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刘家聚 《包装世界》2003,(4):44-45,50
目前,有包装印刷中油墨迁移、墨脱泛黄、印刷白点、回粘和粘连、变色和褪色、墨脱浮白、针孔和缩孔、转移不上墨、咬色(俗称串色)和褪色、光泽差(泛白)等10天重要技术难题长期困扰着人们。已直接阻碍着我国包装印刷生产的正常进行,严重地降低了包装印刷制品的质量。笔者从分析问题和预防措施的角度提出一些预防和解决上述故障的办法,供油墨生产同行参考。1 确良油墨的迁移(见  相似文献   

2.
包装印刷图文墨膜好坏决定着印刷制品的优劣.因此其墨膜的表面状态是油墨的主要性能指标之一。印刷油墨的墨膜常常因为出现桔皮、浮色、发花、气泡、缩边、针孔、流挂、水纹、白霜故障而导致包装制品的低劣。为了预防墨膜表面故障而需使用流平剂、浮色发花防止剂、消泡剂、流挂防止剂、白霜控制剂等加以控制。浮色发花笔者曾有论述,  相似文献   

3.
缩孔是包装印刷墨膜因流平不良而出现的故障之一。油墨印刷后,湿墨膜在流平过程中出现回缩后成了小圆形的裸露出承印物材料(底部)或上一道墨层。产生缩孔的主要原因是印刷的湿墨膜上下部分的表面能力不同而导致的。有人对此认为:一个湿墨膜可以视为是上下双层的液体墨膜。在成膜过程中,当上层湿墨膜的表面张力低于下层湿墨膜的表面能力时,就发生了缩孔。这是由于润湿承印物材料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油墨的粘度和粘性与印刷适性和成本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日常的包装印刷生产中,由于大多只偏重粘度的测定,而忽视了对粘性的检验(而不是仅指粘结过程中拉出的丝头长短,而是粘结时的力),结果不是出现印刷油墨的附着牢度不好或糊版,或色浓度越印越差,或无法提高印刷速度,就是后一色将前一色的印刷墨膜拉掉,导致印刷图文墨膜的脱落、染色、串色后正品率的降低。因为我国几乎占80%以上的包装印刷油墨是一个塑性流体,  相似文献   

5.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抗静电荆在包装印刷制品中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伴随自动、高速、数字化进行包装制品成型的今天,包装印刷制品中的不同缺陷也已凸现出来,这是由于在相同的价格和同价的比质或相同质量和同质的比价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中,仍有一些企业,对毫厘致富的永续经营理念认识不足,对一些产品因长期忽视抗静电剂的作用,或担心利润会因助剂加入而减少,通常采取偷工减料的方法并利用本土或语言的优势将低质的产品充斥市场。结果因没有加入或没有适量加足助剂到塑料承印载体、印刷油墨、上光油、复合胶(料)水体系里,从而导致了不同个案的发生——印刷品装潢花斑、图文墨膜墨须;刮墨过去印刷类刀线痕(印疵);套色印刷后图文边缘的咬色抽边;胶水涂布后油墨图文墨膜的起皱和翘边;  相似文献   

6.
对油墨大多只偏重粘度的测定,而忽视了对粘附性的检验,出现印刷油墨的附着牢度不好或糊版、色浓度越印越差、无法提高印刷速度、后一色将前一色的印刷墨膜拉掉等,导致印刷图文墨膜的脱落,染色、串色后正品率的降低.各种包装印刷机的结构和各类承印物的性能不同,则对油墨也有各种不同的要求,故各种类型的印刷油墨的粘度和粘附性与包装印刷适应性的关系是相互关联而又十分复杂的.  相似文献   

7.
在正常的包装印刷中,往往会因印刷图文的墨膜浮色和发花而令操作者大费周折,也使其印刷制品的质量大打折扣。这种故障主要是因印刷油墨体系里含有一种以上颜料或填料造成的。虽偶尔的出现不均匀的颜料分离现象,可在批量的包装印刷过程后,以从油墨  相似文献   

8.
水性 UV 油墨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为了确定水性UV油墨的制备、表征及其配方。方法采用高速分散法将连接料、颜料、去离子水和助剂分散均匀即可制得水性UV油墨,探讨了连接料的含量、光固化时间对水性UV油墨附着牢度的影响,以及光引发剂用量、墨膜厚度对墨膜光固化时间的影响。结果连接料的较佳质量分数为60%,墨膜的适宜固化时间为6 s,光引发剂的较佳用量为2%,墨膜的适合厚度为10μm。当m(连接料)∶m(颜料)∶m(乙醇和水)∶m(光引发剂)=6∶1∶2.8∶0.2时,水性UV油墨的综合性能较佳。结论该水性UV油墨具有干燥速度快、无污染、印刷质量高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包装印刷行业。  相似文献   

