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可试验数字孪生体在可视化、控制逻辑一致性和数据实时交互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白车身焊接生产线可试验数字孪生体建模方法.通过构建汽车白车身焊接生产线可视化模型、逻辑模型与数据模型,完成了焊接生产线数字孪生体的创建.以某汽车白车身自动焊接生产线为例,对可试验数字孪生体建模方法进行了验证.通过反复试验,得到了物...  相似文献   

2.
传统优化方法凭借对轿车外流场的分析经验来控制尾翼优化变量并等间隔枚举,通过比较得出最优方案,工作量大且可能遗漏关键样本点.本文以尾翼的翼型及相对车身的位置参数(尾翼攻角、垂向位置和纵向位置)为设计变量,基于DOE试验设计方法确定样本设计变量组合,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出所确定样本点轿车的气动升力和阻力.通过方差分析以及响应曲面法以使轿车获得最大下压力与阻力比值为优化目标,得到各设计变量的影响因数和最优水平.结果表明:基于试验设计的优化过程更加高效地优化了轿车尾翼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方法、台架试验和整车扭转试验方法,利用轿车行驶的常用工况,揭示了整车扭转机理。应用非线性插值理论提升了车身扭转刚度仿真值和试验值间的对标精度;对影响整车扭转刚度的车身扭转刚度和悬架系统侧倾角刚度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探索出了整体静态扭转测试原理和方法,得到整备车身的扭转刚度是白车身扭转刚度的1.72倍;前、后悬架的侧倾角刚度比例为1.44;整备车身的刚度值是悬架刚度值的10倍;白车身的刚度值是悬架刚度值的5.8倍;整车扭转刚度值是悬架刚度值的11倍,整车刚度值是白车身刚度值的1.89倍。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的3项轿车整体扭转刚度设计的匹配原则,为轿车悬架系统和车身的扭转刚度最佳匹配及整车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MC68HC908GZ32和MC33989进行了汽车车身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就系统结构和节点模块的硬件电路及软件设计给出了详细介绍.实现了车身电器的网络智能化控制,结构简单、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5.
针对空气悬架车身高度调节控制过程中车身高度和阻尼器阻尼力难以进行协调控制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混合逻辑动态(MLD)模型的空气悬架车身高度与可调阻尼分层控制策略。考虑空气悬架充放气过程中存在的混杂特性,应用MLD建模方法建立具有电磁阀和磁流变阻尼器的非线性空气悬架混杂系统模型,设计描述电磁阀开关状态的混杂自动机进行车高调节上层控制,基于混杂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对磁流变阻尼器输入电流进行下层控制,进而通过改变电磁阀开关状态和磁流变阻尼器输入电流实现车身高度与可调阻尼分层控制。在随机路面激励工况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在有效跟踪车身高度的同时,车身加速度相比于被动悬架和混杂模型预测控制分别降低了34.33%、34.34%,不仅能有效提高车辆乘坐舒适性,也能直接防止电磁阀频繁切换现象的发生,从而延长电磁阀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为平头汽车设计了碰撞防护装置是由正面弧形缓冲板、纵向吸能器等部件组成.在不改变车身结构的前提下,安装在车身前端的内部.通过分析碰撞试验取得的高速影像及加速度曲线,掌握了碰撞防护装置的有关技术参数.试验表明,在发生正面碰撞时,该碰撞防护装置能够减小车身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延长碰撞冲击时间.  相似文献   

