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文章针对当今陶瓷艺术专业院校所涵盖的陶瓷设计专业培养现状,对白描课程所涉及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向进行讨论,提出为陶瓷设计专业服务的指导思想,结合当代审美需求,以传统方式表达当代思想的白描课程教学规划,以适应新专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柔性陶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运转会发热的机器中,柔性陶瓷或许能有一席之地,但是取代传统钢铁依然不现实。陶瓷也可以变柔软吗?近日,美国和新加坡科学家们利用纳米化学,联合制造出了一种非常微小的陶瓷,这种被称为柔性陶瓷的新型复合材料不仅弯曲后不会破碎,而且还具有形状记忆,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医学和燃料电池等诸多工业领域中。  相似文献   

3.
杨东奇 《信息与电脑》2023,(23):122-124
针对光纤陶瓷插芯次品中有裂痕的问题,研制出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光纤陶瓷插芯表面裂痕检测装置,能够在节省人工成本的同时达到高灵敏度和高健壮性。首先介绍这种检测装置的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描述图像处理识别光纤陶瓷插芯裂痕的基本方法;其次用工业相机对光纤陶瓷插芯表面进行图像实时采集,运用图像处理识别算法进行最优化设计;最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该裂痕检测识别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工业相机可以清晰采集光纤陶瓷插芯表面的裂痕,通过把采集的图像实时传送至计算机,计算机运用图像处理识别算法可以准确检测出光纤陶瓷插芯表面的裂痕。  相似文献   

4.
陶瓷窑变结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陶瓷明焰窑温度控制中存在的状态能观性、能控性问题,采用模糊控制与时 间比例分割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过程状态的变结构控制方法,并设 计出了以这种变结构控制为核心的陶瓷明焰窑温度控制系统;经工业现场的实际应用表明, 该方法应用于陶瓷明焰窑温度控制是可行的,系统设计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微小陶瓷管难以实现微小尺寸缺陷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RM+FPGA的微小陶瓷管缺陷检测系统。该系统利用ARM存储空间大、运算速度快和FPGA并行运算能力强、稳定性好等优势,采用小型工业摄像头AR0134实现陶瓷管图像采集,通过FPGA完成陶瓷管图像的预处理,借助SPI通信将预处理数据传送给ARM STM32F4处理后,将检测结果通过以太网发送到PC上位机以及OLED,从而完成陶瓷管的缺陷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检测速度快,漏检率低,成本低廉,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6.
合作团队已经成为各类组织实现协同效应的重要载体,优秀教学团队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是专业与学科建设的支柱。提出了面向陶瓷行业信息化的高校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概念,并详细介绍了建设特色和具体措施,为其他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参考,并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开拓创新的陶瓷信息化行业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目前陶瓷磨具行业工业窑炉控制方法进行了简要总结,并进一步对陶瓷磨具工业窑炉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必将更快、更广泛地应用到现代工业窑炉的控制中,在烧成制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更加注重环保与节能已成为现代化窑炉发展方向,工业窑炉的控制系统也必须满足并能引领现代工业窑炉向此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陶瓷显微组织图像为例,运用数字图像技术,结合教学形态学和面向对象思想,对陶瓷显微组织图像进行滤波处理,减少图像分析中的干扰因素和误差以确保获得组元精确的测量结果,再对图像进行区域分割及边缘获取,将具有相近特征的组元分离提取,获得陶瓷各组元的分割图和轮廓图.该方法能快速准确提取陶瓷显微组织图像中的组元,有效地协助研究人员进行陶瓷显微结构定量分析,最终实现陶瓷组元体视学参数的测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的陶瓷辊道窑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目前陶瓷辊道窑控制系统特点及对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的原理和应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联系相关过程控制应用软件SYSCON.NI-FBUS Configurator等,提出基于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技术的陶瓷辊道窑控制系统,给出相应的高速以太网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网络总体构成方案,完成该工业以太网控制网络的系统配置、组态设计和实现方案。从而真正体现陶瓷工业过程自动化的分散控制概念,实现陶瓷生产的先进控制及优化。  相似文献   

