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催化裂化提升管再生器两级串联烧焦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作者所建立的催化裂化提升管再生器的数学模型[1],模拟计算了二级提升管再生器串联的再生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提升管再生器串联的再生方式,装置操作弹性及再生效果均优于单一的提升管再生器烧焦,为今后提升管再生器的发展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甘俊  杨启业 《石油炼制》1993,24(11):49-56
在作者所建立的催化裂化提升管再生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再生器采用多段进气强化烧焦的构想。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多段进气的再生方式,通过调节各段进气量和催化剂循环比,在待生剂碳含量为0.8-1.2w%的范围内,其再生效果可满足工业要求(再生器出口温度低于730℃,再生剂含碳量低于0.1w%),从而对提升管再生器这一新技术在工业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的论证,为一项重大的工业试验提出了新的  相似文献   

3.
一种乙醇脱水制乙烯的流化装置,包括流化床反应器、再生器、催化剂提升管、汽提器、催化剂混合脱气罐,其中汽提器与再生器之间通过待生催化剂输送管线相连,流化床反应器与催化剂提升管直接相连,催化剂混合脱气罐与再生器之间通过再生催化剂输送管线相连,催化剂混合脱气罐与催化剂提升管之间通过混合催化剂输送管线相连,催化剂混合脱气罐与汽提器与之间通过催化剂内循环管线相连。  相似文献   

4.
在作者所建立的催化裂化提升管再生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再生器采用多段进气强化烧焦的构想。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多段进气的再生方式,通过调节各段进气量和催化剂循环比,在待生剂碳含量为0.8~1.2w%的范围内,其再生效果可满足工业要求(再生器出口温度低于730℃,再生剂含碳量低于0.1w%),从而对提升管再生器这一新技术在工业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的论证,为一项重大的工业试验提出了新的概念和理论分析。中国石化总公司北京设计院曾采用清华大学提供的上述新技术为长岭炼油化工厂设计提升管再生器。  相似文献   

5.
催化裂化提升管再生器烧焦过程的简化模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快速流化床基本流体力学与传递规律,结合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动力学规律,开发了催化裂化提升管式再生器的数学模型及其相应的模拟软件系统。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了催化剂为平推流(PF)和催化剂为全混流(CSTR)时的再生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当内外循环比(再生剂循环速率 G_(?)/待生剂循环速率 G_(?))较小时,催化剂为全混流时的再生效果优于催化剂为平推流时的再生效果,当内外循环比较大时,再生效果发生逆转,这一结果可供设计、强化和改善提升管再生器烧焦过程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用于计算催化裂化催化剂流化再生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在流体力学方程组中,加入催化剂再生反应动力学方程,构成了再生过程流化反应模型。用该模型对在提升管再生器中的再生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再生器中的温度场和速度场。与流场试验数据相比较,结果显示出两者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我国第一套50万吨/年同轴式提升管催化裂化工业生产装置的关键设备,同轴式反应—再生器。文中着重叙述了两器的结构及设计特点。最后简述了试运情况及效果。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保证再生斜管安装后,斜管中段与水平面夹角为α角、下段与提升管成β角、上段与再生器成ψ角;在预制时,对再生斜管各段转角的计算步骤及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种重质烃原料 ,包括沸点高于 35 0℃的烃的重质渣油。可与FCC催化剂接触 ,催化裂化生产轻质产品的。一种FCC工艺包括 :①在提升管底部引入催化剂和原料 ,使催化剂在提升管中加速向上 ;②在提升管中形成的催化剂和烃蒸汽的混合物向上流动通过微管后倾向于在再生壳体中发生烃的裂化反应 ;③使结焦催化剂在再生器内燃烧的同时催化剂得到再生 ,热量传递至微型提升管 ;④从微型提升管管道来的蒸汽 ,通过催化剂分离和汽提器 ;⑤待生含焦催化剂被引入再生器。用于渣油FCC装置反应再生段热量和渣油的整体优化 ,提供较高的催化裂化温度 ,…  相似文献   

10.
一种多产低碳烯烃的组合式催化转化方法,重油原料在下行管反应器内与再生催化剂和任选的积炭催化剂接触,将裂化产物和待生催化剂分离,其中裂化产物经分离得到低碳烯烃,其余产物中至少一部分引入提升管反应器内与再生催化剂接触,将油气和催化剂分离,其中油气经分离得到低碳烯烃,其余产物至少部分作为产品引出装置;待生催化剂经汽提后进入再生器,积炭催化剂经汽提后进入下行管反应器的预提升段、与下行管反应器相连的汽提器、再生器中的一种或几种设备中,待生催化剂和任选的积炭催化剂经烧焦再生后返回下行管和提升管反应器。  相似文献   