7.
对ABS控制中路面识别的重要性和路面识别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对单个车轮在制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基于估计车身减速度的路面识别方法,指出在路面识别过程中将制动力系数的变化率略大于零的时刻作为保压时刻.进行了大量的实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以上方法可以在ABS的控制过程中较准确的对路面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8.
利用Hypermesh建立某车声固耦合模型,在发动机激励下对车内噪声进行预测分析.利用板件贡献度分析得出峰值频率下贡献度大的板件,将其厚度作为设计变量.通过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构造出质量和峰值频率下声压响应的响应面模型;通过Hammersley抽样对构造出的响应面进行误差分析,选出最优响应面模型.根据最优响应面模型以质量最小为目标,峰值声压、车身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为约束条件进行遗传算法优化,并通过有限元模型验证了优化结果以及响应面法对提高车身优化效率的有效性,车内噪声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汽车车身设计的要求和特点,总结和回顾了传统设计方法的流程,并指出其周期长,效率低等不足之处.对计算机辅助系统在现代车身设计中的突出地位作了简要分析,讨论了目前在构建使用广泛的Class A曲面时应达到的几个最基本的要求.针对目前计算机辅助系统在平台交互性,构造虚拟现实方面的不足,展望了未来汽车车身设计方法的发展方向赋予计算机一定的创意能力;更强大、可靠的虚拟设计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面向对象的车身工程数据库。方法运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分析车身设计数据库的特征,把分析结果转化为可充分描述车身设计数据库的工程数据库,结果设计实现了面向对象的车身设计数据库,并在QCJ7082微型轿车车身设计的实际过程中得到应用。结论把车身设计对象转化为工程数据库的方法是成功的,所设计的面向对象的工程数据库支持车身设计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基于WAVE方法的摩托车车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摩托车整车设计中,车架和车身覆盖件是最为复杂的总成,设计难度大,装配精度和相对位置关系难以保证.而且,总布置设计和变型车设计经常需要改变车架的尺寸,从而导致车架及其相关零部件的全部重新设计,造成极大的重复设计的浪费.采用WAVE方法,可以通过整车参数控制车架及其零部件的自动更新,极大提高整车设计和变型车的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我国汽车造型设计的诸多困难之处,提出了适合我国汽车生产实际的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汽车造型设计方法,并以某款运动型轿车为例介绍了该方法的主要步骤.该方法具有造型速度快、成本低、易于修改与实现、对设计者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其与当前车身设计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利用彩色效果图直接建立车身三维CAD模型;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车身实体模型.  相似文献   

13.
面向光固化3D打印技术的汽车车身整体化制造及层厚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油泥模型技术所普遍存在的制造周期长以及精度难以控制的问题,将光固化3D打印技术运用于汽车车身整体化制造中.实验结果表明:3D打印技术可使工作周期压缩至几天,并且适合于对产品外型进行有效评估,提高汽车车身整体化制造的效率,最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借助UG和Magics软件,提高设计参数选择的灵活性,实现汽车车身的三维建模以及STL文件的导入.基于影响成形件精度的因素有光斑直径、扫描间距、扫描速度、分层厚度等,根据汽车车身轮廓以曲线为主的特征,推导出基于贝塞尔曲线的最佳分层厚度计算方法,达到层厚优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对汽车后桥异响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种汽车后桥异响的处理方法.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汽车后桥异响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集中式车身控制系统的缺点,采用总线式混合网络的车身控制系统,实现多个CAN/LIN节点通过网关互通互联。结合某主机厂对车身控制的实际应用需求,对某车型车身控制系统进行故障自诊断设计,构建了一套安全性较高的车身网络诊断系统,提高了该车型车身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使用AT89C52芯片作为控制芯片,以车身垂向加速度作为控制目标,设计了一种以1/4车辆振动模型为基础的主动悬架电子控制单元。控制单元采集垂向加速度及变化率作为输入信号,经过模糊控制算法处理,输出控制信号实现对车身振动的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单元能够很好的抑制车身的振动。悬架的控制单元的研究设计,对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压电智能车身结构振动主动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国内外振动主动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汽车自身的特点,对压电智能车身结构振动主动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车身结构减振、降噪为研究目的,采用压电主动控制方法,对车身振动控制进行分析。阐述了压电主动控制的原理,在对轿车顶棚进行模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压电传感器和致动器的配置方案,选择有效的控制算法,并搭建了振动主动控制系统。通过轿车车身实验验证了这种主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对轿车车身振动进行控制是可行的,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应用CAN总线实现汽车车身电气控制系统的方案,给出了基于CAN总线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着重对系统的总体结构、车身控制系统CAN总线的节点设置进行了设计.同时还利用微处理器AT89S51、CAN控制器SJA1000和CAN收发器开发了智能节点.本设计具有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成形模拟、试验测试和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车身构件在冲压成形过程中产生的板料厚度减薄、冷作硬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成形过程中,板料屈服极限的提高对车身构件强度的强化作用要远大于板料厚度减薄对强度的削弱作用。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车身结构优化及轻量化设计提供更加精确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某轿车不满足侧面碰撞(侧碰)法规要求的问题,采用有限元模拟与实车碰撞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侧碰安全性能.首先在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建立其侧碰仿真模型,并进行传力路径和假人胸部压缩量灵敏度的综合分析,筛选对侧碰安全性影响程度较大的零部件;其次采用拉丁超立方实验设计方法建立响应面近似模型,以关键部件的材料和厚度作为设计变量、以B柱入侵量等为约束条件、以假人胸部压缩量峰值和设计变量总质量为目标函数进行多目标优化;最后对优化方案进行了侧碰仿真分析,确定了不增加车重条件下轿车最优的材料及厚度匹配方案,并对该优化方案进行实车的侧碰试验以验证其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碰撞仿真分析及多目标优化方法,对车身关键零部件的材料及厚度进行优化匹配,达到控制车身重量并提高碰撞安全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