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对绿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绿地布局与地表温度间关系的宏观层面或植物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等微观层面。本文试图以绿量产出效益作为城市绿地降温设计的校正依据,通过对单位叶面积的植物降温能力、不同种类植物的绿量指数、不同群落结构的绿量及不同类型绿地的降温效果等相关文献的梳理,通过绿量产出效益的比较提出城市绿地降温设计策略,包括合理的植物配置模式及绿地空间布局结构等,用以指导不同规模与尺度的城市绿地设计,提升城市绿地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2.
试论城市绿地系统有机进化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浪 《中国园林》2008,24(1):87-90
试图把进化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基础理论引入“城市绿地系统”构建,从进化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内在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主体(人)的认识变化为主线,通过2个脉络分析展开:一是城市绿地系统进化的启动机制:二是城市绿地系统各内在决定要素(基因)的变异及其选择机制,探寻进化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的应用。阐述了城市绿地系统进化的基础动力、基因变异、自然与人工选择的主要机制特征,进而提出新的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理论——城市绿地系统有机进化论,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和整体功能的逐步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赵警卫  唐婷 《风景园林》2020,27(10):106-111
为了深入理解游人密度及道路宽度对城市绿地游览体验的影响,首先通过计算机技术创建30张包含2种道路宽度、5种游人密度、3种城市绿地类型的情景模拟图,再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人们对这些场景的游览意愿。所得主要结论包括:1)在本研究中,无论何种城市绿地都需要一个适度的游人密度:当所见视域内人数为2人时,人工绿地拥有最佳的游览体验,而自然绿地的最佳游人人数为4人,高于人工绿地;2)道路拓宽对于人们的游览意愿的影响较小;3)总体来说,影响游览体验最主要因素是游人密度,当游客人数超出或低出最适度的游人密度后,游人的游览体验也随之降低。本研究为优化城市绿地游览体验的设计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深入解析长三角城市绿地与人口的关系,对于推进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引入标度律模型,选取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分析2000—2020年城市绿地要素的标度因子时空特征。[结果]1)全域特征方面,长三角城市绿地面积由超线性演化为亚线性模式,公园绿地、公园面积处于亚线性模式,规模效应显著,城市绿地各要素的增长模式均受建成区面积亚线性模式的约束。2)城市绿地要素的标度因子比较方面,呈现“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地面积>公园面积”状态,公园绿地面积的标度因子略高于城市绿地面积,趋近于线性增长模式,公园面积标度因子的亚线性模式最明显,三者标度因子较全国水平均较低。3)空间分异特征方面,城市绿地要素标度因子在省级行政区划上呈“江苏>浙江>安徽”的状态;在时序演化规律上,三省标度因子逐渐趋近,亚线性模式的共性特征日趋明显。[结论]研究揭示了城市绿地的规模效应及其标度因子的时空特征及其内在规律,以期为统筹区域城市绿地与人口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研究——以无锡市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颂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10,26(3):14-18
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和资源紧缺条件下,迫切需要以发挥生态功能、社会效益等综合功能为目标,符合城市空间快速演化规律,指导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发展相辅相成,或相互抑制、或相互促进,是一对耦合的关系。探索和研究二者的耦合规律和模式以达到双方共存、综合效益最大化应列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一种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生态功能、城市发展空间相互促进的耦合分析方法,基于GIS和多目标分析技术,以无锡市区为例,确定城市绿地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区域,为无锡市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岳晓蕾  林箐  杨宇翀 《风景园林》2018,25(10):66-70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进行,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显著问题之一,而城市绿地能有效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对城市绿地进行合理布局,从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本文采用遥感数据反演的方法,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得到不同时期保定市中心城区地表温度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图,分析近10年的时空演变规律,并用网格法对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研究区内的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其地表的平均温度可减少0.9℃~1.3℃。选取研究区域内的8个城市绿地,利用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定量研究城市绿地面积与其降温范围之间的关系,结合保定市热岛效应集中区域及周边土地利用现状,提出增加城市绿地的可能位置,为城市绿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形态受到城市发展控制原型——基因的决定和影响,当城市基因发生突变时,绿地系统生长显现出新的结构。以绿地系统有机进化论为理论支撑,归纳分析城市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模式特点,即自然性、动态性、多样性、复合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功能性;随之对国内外典型的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模式进行类型比较,最后推演总结出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模式的六大发展趋势,总结为网络化、多元化、立体化、城乡一体化、区域化及空间均布化。  相似文献   

8.