9.
晖言 《中国包装》2007,27(1):111-111
随着数码相机提供的原稿增多和彩色喷墨印刷的普及,一种不同于4色制版彩印的多色印刷技术进入了实用市场领域。具体地讲,它将原稿分解为6色或7色以上。多色印刷是以四色制版印刷的CMYK数据为基础,实现了宽广的色调范围,即色域比CMYK更大,可以把原稿上细微层次都复制出来,因此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六色印刷最早是美国Pantone公司开发的,它采用独特的6色油墨进行印刷,即使用青、品红、黄、黑、橙、绿色墨,除了黑、蓝以外,其他色墨中含有荧光颜料,具有非常鲜明的色彩。该6色油墨不是在常规的四色油墨外加进橙和绿,而是由Pantone公司认同的6种油墨构成指定的一组,由油墨制造厂家单独生产。  相似文献   

10.
客户投诉内容:2003年7月份,河北某厂使用超力福314(二液)油墨印刷共挤PE膜,经短时印刷后出现不上色、露白现象。  相似文献   

11.
溶胶-凝胶法制备钨电致变色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钨电致变色膜的试验工艺进行了研究,制得均匀、透明、致密的薄膜,测试了其电色性能。发现双氧水为钨酸溶胶-凝胶体系的有效分散剂;异丙醇能改善膜与衬底的结合力;Na^+在薄膜中影响褪色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神经网络的印刷墨量在线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千里  唐万有  徐敏 《包装工程》2011,32(19):101-104,110
提出了使用机器视觉和神经网络等技术构建印刷墨量在线检测系统,介绍了由机器视觉采集印刷图像,以及使用神经网络计算印张上各墨区CMYK四色油墨墨层厚度的方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神经网络的可行性,并编程实现了这一系列过程。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包装印刷工业的快速发展,油墨品种档次不断升级,高级油墨,特别是里印复合油墨,甚至光固化油墨及光固化上光油等对包装装潢的装饰性、印刷图文的保护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墨膜的表面状态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泡沫往往会给墨膜留下缩孔、针孔、疵点、鱼眼等弊病,影响包装印刷后的墨膜外观质量。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印刷的时候就离不开调墨,尤其是烟盒、酒盒和其它商标装潢产品,印刷的时候通常都是有印专色,不同颜色的专色就需要进行调配油墨,为了满足印刷产品对于墨色质量的要求,作为印刷机械的操作工,必须懂得调墨的常识,努力掌握调墨的技术,就是要根据各种各样包装装潢上设计的彩稿、墨色样来进行调墨,由于设计人员彩稿、墨色样是用水粉、水彩两种颜料画出来的彩稿墨色样,水粉、水彩两种颜料的呈现出来的色彩是有区别的,水彩、水粉两种颜料不含油脂性,而油墨里的颜料颗粒是含有油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色彩呈色概念.  相似文献   

15.
刘家聚 《包装世界》2004,(1):52-52,56
本文所述的"两维制墨方法"是依据溶解度参数相同或相近可以互溶的原理,去判断树脂在溶剂或混合溶剂中是否溶解、油墨在印刷形成的墨膜时是否可以与承印物溶解或微溶--即油墨与承印物的互溶性.  相似文献   

16.
包装印刷油墨颜色调配的基本常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油墨颜色 印刷油墨的颜色取决于颜料的选择和组成.人类为了商品及商品包装的需要,开发了新油墨颜色品种和改进了传统的颜色色相的质量. 承印物上油墨色彩往往受到它本身色度的制约及环境光线的影响.如在标准光源下是绿、红、白色等.但如果环境光线或照射条件改变了,如红光射入白色油墨墨膜上会使白色的包装印刷油墨带上红色.任何一种包装承印物体的表面装潢颜色并非一看即知.应该依据颜色色度等知识,不断研究油墨墨膜色彩变化的规律,才能印出好的产品.  相似文献   

17.
包装印刷油墨机械抗摩性能影响因素分析(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朱慧 《包装工程》2001,22(1):36-38
通过研究粘合理论及影响粘合强度的因素,分析了油墨粘附性对其机械抗摩性能的影响,以提高没墨与纸张粘附性,保证墨膜耐摩。  相似文献   

18.
本综合阐述了包装印刷中图墨膜的流挂与流平的现象、发生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等问题,分析较为全面,但因篇幅问题,我刊将分两期刊登,敬请读留意,不便之处,请谅解。[编按]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上海奉贤齐贤纸箱厂开发成功的 YKSKC 四型 (全电脑)自动印刷开槽(模切)机面世。该机有以下特点:具有缺墨报警装置,没有油墨时报警系统显示;墨辊没有压紧时,墨泵不打墨。下班时,墨辊清洗后,  相似文献   

20.
铬酸盐转化膜中铬(Ⅵ)和铬(总)的玫瑰桃红褪色光度法测定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Zn,Cd镀层表面的铬酸盐转化膜中Cr(Ⅵ)和Cr(总)含量的准确测定对镀层的抗腐蚀性能影响较大,为此,用玫瑰桃红R褪色光度法对其测定进行了研究.在硫酸介质中,沸水浴加热条件下,Cr(Ⅵ)能氧化玫瑰桃红R,使其褪色,且褪色程度(ΔA)与Cr(Ⅵ)的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关系.据此,建立了测定铬酸盐转化膜中Cr(Ⅵ)和Cr(总)的新方法.铬的浓度在0~8.0 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71×104 L/(mol*cm).本法灵敏度较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用于镀锌、镀镉板表面铬酸盐转化膜中Cr(Ⅵ)和Cr(总)含量的测定,结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