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汽车、火车、坦克及装甲车用大直径扭杆弹簧最容易出的质量问题是疲劳寿命过低而又不稳定。提高疲劳寿命的难点在于难以获得高而又均匀的淬火态硬度。虽经多方努力,仍不能稳定地解决这一难题的真正原因是,还有两个决定工件淬火冷却快慢和冷却均匀性的重要因素没有被发现。这是国内外热处理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用一个小试样在油中淬火的冷却过程,就可以说明这种问题的严重性。图1(左)是该试样不同冷却时刻的四张照片,图1(右)是它的交界线扩展图。图中的数字是试样入油冷却的时间(秒)。  相似文献   

2.
正汽车、火车、坦克及装甲车用大直径扭杆弹簧最容易出的质量问题是疲劳寿命过低而又不稳定。提高疲劳寿命的难点在于难以获得高而又均匀的淬火态硬度。虽经多方努力,仍不能稳定地解决这一难题的真正原因是,还有两个决定工件淬火冷却快慢和冷却均匀性的重要因素没有被发现。这是国内外热处理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用一个小试样在油中淬火的冷却过程,就可以说明这  相似文献   

3.
正汽车、火车、坦克及装甲车用大直径扭杆弹簧最容易出的质量问题是疲劳寿命过低而又不稳定。提高疲劳寿命的难点在于难以获得高而又均匀的淬火态硬度。虽经多方努力,仍不能稳定地解决这一难题的真正原因是,还有两个决定工件淬火冷却快慢和冷却均匀性的重要因素没有被发现。这是国内外热处理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用一个小试样在油中淬火的冷却过程,就可以说明这  相似文献   

4.
<正> 在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论著中,都讨论过高温淬火可显著提高高强度钢断裂韧性的可能性。其结论表明:提高奥氏体化温度(t_a)可降低疲劳裂纹的扩展速度,也可降低淬火钢的延迟断裂倾向。但高温淬火的实际应用是较为复杂的,因为提高温度(t_a)常常使冲击韧性(a_H)急剧降低,这是由于钢加热至1100~1200℃时奥氏体晶粒急剧增大的缘故。  相似文献   

5.
<正> 美国瓦特伏利特“陆军军械研究与发展中心”1984年曾发表一篇最终研究报告(NOARLCB-MR-84006,AD A14632),介绍了对炮钢“奥氏体淬火”及有关性能所进行的研究工作。 所谓“奥氏体淬火”(Aus-quenching)是一种试图用于大型炮管锻件并为获得回火马氏体组织而不产生大的残余应力和淬火裂纹的分级冷却工艺。将一般在1550~1650℉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淬火速度对两种具有全马氏体组织的商用AISI4320和4340钢的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试验钢以两种不同的冷却速度自1323~1473K的不同温度淬火。快速淬火处理采用冰盐水,慢速淬火处理采用373K的油。试验钢经473K双重回火,中间快冷和冷冻。使用Instron试验机测定室温下的拉伸性能。不同淬火速度产生的显微组织的变化用光学和薄膜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进行观测。M_s温度较高的4320钢经缓慢淬火处理后,无论原奥氏体晶粒度大或小,其0.2%屈服强度和极限拉伸强度均比晶粒度相同的快速淬火处理钢高,面总延伸率相似。但随着原奥氏体晶粒度增大,慢淬钢强度数据的分散度变大。M_s温度较低的4340钢对淬火速度不敏惑,与快淬处理相比,慢淬处理仅使0.29%屈服强度稍有提高。根据显微组织观察的结果提出,慢淬之所以提高钢的强度,是淬火(即自回火)时碳偏聚或微细碳化物在马氏体基体上析出造成弥散硬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 一、序言 近半个世纪来,人们对钢的回火脆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钢的可逆回火脆性是马氏体回火(350~550℃)时产生的脆性。当淬火钢在较高温度下回火后,以缓慢的速度冷却通过该温度区间,或在该温度区间内长时间保温,或淬火钢直接在该温度区间内回火,导致钢的韧性显著降低,韧脆转变温度大大提高,断口上出现沿晶断裂特征。研究表明,可逆回火脆性是杂质元素(P、Sn、Sb、As等)和合金元素(Ni、Cr、Mn、Si等)相互作用,而向原始奥氏体晶界平衡偏聚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X-Y函数记录仪(LM20A-200型),测定30#机油及油基-碳纳米管(CNTs)纳米流体淬火液冷却特性曲线。研究CNT含量的变化对油基-CNT纳米流体淬火液冷却特性曲线及45#钢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NTs含量的增加,纳米流体的冷却能力逐渐增大;采用质量分数为1.5%的油基-碳纳米管纳米流体淬火液和30#机油分别对45#钢进行淬火处理,经油基-碳纳米管纳米流体淬火液淬火后45#钢的硬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回火马氏体脆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引言 回火马氏体脆(TME)是在高强度钢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的主要特征是:淬火钢在200~400℃范围内(钢的具体成份对这个温度范围有一定影响)回火时,尽管强度连续降低,室温夏比冲击试验断裂能却出现一个最低值,即在断裂能-回火温度曲线上出现一个“谷”,同时发生韧-脆转折温度的升高。“谷”的深度反映脆化的程度。一般情况下,平面应变断裂韧性试验(K_(1C)~-)也反映了这个脆化(但有例外,主  相似文献   

