联产中热电比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布式供能是国际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能源供应概念和方式。在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中,余热锅炉补燃是调节热电负荷的有效手段,选择合适的补燃率有助于提高余热锅炉和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的效率。本文基于上海理工大学分布式热电联产实验台的数据,通过与购买市电+单独燃油锅炉供热进行比较,给出了一种确定最佳热电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朱成章 《中外能源》2008,13(1):2-10
中国电源结构长期煤电占极大比重,对此国内外专家看法不一。阐述了中国没有完成能源的几次大转换是导致中国以煤电为主的根本原因。2002年部分发达国家的电源结构表明,部分发达国家的煤炭主要用于发电,煤电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大大超过了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的比重。美国、欧洲、俄罗斯2005~2020年电力发展趋势的分析表明.在无温室气体减排规定的情况下,煤电的比重都呈上升趋势。国际能源署和国内专家的预测认为,中国未来的电源结构仍将以煤电为主。鉴于此,中国目前以煤电为主的电源结构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高鲁锋  关里  徐大坤 《节能技术》2010,28(2):141-145
针对部分地区小型热电联产系统运行不合理、冷源损失大、节能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通过对某小型热电联产系统全年运行状况的调查,计算了热电机组的发电效率、热效率及汽机冷源能量损失,分析了小型热电联产系统能耗大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热电联产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改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形式的措施,为热电联产系统改造和扩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分布式能量系统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所引发能源问题日趋严重,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手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世界都在推动第二代能源系统的建设,积极进行试点,认真进行立法准备,抓紧开发相关配套设备。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建设第二代能源系统不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4.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how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district heating companies can improve profitability of biofueled cogenerative investments in small to medium-sized applications. Currently advanced biomass gasification and gas turbine combined cycle has been found to be a promising cogenerative conversion technology for the recovery of heat present in biomass fuel. Increased biofuel based cogenerative power production in the future is clearly dependent on the improvement of both performance and investment costs of new high performance technology, and on the nature of policy instruments designed to promote the technology. The use of biofuels for cogeneration on a large scale is focused mainly on forest industry sites, where considerable quantities of biomass are available. While cogeneration provides several environmental benefits by making use of waste heat and waste products, air pollution is a concern any time fossil fuels or biomass are burned.  相似文献   

15.
热电联产规划作为城市建设非常重要单项专业规划,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热电项目核准的必备附加文件,同时也是地方发展热电项目宏观引导和调控的指导性文件,文中依据国家颁布的系列文件和法规,总结近年来黑龙江省热电联产规划的实践,提出了热电联产规划工作中须加以重视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运用工程热力学基本原理,以联产电厂热力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热力循环特性的详细分析,将其划分为不同的质量单元.建立了主辅循环各质量单元的单元进水系数通用矩阵方程,对联产电厂中循环间的功率、流量和热量的分配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联产抽汽循环中热、电存在的实质.经数学推演建立了基于质量单元的联产电厂热、电分摊和联产产品热力成本的计算模型,并对某国产600WM抽凝机组进行实例计算,说明该计算方法简单实用,计算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7.
利用汽轮机抽汽作为吸收式制冷驱动热源的联产制冷,将供电、制冷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满足制冷要求也改善联产机组效率。通过引入抽汽yong增益概念,揭示了汽轮机抽汽特性规律,在此基础上从联产制冷目的yong效率角度比较了几种制冷方式,分析了汽轮机抽汽参数和相对内效率等因素对联产制冷能效性能影响规律,抽汽的yong增益比是联产制冷yong效率影响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所得结论对联产制冷吸收机的合理选用匹配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国内大力发展热电联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指出了目前国内发展热电联产所遇到的主要困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型抽汽供热机组应用较多,但却面临大容量两用机组挑战的问题,通过研究中型抽汽供热机组的特点和影响热力发电厂节能的因素,客观地评价其优缺点,得出其应用条件和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