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辐射与硫磺交联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的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察各种多官能团单体对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辐射交联的强化效应,发现A-TMMT四羟甲基烷四丙烯酸酯在降低SBR辐射交联必要剂量方面效果显著。对强射交联SBR的应力应变,动态力学及基佗性能进行了分析,并与典型硫磺交联产物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不同分子量、不同甲基丙烯酸(MAA)含量的系列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PSMAA)。用DSC、拉伸、冲击、熔体流变试验等对共聚物的力学和加工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MAA含量的增加,PSMAA共聚物的Tg升高,热稳定性增加。(2)共聚物的拉伸、冲击强度均随MAA含量和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3)MAA含量在8mol%以内,分子量(Mn^-)在20万左右;MAA含量在18mol%以内,Mn^-在10万左右的PSMAA共聚物的加工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3.
丙烯同少量丁烯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合成了丙烯同少量下烯的共聚物,考察了单体进料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发现此体系存在“共单体效应”。对所得聚合物用^13C-NMR、IR和DSC等方法进行了表征。^13C-NMR结果表明,共聚物的结构是单个玎烯单元孤立地分散在连续的聚丙烯链节中。通过DSC发现随着共聚和扣丁烯含量的增加,γ-晶型增多,共聚物的熔融温度下降,熔融范围变宽。  相似文献   

4.
交联/线型聚酰亚胺高分子合金的性能和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交联/线型聚酰亚胺高分子合金的摩擦磨损及力学性能,并对高分子合金KH/YS(80/20)进行了详细研究,此高分子合金在不明显降低交联聚酰亚胺低摩擦磨损性能的同时,使交联聚酰亚胺的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60%和150%。热分析,形态分析结果表明,高分子合金为部分相容的三相体系。  相似文献   

5.
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共聚物纤维的制备和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荆,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甲基丙烯酸丁酯(BMA)/苯乙烯(St)共聚物,将共聚物溶于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配制成纺丝溶液,将其用湿法纺丝成形后制备出具有吸附弱极性液态有机物(油品)功能的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共聚物纤维.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1H核磁共振波谱仪(NMR)研究了共聚物的化学结构,用热重分析仪(TG)、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单丝强力仪等对纤维的相关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MA/St70/30共聚物纤维的性能良好,对煤油.石油醚和庚烷等油品的饱和吸附率分别达到3.7g/g纤维、5.3 g/g纤维和4.1 g/g纤维.  相似文献   

6.
系统研究了环保型增塑剂环氧大豆油(ESO)对聚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SEBS)进行改性后的结构与性能.红外光谱结果表明,9 phr环氧大豆油添加到SEBS中,会在1750 cm-1处出现新的特征吸收峰,但不会改变SEBS的链结构;小角X射线散射结果表明,环氧大豆油与SEBS相互作用会影响聚集态结构,体现在SEBS...  相似文献   