李涛 《风景园林》2021,28(9):103-108
鉴于目前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国标《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的颁布实施为契机,以用地矛盾突出的上海市为例,运用“复杂性”理论系统地探讨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复杂性的演化阶段、表现特征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创生维持、空间扩张、有机进化三大复杂演化阶段,组成复杂性和结构复杂性2项表现特征,以及启动机制和作用机制2方面的影响机制。为协同集成复杂的城市绿地系统空间提供指引,促进城市绿地系统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绿地系统都是城市户外 公共活动、文化展示、景观美化等功能的重 要载体。此外,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绿地系统 研究使其生态调节功能进一步强化。作为城 市的主要户外公共空间,城市绿地的空气质 量关乎整个城市居民的健康,虽然已有部分 研究开始初步探索城市绿地在消减空气颗 粒物上的作用,但仍缺乏更加系统性的对比 研究,以揭示不同绿地类型中绿地率、植物 群落结构等特征对空气颗粒物的不同消减 效应。本文采用定量测定的方法,对重庆市 典型的绿地类型进行全年的测试分析。研究 表明:绿地率最高的公园绿地对于空气颗粒 物的消减率最明显;在一年四季中,TSP在夏 季的消减率最高,PM 10 的消减率春季最高, PM 2.5 的消减率冬季最高;在不同空气颗粒物 的消减率对比分析中,各种城市绿地对TSP 的消减率最高,能达到15%以上,对PM 2.5 的 消减率最低,在夏季甚至出现负值。由此可见,城市绿地对总悬浮颗粒物(TSP)和粗颗粒物(PM 10 )都具有很好的消减效果,但是在对细 颗粒物(PM 2.5 )的消减效果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从就业分布角度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是国外城市规划和城市地理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对大都市区多中心结构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Harris--Ullman的多核心城市模型(1945年)。通过对二战以后欧美国家普遍出现的人口、经济活动和就业向郊区大规模扩散现象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学者们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出现了从传统工业城市的单中心(CBD)模式向多中心模式的转化,其主要特征包括: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遗产廊道构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遗产廊道具有自然和历史文化的特性,其存在的形式和保护手段与城市绿地系统有着必然的联系。针对自然条件优越和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城市,提出将遗产廊道规划思想引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从遗产保护、城市绿地廊道网络体系健全、丰富城市游憩体系等几方面出发思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新思路。研究以遗产廊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主要因素,探讨基于遗产廊道构建的绿地系统布局模式,并提出遗产廊道中不同类型绿地的一些建设方式,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思路注入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我国城市绿地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视为化解城市问题的一种共同诉求,普遍认同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由于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想模式存在三元独立折衷平衡的内隐缺陷,导致城市绿地建设中不同利益导向下三元关系的扭曲,偏离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轨迹,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新模式的转型探索成为研究趋势。从整体的系统观出发,揭示城市绿地的生态、社会、经济功能之间回归生态本位的内生依附互动关系,构建一种以"包含—融合"为特征的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从根本上化解城市绿地非可持续建设,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3)   总被引:84,自引:4,他引:84  
以北京城近郊建成区园林绿化生态效益为例,将城市绿地视为一个整体,全面系统地进行大范围区域性的城市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并对各类不同结构的绿地在生态效益上的差异进行定量比较。  相似文献   

14.