10.
1.41%C超高碳钢淬火高温回火球化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淬火+高温回火热处理对碳的质量分数为1.41%超高碳钢进行球化处理,研究碳化物超细化的机理,确定最佳的球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850~1100℃范围内淬火时,随着温度的上升,碳化物不断溶入奥氏体,使粗大碳化物颗粒变小,回火后不仅从针状马氏体中析出均匀细小的碳化物,同时在残余奥氏体中也析出大量均匀细小的碳化物,碳化物数量增加。钢中含有抑制碳化物长大的Al和Cr元素,在550~750℃高温回火时,温度越高球化效果越好,即使在1100℃淬火+750℃回火后碳化物颗粒尺寸仍然保持在0.1~0.3μm。  相似文献   

11.
<正> 美陆军材料技术研究所很重视发展和定性研究用于直升机和地面车辆的经特殊处理的高强度钢。近些年来,尤其重视发展电渣重熔(ESR)高强度钢。 该研究所对淬火-回火态的ESR 4353钢的机械性能进行了测定,其中包括作为回火温度(150~482℃范围内)函数的钢的横-纵向拉伸性能、强度、室温下V到缺口夏比  相似文献   

12.
<正> 为了圆柱形大型锻件的淬火,人们采用了水气冷却装置。第一个卧式工业性冷却装置是由苏联中央机器制造与工艺科学研究所按照技术要求而设计的,并安装在新克拉马托尔斯克斯大林机器制造厂。该装置采用喷水、水气混合物和压缩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在该冷却装置中,锻件由均匀地安装在锻件周围的六排喷雾器喷出的水气混合物进  相似文献   

13.
钢装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克虏伯公司研究人员研制的这种钢装甲板用含Ni、Mn、Cr、Mo和V等元素的合金钢经热轧和热处理制成。这种钢板的屈服强度大于1100N/mm^2,布氏硬度值大于400,钢中马氏体含量不低于98%。这种钢装甲板的制造步骤是:将用热轧方法制成的板材在880~980℃双奥氏体化处理,在500-800℃范围内以不低于5K/s的冷却率将钢板淬火至室温,然后在150-550℃退火后制成装甲板。  相似文献   

14.
前言 我厂某产品上的两种大圈(5CrNiMo钢),原热处理工艺为中频感应加热,压缩空气淬火,其冷却效果不佳,淬火部位质量不能满足要求。另外,压缩空气噪音过大,劳动条件恶劣。另一产品的两种圈子(9CrSi钢)也有类似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Cr12M、V钢最佳奥氏体化复合冷却淬火工艺。试验表明,与常规淬火和等温淬火相比,可以同时提高钢的硬度、强度和韧性,有利于较大幅度提高工模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正> 前言 对于低碳马氏体向奥氏体的转变过程(所谓非平衡组织的奥氏体化过程)的研究,是有关钢加热时相变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并且由于这一课题涉及到钢的遗传性研究以及双相区热处理、超细化、二次淬火等强韧化工艺的应用及改进,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是,与对钢在冷却时转变的研究(如马氏体、贝氏体相变)比较及与对平衡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厂从1975年10月开始使用冷挤压成型加工冲压件,冲具开裂严重,使用寿命极短,每件冲子只能冲几十件产品。 冲具用材为GCr15钢,原工艺为:840~860℃加热淬火,油冷却;150~160℃回火;硬度为HRC58~62。虽然硬度符合设计要求,但是使用性能很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4Cr5MoVlSi钢经连续CO_2激光束辐照后的显微组织特征、显微硬度变化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该钢经激光辐照后形成三层不同的组织:熔凝层、淬火层和基体。熔凝层为精细的树枝晶,成分均匀,消除了夹杂物,其组织为马氏体;淬火层为细小的隐针马氏体和碳化物组成。熔凝组织具有高的硬度和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正> 淬火零件都希望得到均匀的表面硬度和硬化深度,而且变形小,不易开裂。但是,热处理技术发展到现在,从电加热、盐浴加热、保护气氛加热、真空加热以至于激光加热等各种形式的现代加热技术都用上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大多数热处理车间冷却设备简陋,冷却介质也是常用的水和油。但是,真正适合于水、油淬火的钢种很  相似文献   

20.
45钢的亚温处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45钢亚温淬火的性能、组织及变形情况。结果表明,770~790℃亚温淬火比840~850℃完全淬火的强度性质稍有降低,韧塑性能获得了显著提高,能有效防止淬火裂纹及减少变形。产品零件生产应用表明,45钢780~790℃亚温淬火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有效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