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城市发展伴随中心的形成与变化,商业中心演变轨迹是城市发展的见证,研究商业中心空间活力的时空分布对城市现代化更新与发展十分关键。本研究基于百度热力图数据,借助ArcGIS等空间分析软件解析武汉市16个典型商业中心活力时空分布特征,量化排序武汉商业中心活力等级,将武汉商业中心形态格局划分为多中心集聚、线状集聚、点状集聚三种类型,通过形态要素分析,探究有利于商业中心发展的形态类型特征,针对武汉商业中心形态活力特征提出三种协同效应,扩展城市活力形态研究框架,以期为商业中心活力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观点。  相似文献   

2.
商业中心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和体验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活力是城市服务功能发育成熟度和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大数据的兴起为评价新城中心商业区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运用大众点评网的商户数据,首先通过建立分类型商业设施口碑热度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类商业设施的口碑综合得分和热度值,对北京市三大新城中心商业区商业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评价,其次从商业设施的多样性和口碑热度两个方面对三大新城商业中心的体验度进行评价,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新城中心商业区优化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武汉市251148条商业POI数据为基础,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最邻近距离分析等方法识别武汉市整体及多类型商业中心,分析各类中心的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武汉市整体形成“区域—市—组团”商业中心体系,光谷、武广、中山大道为武汉市商业空间的3大核心区域;②不同类型的商业中心在空间上呈现分异性,特别是居民生活中心和商务办公中心;③中心圈层的各类商业中心具有“沿江、沿主干道”集聚分布的特征,外围拓展圈层的各类商业中心围绕经济产业园区分布,远城区圈层的各类商业中心围绕行政中心进行布局。最后,将上述研究结果与武汉市相关规划进行比较,总结商业中心的现状与规划在等级、数量、空间布局方面的差异与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型商业中心的迅速发展对市民消费行为及既有商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上海市五角场商业中心为研究对象,从消费类型和空间区位两个角度分析了五角场商业中心兴起前后消费者行为的变化特征,并据此分析大型商业中心对现有商业空间的影响,尝试揭示大型商业中心开发对现有商业体系的影响机制成因.研究表明,五角场商业中心兴起以后,消费者的总体购物频率有了大幅度增加,虽然到其他市级商业中心的频度没有明显降低,但消费发生了转移.不同消费类型受到的影响存在差异,中等级消费和易移动型消费受到影响较大;从消费转移来源上来看,转移到五角场的消费多来自其它商业中心,其影响是争夺与诱发两种作用交互进行的.从空间区位上来看,五角场兴起的影响在空间上存在差异.研究最后分析了地块属性与发生消费转移比例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为五角场兴起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和空间影响差异的成因解释,获得了一些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辨析了商圈、商业中心、游憩商业区的概念范畴的前提下,通过对城市商圈中的人群需求、空间结构、微观设施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解析出构建多样化城市商圈的要素特征。对商圈的人群分类主要分析了商务功能需求、市民日常需求和细分年龄人群的不同活动需求。对商圈的空间特征分析,主要从商业消费空间、综合交通空间、活力交往空间、文化集散空间和绿色景观空间等五个方面入手,归纳了各类型空间中促进多元融合的空间设施。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9个不同等级实体商业中心为研究对象,探究消费出行视角下城市实体商业中心的服务空间特征。使用互联网位置服务数据,测算消费出行的空间范围,通过数据挖掘估测消费出行目的为体验性、非体验性,进而比较商业中心服务空间特征。首先,消费者来源地空间范围特征上,同一个商业中心的体验性消费的空间范围明显小于非体验性消费;不同等级商业中心之间比较,非体验性消费空间范围等级差异显著,体验性消费空间范围差异较小,且与中心等级不一致。其次,消费者来源地空间模式上,同一个商业中心的体验性消费空间聚集度比非体验性消费更高;不同等级商业中心之间比较,等级低的商业中心,体验性、非体验性的聚集模式差别明显。认为商业中心服务体验性、非体验性消费的空间特征差异显著。在当前社会经济趋势下,实体零售业态中体验性消费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实体商业中心体系规划原则和方法需要做出改变和应对。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的城市商业中心层次丰富、过渡平缓,按照分散均衡的模式组织布局,同时不断拓展和丰富城市商业核心的规模与功能,并且擅于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汇聚商业人口。昆明市城市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借鉴了这些有益经验,在昆明市中心城区内构建三层六级的商业中心体系,指导了片区级商业中心的多因素选址布局,并多元扩展了城市级商业中心的规模  相似文献   

8.
胡争艳  杜佳 《华中建筑》2007,25(2):44-48
站在设计城市的角度,对城市中敏感地段商业建筑设计进行了一次实践分析,并从多个视角描述了武汉市龙王庙商业中心如何回应敏感地段城市对话的设计思路及分析方法.从城市滨水景观的标志性、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创造、城市公共空间建立的方面思考大型商业建筑对城市应该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商业中心是零售商业活动的聚集区,是居民的高频率活动区,构成了城市活动的密集兴趣点。文章以武汉市域为研究对象,以POI大数据为数据源,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分析武汉市域零售商业分布特征和中心城区不同零售商业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消费者出行特征与商业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王德  张晋庆 《城市规划》2001,25(10):6-14
运用上海市第二次交通调查的相关数据 ,从上海市消费者购物出行角度对商业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上海市商业空间结构具有等级序列明确、空间分布不均和强中心线型结构的特征。一级商业中心 (市级商业中心 )南京东路 ,二级商业中心(准市级商业中心 )四川北路 ,三级商业中心 (次商业中心 )静安寺、人民广场、淮海中路 ,四级商业中心 (区商业中心 )沪西体育场、国际展览中心、上海电视台、豫园、杨浦体育场、虹口体育场、和平公园、徐家汇、五角场构成等级结构清晰的四级商业体系。研究还揭示了徐家汇地区有成为准市级商业中心的可能 ,在浦东、彭浦与闸北地区交界区域、杨浦地区有潜力形成次市级商业中心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