刘颂  张浩鹏 《风景园林》2022,29(12):55-59
建设与保护城市绿地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重要策略之一,对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多尺度视角全面认识城市绿地碳汇功能,分析其实现途径及其机理,有利于实现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固碳能力提升,助力城市“双碳”目标实现。从城市绿地斑块、城区绿地系统、市域生态空间3个尺度切入,剖析碳汇功能的实现途径及机理,总结各尺度促进绿地碳汇效应提升的关键途径。建议未来应开展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碳汇功能评估框架研究;进行城市绿地碳汇与其他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研究;探究城市绿地碳汇功能景观格局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卢奕芸  戈晓宇 《风景园林》2020,27(11):64-69
城市绿地水系作为影响城市绿地生态稳定的主要因素,在雨洪管理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总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设计方法可以为海绵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提供参考。以第二届河北省园林博览会(秦皇岛)园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和解决场地面临的雨水安全问题,提出基于水安全目标的城市绿地水体设计方法:1)确定雨水径流控制目标;2)计算场地内外源径流消减总量并确定水体调蓄容积;3)利用SWMM软件建立动态管理模型,对比分析场地开发前后雨洪调蓄能力;4)结合水体设计的景观化策略,通过水利分析模型(MIKE21)对水景面积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通过合理的水体设计,城市绿地可以有效调蓄场地及周边区域地表径流;2)基于水安全目标的城市绿地水体在设计时需综合考虑现状条件、海绵城市区域建设要求与控制目标,并利用情景模拟的方法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最终确定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且受到高度重视。为实现城市生态绿地建设与规划,需要进行快速、有效的城市绿地信息提取。随着我国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技术空前发展,使得城市绿地信息提取向着高精度、高效的方向发展。研究拟探索出适用于GF-1遥感数据城市绿地信息提取算法,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方法支持。通过对比3种分割方法,找到GF-1数据适用于城市绿地信息提取最佳分割方法与尺度;基于特征分析,对城市绿地进行面向对象规则分类并评价。结果表明,整合NDVI边缘信息为权重的均值漂移分割算法最佳;面向对象规则分类总体精度达到89.00%,kappa系数达到0.8525;相比其他城市绿地类型,防护绿地提取精度仍然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7.
为寻求反映活性污泥处理系统水力条件的微观指标,采用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系统研究了搅拌型SBR反应器中不同转速下反应器内的紊动强度分布。利用不同搅拌浆转速下SBR系统降解污染物性能和絮凝体结构、形态分析结果,研究了搅拌主体区和其他区紊动强度对活性污泥处理系统降解污染物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搅拌主体区和其他区紊动强度特征值指标反映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微观水力条件。结果表明:随搅拌浆转速的增加,活性污泥反应器内污染物的降解速率常数则随紊动强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试验中最佳紊动  相似文献   

18.
气候是影响城市绿地的基础性自然因素,定量研究气候对建成区绿地率的影响,利于合理调控城市绿地建设。以中国县级市及以上城市为样本,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锡尔系数等方法,探究1996—2015年不同气候区划建成区绿地率区域差异状况。结果表明:1)从发展水平看,不同气候区划具显著差异,热带高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区高于半干旱、干旱区,其中,热带与湿润区、半湿润区城市重合度高,是气候优势区位;2)从差异度看,不同气候区划差异度具明显区别,温带差异度高于热带,干旱、半干旱区高于湿润、半湿润区;3)从差异分解看,温度带间建成区绿地率不平衡对全国总差异的影响度大于干湿区间,温度带间差异是我国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以期为揭示气候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影响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地系统是服务于城市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绿化体系,由于各种绿地在土地权属和行政归属上各不相同,城市绿地系统在建设使用和规划设计中容易造成彼此独立、缺乏联动、各自为政的局面,不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通过整合北京"兴北"区现状城市绿地资源,构建"兴北"城市绿地系统的棋盘网络化生态体系,研究整合城市绿地系统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20.
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城市绿地是城市中唯一的、直接的自然碳汇,如何估算城市绿地碳储量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十分重要。以北京市海淀区五环内城市绿地为例,以高分二号遥感数据为信息源,在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4类绿地中分层抽取139个样地进行碳储量估算研究。研究发现各类样地碳储量值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回归分析构建了4类绿地NDVI与碳储量的拟合模型,并另选40个检验样地,通过人工识别的碳储量数据检验回归模型的合理性,构建完善的城市绿地碳储量估算系统。估算结果表明,北京市海淀区五环内城市绿地固碳总量约为4.14万t,不同绿地类型碳汇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防护绿地。研究对于指导全国各城市绿地碳储量的估算、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