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对麦麸进行了单菌和混菌固态发酵,通过分析测定固态发酵对麦麸物理化学性质、膳食纤维含量和组成的影响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初步阐述了固态发酵改善麦麸营养及加工品质的可能原因,有利于拓展发酵麦麸在全谷物食品加工产业的应用。结果显示,固态发酵麦麸的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和阿拉伯木聚糖含量分别提高了40.6%和15.2%;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混菌固态发酵麦麸的持水能力和持油能力最高;固态发酵使麦麸的峰值变性温度(TP)、焓变和结晶度分别由195.35 ℃、3 869.50 J/g和15.86%显著降低至178.30 ℃、3 276.67 J/g和15.24%(P<0.05)。麦麸中SDF含量与结晶度、TP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 47、–0.950 7。固态发酵使麦麸由结构完整和紧凑转变为疏松和分散,植物细胞的清晰度和均匀性也明显下降。综上所述,固态发酵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下降低了麦麸内部组织结构的致密性,不仅有利于功能活性成分的释放,还可显著改善其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麦麸中活性成分含量及其功能,扩大麦麸利用途径,采用3种真菌(黑曲霉、米曲霉、里氏木霉)发酵麦麸,使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研究发酵后麦麸中总游离酚质量分数(mg/g)、游离酚酸组分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3种真菌发酵均可不同程度地降解麦麸,提高麦麸中总游离酚和各种游离酚酸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其中米曲霉作用效果最为显著。研究指出真菌发酵是提高麦麸生物活性成分的有效途径,米曲霉是降解麦麸生产阿魏酸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3.
以小麦麸皮为原料提取膳食纤维与脱脂乳混合,接入乳酸菌发酵,经调配,均质等工艺过程,制成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乳酸发酵麦麸膳食纤维饮料,为麦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将微波改性制备、具有良好理化特性的燕麦麸水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添加到发酵乳中,研究改性燕麦麸SDF对发酵乳乳酸菌活菌数、稳定性、pH及酸度、凝乳时间、质构特性、感官品质、储能模量和损失模量、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4%的改性燕麦麸SDF可显著提高发酵乳中乳酸... 相似文献
5.
6.
文章旨在从环境中分离一株高效降解呕吐毒素DON的微生物,研究该菌株固态发酵麦麸后营养品质和DON含量的影响。该研究利用筛选培养基从玉米浆中获得一株芽孢杆菌YH103,形态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YH103为贝莱斯芽孢杆菌。将该菌株制备成菌粉,每克菌粉含有活菌108个。按3%菌粉添加量加入到麦麸中,料液比2:1,37℃下发酵7 d,DON含量显著下降(P﹤0.05),总酚含量、抗氧化性、可溶性戊聚含量显著增加(P﹤0.05),其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总蛋白质含量总体差异变化不大,持水性升高,持油性在168 h显著下降(P﹤0.05)。结论:贝莱斯芽孢杆菌固态发酵麦麸在48~72 h麦麸DON含量最低和营养成分最高,可以提高麦麸的质量安全,同时增加了麦麸的营养品质,并改变麦麸的加工性能,为麦麸深加工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富硒米糠是生产富硒精米过程中的主要副产品,富含硒、膳食纤维及酚类化合物等活性物质,但其高值化利用尚未充分开发。本研究利用4种乳酸菌(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植物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对脱脂富硒米糠进行发酵处理,比较了发酵后富硒米糠理化指标、营养特性、微观结构、物化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使脱脂富硒米糠非水溶性膳食纤维/水溶性膳食纤维增加20%~45%。发酵后富硒米糠总酚、总黄酮质量分数分别增加5%~6%、16%~31%,且无机硒转化为SeCys2的效力提高42%~49%。发酵使富硒米糠粒径变小,颗粒表面疏松多孔,水合特性、胆固醇吸附力和抗氧化活性增强。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序为植物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菌,其中植物乳杆菌体外抗氧化活性相对最强,总酸、SeCys2、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相对最高。本研究为促进富硒米糠的精深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姜渣为原料,利用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1∶1,质量比)作为复合发酵菌种改性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研究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料液比3个因素对姜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确定复合发酵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48 h、料液比1∶10(g/mL),测得姜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为9.42%。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13C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发现,姜渣发酵后膳食纤维的膨胀力和持水力的增加与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纤维素酶和乳酸菌同时糖化发酵麦麸制乳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麦麸为原料经机械粉碎、稀酸预处理后,用纤维素酶和干酪乳酸菌进行同时糖化发酵生产乳酸。结果表明:酶添加量0.25%,接种量10%,温度50℃,pH4.5,反应48 h,得到发酵液乳酸含量为40.5 g/L。 相似文献
10.