7.
用2,4-甲苯二异氰酸酯作偶联剂合成了苯乙烯环氧乙烷多嵌段共聚物。并对聚苯乙烯,聚环氧乙烷与偶联剂的比例,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偶联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H-核磁共振光谱测定了PEPS共聚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氢键诱导液晶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了以苯乙烯/马来酸-4-羧基酚酯共聚物为质子供体,苯乙烯基吡啶为质子受体的氢键诱导液晶复合物。用DSC和POM研究二者复合并后的液晶行为。结果表明,4SZ含量在30-70%的复合物表现为向列相液晶态,其中等摩尔比的复合物的热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9.
丁苯胶乳与苯乙烯接枝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BR-g-s由丁苯胶乳与苯乙烯接枝改性制成。一种SBR-g-s乳胶粒子具有核一壳结构,另一种是PS均聚物:在固体SBR-g-s中,PS在含量不高于35%时为分散相,含量为5%时为近连续相。SBR-g-s接枝率的最高极限经为35%。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本体聚合方法制备一系列不同组成的MMA-ST共聚物,仔细调整它们和中碱玻璃纤维苛无碱玻璃纤维的折射率,采用热压成型制备透光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透光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共聚物的折射率以及复合材料透光率随共聚物组成改变而变化。玻纤织物的类型对复合要材料透光率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一系列苯乙烯与丙烯酸取代乙酯CH_2=CHCOOCH_2CH_2-X(X=F、Cl、Br、CN、OCH_s)的自由基共聚物。与苯乙烯或丙烯酸取代乙酯的均聚物相比,它们的成膜性能有较大的改善。共聚物的介电性能(ε、thδ)随测试频率、共聚物组成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在相同的条件下,共聚物的介电性能大致上随丙烯酸酯单元上取代基的极性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13.
苯乙烯与对甲基苯乙烯共聚物的化学交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苯乙烯与少量对甲基苯乙烯的共聚物化学交联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共聚物的化学交联效率与交联剂浓度、对甲基苯乙烯含量以及交联温度有关。交联剂浓度越大、对甲基苯乙烯含量越高、温度越低,则交联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恒速双筒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聚1-丁烯釜内合金的流变性能并将其与高全同聚1-丁烯(iPB)的流变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釜内合金熔体是一种假塑性流体,且随着测试温度的升高其非牛顿指数变大,非牛顿性减小。在相同温度和剪切速率下,釜内合金的粘流活化能小于iPB的粘流活化能;随剪切速率的升高,粘流活化能减小,其粘温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5.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聚苯醚(PPO)/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合金,并以苯乙烯接枝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作为增容剂,采用哈克转矩流变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冲击和拉伸试验、热重分析等研究了PPO/ABS共混合金的加工流动性、相形态、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结果发现,PPO和ABS属于热力学不相容聚合物,SMA可以在PPO/ABS合金中起到较好的增容作用; PPO/ABS合金中ABS的含量越高,合金加工流动性越好,SMA可以使PPO/ABS合金的转矩明显降低,但其含量对转矩的影响较小; PPO/ABS合金的力学性能较差,加入适量SMA后合金的冲击性能和拉伸性能都有较大改善; PPO/ABS共混合金中PPO的含量越高,合金的热稳定性越好,SMA对合金的热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Ti-Mg催化剂(MG型)的乙烯-1-丁烯气相共聚合。常压下聚合动力学曲线为衰减型。催化效率为10.2~11.0kgPE\gTi,产物密度d=0.905~0.922g\cm3。Φ-100流化床共聚合(1.2MPa)催化效率为137~173kgPE\gTi。产物特性粘度[η]、MI2.16、MFR10.0\2.16分别为1.09~2.22、1.0~6.9、7.8~10.4。共聚物熔点、结晶度、密度随共聚单体1-丁烯含量增加而降低。共聚物分子链中1-丁烯链节摩尔数、支化度随共聚单体丁烯含量增加而增加。共聚物分子链中1-丁烯含量为17%~38%(体积)时,共聚物熔点117.0~121.8℃、结晶度22.9%~34.9%、密度0.914~0.939g\cm3、共聚物分子链中丁烯链节摩尔数0.013~0.068、支化度14.3~31.1。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两种不同分子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共聚物.通过凝胶渗逢色谱和元素分析确定产品为无规共聚物,对可发处理后的共聚物的铸模性能进行测定,并研究了单体残留量对共聚物分子量和结构以及分子量对铸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单体残留量增加,PSMMA共聚物的分子量减小,(2)同一种PSMMA共聚物珠粒,单体残留量不同,其结构也不同,(3)PSMMA共聚物的分子量愈大,发泡剂含量愈高,发泡倍率愈大,成型密度愈小,相应的发气量和灼烧后的残留量愈小.  相似文献   

19.
丙烯酸-丁烯醛共聚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溶液共聚法合成了丙烯酸-丁烯醛共聚物,使用IR、^13C-NMR及DSC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用称量法测定共聚合反应的转化率和反应速率,乌氏黏度计测定共聚物的特性黏数[η],并用其相对表征共聚物分子量大小.重点研究了共聚合条件对共聚合反应的转化率、反应速率及所得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及聚合温度对共聚合反应和共聚物的分子量均有很大影响;丁烯醛对共聚合反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共混改性聚氯乙烯(PVC),制备了PVC/SAN共混材料。利用转矩流变、色差分析、表面形貌分析、元素分析等方法研究了PVC/SAN共混材料的加工性能和抗紫外老化性能。结果表明,SAN的加入可促进PVC的塑化,改善其加工性能;同时SAN具有较强的紫外光吸收能力,能抑制PVC脱氯化氢,显著降低紫外老化时PVC颜色变暗、变红和变黄的速率;此外SAN的引入使PVC/SAN共混材料表面平整、致密,可以有效阻止紫外光和氧气深入到材料内部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显著提高PVC的抗紫外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