10.
《传感器世界》2011,(11):40-40
Vishay公司发布一款新的陶瓷面板电位器,寿命达2万周期,全IP67密封,可在极端环境下可靠运行。 具有重负型结构的Vishay Sfemice P13L电位计经过优化可作为分压器操作界面使用,用于需操作者设置的军事、摄像机、夜视设备以及便携式工业或专业设备,由于减少了用户设计和构建防尘防湿密封保护环境的要求,使得产品成本大大降低,扩大了在上述领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针对蜂窝陶瓷堵塞点人工检测难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轮廓重心法的堵塞检测方法,并设计了一套自动疏通装置。该系统采用面阵式工业相机获取蜂窝陶瓷横截面图像,通过图像预处理、Canny边缘检测,结合轮廓重心法确定堵塞点,最终使用UART串口通讯实现上下位机数据交互,完成都测点自动定位疏通。经实验测试,该系统能够准确完成蜂窝陶瓷堵塞点检测和自动疏通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 我们在1985年开始研制工业陶瓷铂电阻。(测温范围-200~+850℃)工作中注意到,高温对于陶瓷铂电阻的结构、材料等性能的影响。在工艺设计上,避免了在陶瓷管制作,元件的充料的填充以及封装等工序中的化学污染。我们的工艺路线如下:制陶瓷管→绕制铂丝→校准阻值→封装元件→嵌装铂电阻→检验 我们设计的某些关键工艺适于工业化生产。在性能测试上,请中国计量院进行了包括  相似文献   

13.
称取ZnO 40~99摩尔%,再称取从TiO_2、SnO_2、ZrO_2、SiO_2中至少选用一种金属氧化物60~1摩尔%所组成的多孔陶瓷体,并对这种多孔陶瓷体掺入磷、硫,其中至少选用一种元素或者是该元素的氧化物所组成的湿敏元件;从磷、硫中至少选用一种元素或者是该元素的氧化物进行掺入处理时,掺入的量是占该陶瓷体重量的0.1~2%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陶瓷艺术历史悠久,各个朝代的陶瓷精品令人流连忘返。可是近百年来,中国的陶瓷艺术是每况愈下,而长期以来小农经济的体制,师徒承传的规律所导致的人们单凭直觉和经验来设计的习惯正是这种情况重要原因之一。到底何为陶瓷设计?陶瓷设计在陶瓷艺术中到底有多重要的价值?该怎样进行陶瓷设计?常见的设计方法有那些?  相似文献   

15.
压电陶瓷驱动器是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关键组件。AFM在生物、材料及半导体等领域应用广泛,而利用AFM获得高精确的测试结果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压电陶瓷驱动器具有迟滞、非线性等特点,在大范围高频工作状态下,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更显著,这严重限制了AFM的进一步应用。本文围绕大范围压电陶瓷驱动器的迟滞性展开研究,设计一种基于改进型多项式拟合算法的迟滞建模方法,使得拟合模型可随输入信号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充分提高压电陶瓷迟滞模型的准确性。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为压电陶瓷驱动器建立准确的迟滞模型,建模过程简单,通过设计基于该迟滞逆模型的前馈控制算法,可使驱动范围在100μm的压电陶瓷驱动器的线性度提高至1.5%。  相似文献   

16.
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具有抗腐蚀、耐高温、高精度、高稳定性、无污染和抗过载等优点,在工业中将有广泛用途.但是,其芯片目前国内尚无厂家可以生产.应客户要求,我们对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进行了设计、建模、制作和实验,并使之满足批量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一个鉴定古陶瓷的专家系统(简称ESAPP)。给出了鉴定古陶瓷的方法-“特征提取法”,研究了各种可信度的计算公式,提出了一种新的不确定性推理方法及其相应算法,该系统不仅可对古陶瓷的真伪进行鉴定,而且能对古陶瓷的具体年代和生产窑址作出正确的推理。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陶瓷产业仍以手工为主,工业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较低。本文力图在陶瓷物流领域,结合物联网概念和技术,提出打造“陶瓷物流装备物联网”的理念,本文阐述了陶瓷物流装备物联网的整体构想、应用前景等,并且有针对性地阐述了打造该物联网所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并提出陶瓷二维码花纸底款、智能I-Box物联网终端等解决方案,取得了一定的前期开发与应用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打造围绕陶瓷生产全过程的物联网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谭斌  陈雨  黄润  李鹏程  陈浩 《传感技术学报》2011,24(12):1691-1695
压电埋入式混凝土敏感模块是利用在混凝土中埋入的压电陶瓷形成的一种复合式智能单元.该敏感模块可以对混凝土结构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为了提高埋入混凝土中的压电陶瓷所激励声能的效率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在压电陶瓷圆片一侧用硅橡胶层和金属背衬的方法,该方法能将压电陶瓷双侧的声能集中到一侧从而充分利用声信号能量提高声激励...  相似文献   

20.
灰色理论在古陶瓷断代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陶  简志宏  林卫中  肖绚 《计算机工程》2010,36(11):259-261
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可以推测古陶瓷出产年代。将古陶瓷中各化学成分的含量组成一个向量,并与该向量的灰色模型GM(1, 1)参数构成新向量,用于描述古陶瓷样品。以灰色关联度为距离定义,使用近邻法对古陶瓷样品年代进行预测,其留一法预测精度达79.55%。实验结果验证了灰色理论可以用于古陶瓷断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