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主通道,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工业竞争力和国民经济的水平。从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分析入手,指出不同层次的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具有不同的特征,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并提出了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强化工程能力培养、加强实际工程训练等改革建议,并对增强未来工程师的"市场需求分析能力"、"创意与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意在为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
法国工程师职衔认证体系在保证和提高法国的工程师教育质量、引导工程师教育发展方向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际,学习和借鉴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制订并实施的工程师职衔认证体系及其认证过程、认证标准和认证特色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认证及其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如何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备受关注。在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必然选择。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积极大胆地探索新形势下我国工程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程度提高,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形势下我国高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理念,切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对卓越工程人才的需求,提出我国工科类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合理设置通识和专业课程、加强国际化工程教育师资建设、更新理念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完善评聘机制、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等途径,积极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有效途径,提高我国工科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以应对全球化挑战。  相似文献   

5.
法国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保证其工程师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际,学习和借鉴法国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对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不断推进,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国家的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给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等工程教育转型正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也都明确指出新工科建设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法国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保证其工程师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际,学习和借鉴法国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我国是全球工程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洛桑报告显示我国合格工程师可获得数量长期不足,这与我国国际竞争力稳步上升趋势呈现巨大反差。国家教育部先后开展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职业资格注册制度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试点工作,以期提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各高等工科院校积极参加到工程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9.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大力推进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本文分析了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卓越工程师需具备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及构想,以期对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1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的提高是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大多数工科毕业生要到工业生产第一线,去从事设计、制造、运行、施工、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这些往往都离不开数学,但一般不是进行数学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适应现代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面向ZI世纪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国家教委于1995年3月提出《高等工程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1996年6月正式批准了第一批立项项目。中电联教培部指导并参与的10所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共同承担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是国家教委首批批准的41个工科类项目之一(编号O3一29)。1996年4月,在重庆召开的电力部高等专科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扩大会议上,对项目实施…  相似文献   

12.
高等工程教育应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文中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了本科层次电气工程师的培养标准,阐述了电气工程师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个人职业...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的力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校企合作现状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及与之相对应的体制和机制。以哈尔滨理工大学特有的"培养规格分类加专业方向分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构建"卓越工程师"和"应用型工程师"两类工程人才培养平台。在产学研互动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工科学生的考核机制等方面探索新的改革措施,试图建立与电气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社会调查表明,我国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需要大批“应用型”工程师,即“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种人才是改变我国工业生产中工艺、管理水平长期落后状态,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培养这种人才是我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  相似文献   

16.
同美国和欧洲相比,我国油气井技术和装备上还有很大差距。为了提高我国油气井综合水平,必须培养出一批能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行业发展需要,既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素养又受过工程师基本训练的油气井卓越工程师,油气井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正肩负这一历史使命。但从目前的油田现场调研、就业研究生回访等方面来看,油气井工程研究生教学与实际技术发展脱节,毕业的研究生对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欠缺,不能满足岗位工程需要。针对该问题,借鉴东北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从油气井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制订、师资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几个方面论述了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油气井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一、实践教学的地位、内容和作用高等工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大学教育阶段,实践教育贯穿在整个德、智、体等各方面的教育之中,而每一个实践活动又都可以达到德育、智育以至体育、劳动教育和其他教育等综合教育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实践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不能  相似文献   

18.
1认真分析,找准电力高工专素质教育的目标及主要内容原国家教委1991年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的毕业生,主要去工业、工程第一线,从事制造、施工、运行、测试等方面的工艺、技术和管理工作”,从而确立了高工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的获得工程师初步训练的高等工程应用性人才。根据这一要求,我校在校内开展了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办出专科特色的大讨论,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与实践。1996年,由我校牵头负责、9所电力高工专参加的面向21世纪高等…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不仅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师(工程人才)的摇篮,还是探索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地方创新体系的基地。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阐述了我国地方工科院校的工程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促进我国地方工科院校对工程师培养的思考,并实现回归工程教育。  相似文献   

20.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在现有水利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根据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性强、基础要求高等特点,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模式、方案,以及"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初步构建了水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供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