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梁红丽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3):11-14
针对中国教育在教育价值取向上重视外在价值而忽视内在价值的现象,从教育价值入手分析其原因,并对当前中国教育的价值取向如何进行历史定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企业家作为社会的精英人物,其价值取向对于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文章就我国企业家价值取向的现状、影响价值取向形成的因素及企业家价值取向的建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肖娟群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8,(1):35-37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CHE)的大学排行榜以咨询为主要价值取向。排名服务对象为中学毕业生和大学新生,而非高校;排名对象为学科,而不涉及大学的综合与整体实力;排名处理只对高校分层,而没有具体名次;排名公布中环节公开化,且有“提示下个人排名”的服务方案。其独特有效的大学排名方法为国际同行所称道。其大学排名的价值取向对我国具有多方面启示:明确服务对象;增强排名对象的可比值;增强大学排名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4.
蒋友梅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13,(5):70-76
针对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情境中大学教师的行为越发表现出功利取向,用中国教育统计的实证数据揭示了中国大学教师行为的功利取向之表征:大学教师对应用型研究的偏好;外部科研资助导引的功利取向;市场活动的参与衍生的功利取向;精英主义的等级结构形塑的功利取向。指出在制度层面更好地平衡大学教师行为的利己功利和利他功利的取向,才能改变大学教师知识生产中的极端功利行为,从而促进大学教师知识生产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教学价值取向的现实诊断与应然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活动是追寻价值、创造价值、为价值所充溢的生命活动,体现着特定的价值取向。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学价值取向存在重视局部价值,忽视整体价值;注重工具价值,轻视目的价值;重视浅层价值,忽视深层价值等方面的误区和偏差。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应在不同取向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顾此失彼。从价值取向的主体维度来看,教学活动是“为了我们”的价值活动;而从价值取向的内容维度来讲,它以幸福为终极取向。 相似文献
6.
熊华军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8,(1):53-56
在生存论看来,以实存论为基底的大学教学价值取向,遗忘了追问人的生存意义。实际上,生存意义是在欲、技、道的游戏中生成的。大学教学价值向“寻求意义”的转向,实质上是“理智培育”、“技术培训”、“情感培养”三类传统价值取向在当代的共同表现形式.而非彼此对立。 相似文献
7.
韦成龙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7,(5):74-77
我国非师范地方院校教师教育面临三个基本任务,即有效满足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发展要求,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及充分发挥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优势等。非师范地方院校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巩固教师教育在非师范院校的地位,增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环境。非师范地方院校教师教育的策略是:确立教师专业化的人才培养规格,建构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开放、互动模式,施行学院化管理方式,加强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质量评估。 相似文献
8.
社会中心教学文化是以社会发展为本位而组织起来的,充分彰显教学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改造功能,以培养合格公民和促进社会进步为目的而生成的一种教学生活方式。它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连续的历史脉络,它具备有利于汲取社会知识经验、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进行社会批判、引领社会进步、促进师生参与社会生活、使教学文化由迷失走向觉醒的价值。但也存在宣扬社会沙文主义、压抑人自由发展、忽视教学主体对社会和教育的改造、鼓吹工具理性而缺乏反思精神和人文信念、使师生沦为被动适应者的局限。因此,只有对其理性地批判继承才有助于师生过上幸福的教学生活。 相似文献
9.
“生活体验研究”是一种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它试图通过对人类生活体验研究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活动和各种现象。“生活体验研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现实依据和价值取向,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书光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13,(1):74-78
科举兴起对于学校发展起到了某种制约和导向的重要作用;科举时代的特殊产物——“绅士”更积极参与了“大一统”皇权下基层社会教化的实际治理;以公平参与为前提的科举考试加速并活化了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而科举背后的教育价值取向厘定和土子人格的实际素养提升也为封建社会统治注入了生机活力。凡此种种,均极大地稳固了专制主义中央皇权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大学的文化特点主要通过大学的精神和大学的制度等体现出来,表现为救国图存的大学使命、突出政治的大学理念、崇学轻教的世俗观念和“道”“器”之间的传统辩争等四个方面.这启示我们,当前大学文化建设不仅应该以人为本、传承与超越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还应在价值多样化的进程中保持主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黄大金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8,(5):70-72
在前面的的讨论中,大家均坚持一个观点,就是专业化对于教师发展来说的确是必须的,但单一的专业化由于是一种科学主义的产物,它容易使教师进入某种标准化的轨道,失去自我。所以教师的发展必须同时坚守教师的另外一个属性——公共性,即乡村教师与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具有共享、联系与互惠的性质。在这样一种理解中, 相似文献
13.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并不必然存在于那些理论方案或抽象文献中。在闹哄哄的改革声浪中,教师个体经验运用存在功利思维过重、"茧式"意识主导、理论培训灌输、跟风时髦滥觞的弊病。就当前教师的个体改革实践而言,唤醒自组织意识整合自我经验,慎重借鉴移植他者个体经验,自觉反思防止经验固化,正视失败教训从中淬炼经验,应成为教师突破自身经验的四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角色观是在一定的文化中形成,并受这种文化影响的。本文从“天地君亲师”的传统社会地位、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普遍心态、“棍棒成才”的教学信念、“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对传统的教师角色观进行文化审视,并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合理角色观进行了理性的现代思考。 相似文献
15.
唐松林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8,(5):61-64
乡村教师的公共性,其本质是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它是一种共享、联系与责任的性质,它与专业性是一个统一体,这是乡村教师发展的理论根基。目前的问题是,我们把乡村教师的专业性与公共性对立,一直重视其专业性而忽视其公共性,乡村教师被纳入一个丧失自我的片面强调其专业性的教育现代性发展模式,操作上出现了知识霸权与技术组织对乡村教师的支配。这样,乡村教师不仅失去了公共性、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用,而且也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根基。我们一直责难的“乡村教师素质低下”问题,可能是一个研究视角所导致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强调乡村教师专业性质的同时,重视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视角探讨乡村教师的公共性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乡村教师对知识的传播、发现、创造和社会影响的新形式,从而也使乡村教师的内涵更加丰富,如此才能彰显乡村教师之于农村的重要意义,才能使乡村教师发展形式多姿多彩,完成社会理想.辜蛋人雄幸福。 相似文献
16.
艺术珍品的价值不仅来自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文化内涵,时代变革所造就的历史意义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1999年为庆祝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集结众多知名画家所创作的《锦绣河山》百米长卷,更在其中兼具了特定题材与特别创作的不可复制性以及特殊历史使命所赋予的非凡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