11.
烧焦罐式再生器改造方案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烧焦罐式再生器的三种改造方案,即(烧焦罐 床层)高效再生,后置烧焦罐式两段再生,高速床两段串联再生。(烧焦罐 床层)高效再生烧焦效果好,无尾燃现象,耗风指标低,斜管推动力大,操作上与烧焦罐式高效再生相似;后置烧焦罐式两段再生改造施工周期短,投资较高;高速床两段串联再生改动工作量小,操作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2.
电液控制塞阀是提升管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关键设备之一。按其在工艺过程中的作用分为待生塞阀和再生塞阀2种。分别安装在装置再生器底部的待生和再生立管上,用来调节待生和再生催化剂的循环量,以控制汽提段料位和提升管出口温度。在开停工或装置故障时作为切断阀使用。近几年再生阀经常出现锁位等故障现象,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对电液塞阀自控部分进行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13.
根据作者所建立的催化裂化提升管再生器的数学模型,模拟计算了催化剂循环速率、循环比、操作气速、空气温度、待生剂温度及待生剂上碳含量等因素对再生过程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再生器的设计和操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该装置中,分离器有一个引蒸汽的入口,一个燃烧器在与分离器相连的下游方向,用于回收剂并促成再生,一个再生器处于下游方向与分离器相连以再生在分离器内分离出的催化剂。该燃烧器的物流流动方向上有一个出口并与进入提升写的吸收剂的第三入口相连;该再生器有一个出口,在物流流动方向与进入提升管的再生催化剂的第四入口相连。提升管有一个原料入口,原料为残炭高、含金属(钒、镍)和其它毒物(如氮)的重质渣油馏分。该提升管有四个进口。第一进口用于引入高流速蒸汽;第二进口用于引入原料;第三入口用于引入吸收剂;第四入口设置在第三入口的上方,用于引入再生催化剂。该提升管延伸至一个汽提器用于烃组分与待生催化剂和吸收剂的分离。该汽提器与一个分离器相连以使吸使吸收剂和催化剂分离。 用于将重减压瓦斯油和渣油组分转化为轻质产品。 该装置在分离器中应用相对较高速率的蒸汽,在较低的温度下,以使吸收颗粒形成密相床,同时催化剂颗粒被移到再生器顶部。  相似文献   

15.
应用前置烧焦罐式高效再生器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机理数学模型及其仿真软件平台, 考察了原料处理量对反应-再生系统过程动态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在汽提段和二密相床催化剂藏量闭环控制的前提下, 沉降器压力和反应温度只有均被控制或均不被控制时反应-再生系统才是稳定的, 否则不稳定。再生器压力、沉降器压力和提升管反应器出口温度均被控制, 原料处理量提高后, 气体、汽油和焦炭产率均下降。因此, 应适当提高反应温度给定值, 以改善产品分布。原料处理量的变化对再生烧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的反应器、再生器,在其底部有两个塞阀,即待生阀和再生阀。它们起着控制汽提段催化剂藏量和提升管反应器温度的重要作用,其工作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两器的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7.
长岭炼油化工总厂1号催化裂化装置于1997年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反再系统改为同轴式单段再生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改造后,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曾因沉降器结焦严重,汽提段焦块脱落,导致汽提段堵塞而被迫三次临时停工。针对这种情况,在经过大量调研和技术分析后,对沉降器内部构件进行了如下改造。(l)在沉降器汽提段上部加格概。(2)在提升管入粗旋分器水平平面上增设人字型设施。(3)将粗旋分器的升气管加高,并增设导流措施,大大缩短了粗旋分器出口与单旋分器出口的距离,形成准直连形式。经过上述改造后,装置正常运转直至…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石油化工厂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中的再生器,由于工艺上的需要,要求对从他厂调用的再生器进行修改,即需增加两个锥体封头,以使直径φ6200、φ5230和φ4200毫米的三段连成一个整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Ⅱ套催化裂化装置提升管压力降上升和产品分布变差,分析发现提升管结焦是主要原因。对提升管结焦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提高雾化蒸汽量、确保待生线路推动力、适当提高再生器床层温度、用减压蜡油作开工原料等。措施实施后,经过近10个月的运行表明,装置运行平稳。  相似文献   

20.
利用前置烧焦罐式高效再生器的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机理数学模型及其仿真软件平台,考察了烧焦罐主风量对装置生产操作过程中动态和定态的影响。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在控制汽提段和二密相床藏量的条件下,沉降器压力和提升管出口温度均不被控制或均被控制时,反应-再生系统对烧焦罐主风量的变化是稳定的,否则是不稳定的。还分析了催化剂循环比对生产操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