魏许召;刘荟萃;杨雨晨;曹效海 《食品工业科技》2025,46(9):11-20
为探究乳酸菌固体发酵对青稞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的物理、结构和功能特性的改善情况,本研究利用单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混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4:2)分别发酵青稞麸皮,然后采用酶解法制备青稞麸皮SDF,研究了乳酸菌固态发酵对青稞麸皮SDF物理、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发酵后的青稞麸皮SDF的得率提高,其中混菌处理组SDF得率最高,为12.24 g/100 g,相比未经发酵处理组提高了27.4%;相比单菌发酵,混菌发酵后青稞麸皮SDF的持水力、持油力和溶解性最大(分别为6.38 mL/g、0.81 g/g、83.89%)、表面结构疏松多孔、晶体结构及基团未改变、热稳定性降低。功能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经发酵处理的青稞麸皮的SDF均具有较强的降脂活性、抗氧化能力和糖消化酶抑制能力,其中混菌发酵处理组SDF的胆固醇吸附能力在pH=7时达到最大(0.27 mg/g),对牛磺胆酸钠(28.92%)和甘氨胆酸钠(36.24%)的吸附率最大,表明混菌处理组SDF的降脂作用最好。综上所述,采用乳酸菌发酵能够显著改善青稞麸皮SDF的结构及功能特性,且混菌发酵处理的青稞麸皮中SDF的物理、结构和功能较佳,该研究为青稞麸皮的开发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为了提高全麦粉营养品质,采用发酵和酶的协同作用探究对全麦粉品质的改善。通过对比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Lbr)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ac)和/或戊聚糖酶和纤维素酶(Cellulase/Pentosanase,Cel/Pn)处理发现二者在改善全麦粉时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通过对不同发酵时间面粉基本组分的变化规律分析,发现Lbr具有更强的产酸能力。乳酸菌与酶协同处理对膳食纤维和戊聚糖影响显著,在发酵12 h后与Lac的总膳食纤维为11.09%,而Lac-Cel/Pn降低到9.71%,与Lbr相比,Lbr-Cel/Pn可溶性膳食纤维增加26.28%。Lac-Cel/Pn的水溶性戊聚糖含量比Lac增加56.19%。在Lac-Cel/Pn处理中植酸含量从2.97 mg/g降低到0.87 mg/g,植酸酶的活性增强,表明二者在降低植酸含量有显著的协同作用。通过对总酚含量和相应的抗氧化性分析表明,可检测到的游离酚含量通过12 h发酵,Lac的含量为99 mg/100 g,而Lac-Cel/Pn达到了116.9 mg/100 g,铁离子还原能力和DPPH清除能力也表明协同处理增强其抗氧化性更明显。综合结果表明乳酸菌协同酶作用显著改善全麦粉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米糠蛋白的水溶性差的缺点,使其具有的生物活性能够充分表现出来,扩大其在食品等行业的应用。本文以米糠蛋白粉为原料,先用蛋白酶水解米糠蛋白,然后用乳酸菌发酵米糠蛋白水解物制备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的产物。结果表明,最佳酶水解条件为碱性蛋白酶加酶量700 U/g、底物浓度13%(w/v,按蛋白基计)、水解时间3 h、水解pH8.5、水解温度60℃;最佳发酵条件为植物乳杆菌13110接种量2%(v/v,接种液菌体浓度108 CFU/mL)、发酵培养基初始pH5.5、发酵温度31℃、发酵时间36 h。与米糠蛋白的酶水解液相比,经乳酸菌发酵后,发酵液DPPH自由基清除率由36.12%升高至57.42%(样品蛋白浓度1 mg/mL),ABTS+自由基清除率由76.27%升高至90.35%(样品蛋白浓度0.5 mg/mL),小于1.0 kDa分子量的肽组分由0.67%提高至6.84%。在pH为7时,未经酶解和发酵的米糠蛋白溶解性仅为13.43%,酶解和发酵后其溶解性分别为72.12%和85.38%。综上所述,酶菌协同发酵可有效提高米糠蛋白的抗氧化活性和溶解性,为米糠蛋白作为功能食品基料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以新鲜米糠为原料贮藏0、1、3、5、10 d得到不同酸败程度的米糠,稳定化和脱脂后制备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研究米糠贮藏时间对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抗氧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新鲜米糠贮藏时间的延长,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还原能力、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和清除ABTS~+·、DPPH·、·OH、O_2~-·能力均先上升后下降;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还原能力、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和清除ABTS~+·、DPPH·、·OH在新鲜米糠贮藏5 d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943(OD_(700))、35.16%、32.28%、73.51%和13.83%,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清除O_2~-·能力在新鲜米糠贮藏1 d达到最大值,为60.58%。 相似文献
16.
