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正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中水回用系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途径.本文讨论了关于中水系统的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东北财经大学新建公寓楼中水回用污水来源及质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中水回用方案进行了比较,提出适合公寓楼中水回用的最佳方案;同时研究了中水回用系统工艺,并对中水回用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邓洁  许世荣 《山西建筑》2007,33(15):176-177
针对我国缺水的现状,介绍了中水处理工艺,分析探讨了中水回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指出中水回用是解决城市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水回用在高校学生公寓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东北财经大学新建公寓楼中水回用污水来源及质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中水回用方案进行了比较,提出适合公寓楼中水回用的最佳方案;同时研究了中水回用系统工艺,并对中水回用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阐述当今水资源短缺状况的同时概述了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的必要性、基本工艺及其对缓解供水紧张和节约用水的重大意义及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实际项目出发,以中小城市玉溪市为例,结合玉溪市中水回用的实际情况,采用中水回用系统优化模型,建立目标函数,得到中水厂为各个用户提供的最优水量。该模型只需根据实际情况对约束条件进行一定的调整,即可求解出回用厂的最佳供水量,为中水回用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城市中水回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范永亮 《山西建筑》2006,32(18):179-180
分析了对国内及山西省中水回用的使用情况,介绍了城市中水回用的有关措施,进一步说明了在我国采用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紧张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进入21世纪,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据预测,到2050年,全国将缺水6000~7000亿立方米。水资源危机严重威胁了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水资源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要使水资源能够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必须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有大的突破,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已迫在眉睫。 城市污水就近可得,污染比海水轻得多,处理技术已过关,且费用不高,作为第二水源要比长距离引水、海水淡化、收集处理雨水来得实际。污水回用具备缓解城市水荒的能力和潜力。国外污水回用起步早,规模大。在我国,污水回用被列入“七五”、“八五”、“九五”国家攻关课题,积累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理论水平,取得了污水回用的成套技术成果。但由于资金缺乏和认识差距,把城市污水当作一种稳定可靠的水资源予以开发利用仍然进展不大。  相似文献   

9.
胡文进 《门窗》2012,(12):283-284,288
讲述了目前国内的水资源的匮乏,通过对住宅小区生活污水的分类,探索出中水回用作为一种新的节水方式应用于住宅小区的新途径,同时介绍对小区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指出中水回用系统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王刚  潘乔纳  邢成成 《山西建筑》2012,(22):150-151
通过对目前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结合高校用水量大的特点,对江南大学中水回用技术展开了研究,同时为中水技术的进一步实施提出了几点建议,以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水回用在北京天通苑住宅小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海鸥  王桂彬 《山西建筑》2009,35(21):178-179
对北京天通苑住宅小区中水回用工程进行了介绍,分析评价了该工程应用后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了住宅小区中水回用是实现水资源合理、节约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并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灰色水回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国外家庭生活用水就地处理回用的一些基本研究和实践成果 ;介绍灰色水回用的主要方式 ,指出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浅谈居住小区中水系统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志成  蒋松松 《山西建筑》2009,35(9):189-190
对建筑小区中水水源的选择、水量及水质等作了阐述,就中水系统的选择和组合作了简要的叙述,并对中水系统的发展意义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采用中水系统后,对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深远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相似文献   

14.
浅谈建筑中水回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曼 《山西建筑》2009,35(32):181-182
针对中水回用的必要性,简述了我国中水技术的发展,对中水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列举了太原市已建设的中水工程,提出了制约建筑中水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以促进中水回用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水回用技术及其存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承鸿 《山西建筑》2010,36(23):203-204
阐述了国内外中水回用发展状况,从中水回用的意义入手,对中水回用技术作了分析,探讨了处理成本和规模效益两个制约中水回用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为城市中水回用系统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孙素银 《山西建筑》2010,36(24):196-197
结合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现状,介绍了建筑小区污水处理的设计原则和工艺流程,并以某居住小区为例,进行了污水处理和中水工艺的方案设计,旨为今后居住小区中水系统的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刘存莉  马胜华 《山西建筑》2007,33(25):212-213
针对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中水回用已经提上日程的现状,通过对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的去除效果和膜污染的论述,以及对MBR在中水回用中的经济分析,指出MBR作为污水回用技术将会愈来愈具有经济、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MBR处理工艺及其在中水回用中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辉 《山西建筑》2010,36(20):176-177
指出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是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之高效经济的废水处理系统。结合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MBR的工艺原理,对比了MBR工艺在住宅小区中应用的各种经济因素,进而对MBR处理工艺在住宅小区中水回用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Freshwater availability to meet the growing needs of humankind has raised serious concerns in the recent past. Two immediate responses to counter this challenge ar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the scarce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lternative sources of water. While ‘water markets’ are seen as a means to achiev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the scare resources, treated wastewater and low‐quality water are now considered as potential sources of water to supplement the freshwater supplies. However, the latter option, that is use of reclaimed water as an alternative, imposes concerns regarding its suitability to sustain development. This is because of various issu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usage and appl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rue that a successful and well‐planned reuse scheme can help achieve sustainability as evidenced in some isolated cases around the world. In line with this, the current paper adopts a case‐study approach to demonstrate how a successful reuse scheme in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has contribu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he paper looks into the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of sustainability and arrives at a conclusion that properly planned and managed reuse schemes backed with effective regulatory and policy measures can lea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