通过微生物发酵降解、转化和利用小麦麸皮中的纤维素、蛋白质和淀粉等,可以制备高品质膳食纤维(DF)。以可溶性膳食纤维(SDF)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分别采用米根霉、黑曲霉及里氏木霉发酵小麦麸皮制备DF,考察单一菌种及混菌发酵后麸皮DF主要组分的变化,并对混菌发酵条件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混菌发酵效果优于单一菌种发酵效果;当发酵条件为料液比1:10、里氏木霉和黑曲霉(1:1)混菌接种量10%、发酵温度32℃时,SDF含量达到了11.74%,提高了86.94%,所得产品持水力及溶胀性分别为9.34g/g和12.46mL/g,符合高品质膳食纤维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不同乳酸菌发酵对脱脂米糠中糖和酚类物质的影响。采用半干法酶解工艺提高脱脂米糠中可发酵糖的含量,向灭菌的半干法酶解后的脱脂米糠中分别接入5种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链球菌、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肠膜明串珠菌),比较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活菌数、总糖、还原糖、可溶和不溶性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半干法酶解工艺,脱脂米糠中还原糖提高到155.08 mg/g,相比于原料中提高了6倍左右。5种乳酸菌均能在脱脂米糠中生长,但进入对数生长期后生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5种乳酸菌中嗜酸乳杆菌降糖能力最强,其发酵72 h后脱脂米糠中总糖和还原糖分别下降了31.33%和60.76%。嗜酸乳杆菌发酵脱脂米糠24h时可溶性酚类物质含量最高,提高了33.00%,发酵72 h后不溶性酚类物质下降了20.32%,均显著优于其它四种菌。 相似文献
18.
采用酶法提取小米麸皮水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并使SDF在弱碱性条件下与三价铬离子(Cr3+)发生配位反应,生成SDF-Cr(III)配合物。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对小米麸皮SDF和SDF-Cr(III)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运用常温凝胶渗透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比较改性前后小米麸皮SDF分子质量分布及其单糖组成;通过测定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比较改性前后SDF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小米麸皮SDF-Cr(III)配合物表面结构疏松,呈现出多孔状;岛屿状突起聚集度有所下降,分子间变得更加分散。两种SDF官能团差异较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小米麸皮SDF-Cr(III)配合物活性官能团(羟基、酯基、羰基等)伸缩振动减弱,特征吸收峰位置发生蓝移,在530.27 cm-1处有Cr—O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说明SDF与Cr3+结合形成配合物。凝胶渗透色谱分析结果显示,SDF的数均分子质量(mn)为0.195×104 Da、重均分子质量(mw)为0.940×104 Da、分布宽度指数D为4.81;SDF-Cr(III)的mn为0.742×104 Da、mw为4.708×104 Da、分布宽度指数D为6.35。由HPLC分析结果可知,SDF-Cr(III)单糖相对含量高于SDF。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SDF-Cr(III)比SDF具有显著的体外抗氧化性。综上,小米麸皮SDF-Cr(III)配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具备开发成为具有降糖功效保健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