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建模仿真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为应对危机影响下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仿真的需求,寻求国家关键基础设施这一复杂系统的模型建立方法,界定了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组成,分析了用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该问题的必要性,根据"按需服务"的设计思想,设计了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模型的总体结构,并对各子模型的实现和模型综合集成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该模型及设计思路为复杂社会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该文研究量子线路模型仿真量子密钥分配协议.基于QCircuit软件运用量子线路模型设计不同攻击模型下的BB84量子密钥分配协议仿真模型,并引入rsec和I(α,E)两个指标,设计指标分析线路模型,仿真分析了不同噪声信道模型下BB84密钥分配协议在P/P、B/P和B/B三种不同截取/重发策略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仿真结果表...  相似文献   

3.
Web服务技术为异构应用之间的集成和互操作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手段。目前的Web服务还缺乏全局的事务环境,传统的事务模型不再适用于新的Web环境下的要求。针对Web服务中事务处理的协调问题,分析现有的事务处理模型和协议,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BTP协议的Web服务事务原型系统,把用于Web服务事务处理的BTP协议和用于传统事务的两阶段提交协议相结合来协调Web服务中的事务。通过运行应用实例,验证了原型系统的可行性,该系统具备协调短期事务与长事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Web服务和多Agent系统的分布式模型管理体系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Web服务技术应用于虚拟企业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模型管理研究,解决异地、异构的各个企业模型的集成和跨平台调用问题.设计了基于Web 服务的模型管理体系,给出了基于Web服务形式的模型转换与集成,设计了结合Agent技术的模型选择与调度方法,最后给出了Java语言形式的模型管理实现.  相似文献   

5.
基于BTP的Web服务事务协调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Web服务技术为异构应用之间的集成和互操作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手段.目前的Web服务还缺乏全局的事务环境,传统的事务模型不再适用于新的Web环境下的要求.针对Web服务中事务处理的协调同题,分析现有的事务处理模型和协议,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BTP协议的Web服务事务原型系统,把用于Web服务事务处理的BTP协议和用于传统事务的两阶段提交协议相结合来协调Web服务中的事务.通过运行应用实例,验证了原型系统的可行性,该系统具备协调短期事务与长事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利用OPNET仿真GSD无线自组网服务发现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仿真是协议工程中协议性能测试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仿真能在协议开发的早期对新协议进行性能检测和评价,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善,所以一个强大而又易用的网络仿真工具能极大地提高协议开发效率。OPNET是一个模块化、分层次、面向对象、图形界面的通用型网络仿真工具,功能强大而又简单易用,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文中以无线自组网的GSD服务发现协议为例,介绍了OPNET模型设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实现了GSD服务发现协议的模型并与新协议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仿真结果数据的分析,就可以对新服务发现协议的性能做出较客观的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专用短程通信MAC层协议研究及仿真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用短程通信DSRC协议是国际通用的用于道路与车辆通信的规范。Telelogic Tau是一套完整的实时软件开发工具,广泛应用于通信协议设计、仿真和测试环节。该文简要介绍DSRC协议结构和协议开发工具,论述MAC子层协议主要内容如基本功能、数据帧结构、主要接口等。文章研究形式化描述技术,重点论述在Telelogic Tau的开发平台下,用形式化语言SDL和MSC对MAC层协议进行系统、模块、进程级设计和仿真,设计阶段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仿真阶段采用自下而上、逐步集成的方法,通过仿真保证协议规范完整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李泽民  张威  赵萌 《计算机应用》2010,30(6):1645-1647
为基于基本对象模型(BOM)的仿真模型测试提供测试平台,提高模型可靠性,为仿真系统的集成提供可靠的仿真模型,缩短仿真系统集成联试的周期,设计了独立的模型测试平台,在测试平台中提供BOM模型运行所需要的对象管理、数据分发、时间管理等服务,通过仿真模型在平台中的运行结果分析,验证模型接口以及功能。模型测试平台可为各种类型的模型提供仿真运行环境,平台运行效率可达到超实时仿真要求,模型集成效率提高。在大规模作战仿真系统开发中,可推广使用模型测试平台,提高模型可靠性,降低集成成本,缩短集成周期。  相似文献   

9.
基于虚拟样机的复杂产品协同设计与仿真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并行工程环境下复杂产品虚拟样机协同设计与仿真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提出虚拟样机协同设计与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与整体解决方案,研究面向虚拟样机的数字化多领域集成建模理论与方法,建立面向虚拟样机开发全生命周期的集成过程管理与冲突协调模型,提出面向复杂产品虚拟样机开发的多学科协同设计、协同仿真和智能决策支持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复杂产品虚拟样机协同支持环境,有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概述了IPV6服务质量产生的背景,介绍了IPV6网络下几种QoS模型:集成服务、区分服务、多协议标签交换、以及子网带宽管理模型等。介绍了目前IPV6下实现QoS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实现IPV6下QoS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移动Ad hoc网络与Internet互连的QoS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IntServ/RSVP模型、DiffServ模型、基于IntServ网络的MRSVP的分析和比较,提出了一种新的MANET移动接入QoS保障框架,并在MANET移动接入方法和层次化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资源预留协议MMRSVP。该协议与MRSVP和RSVP相比,实现简单、操作方便,能很好地节省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12.
IPv6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协议,对IP网络的服务质量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尤其是其报头中20位的流标签的使用,更是比IPv4的尽力而为服务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介绍了IPv6流标签的定义和使用规范,分析了流标签在两种主要体系结构中对QoS如何支持,并用实际数据分析表现出流标签对于传统协议更能较好的支持QoS。  相似文献   

13.
一种分类预计算QoS路由算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冯径  周润芳  顾冠群 《软件学报》2002,13(4):591-600
为了满足Internet上各种网络应用的传输服务质量的需求,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先后提出了集成服务/资源预留模型(integrated service/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简称IntServ/RSVP)、区分服务模型(differentiated service,简称DiffServ)以及从流量工程角度提出的多协议标记交换(multi protocol label switching,简称MPLS).这些服务模型都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QoS路由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的端到端的网络服务质量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DiffServ和IntServ优点,借鉴MPLS标签栈方法,针对集成聚集业务提出一种新的、高质量的端到端QoS模型,该模型有着差分服务较好的扩展性。通过仿真和分析,得出集成聚集业务比差分服务的EF业务有更好性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资源预留协议--移动资源预留协议(HMRSVP)。此协议建立在层次化移动IPv6(HMIPv6)框架与快速切换技术(FHMIPv6)基础之上。此协议能够让移动节点在进行子网间切换的时候获得更加平滑的切换性能。同时,本文还和现有基于HMIPv6和FHMIPv6的IntServ方案进行了性能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层协议结合了异步交换模式(ATM)的交换技术和IP协议的路由技术,被认为是未来网络的关键协议,同时可被应用于IP网络提供服务质量保障IP-QoS和构建虚拟网.在介绍了综合服务模型IntServ和差分服务模型DiffServ两种服务模型工作原理和网络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对IP-QoS在MPLS域的实现机制及其实现的优势做研究了,最后对基于MPLS的IP-QoS应用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了传统IP网络的QoS体系结构,通过分析IntServ和DiffServ两种模型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并指出其各自的优缺点和网络应用环境,设计了将扩展RSVP协议与DiffServ模型相结合的策略来保障大型校园网QoS的实现。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此模型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型校园网络的QoS。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QoS framework, called the On-Demand QoS Path framework (ODP). It provides end-to-end QoS guarantees to individual flows with minimal overhead, while keeping the scalability characteristic of DiffServ. ODP exercises per-flow admission control and end-to-end bandwidth reservation at the edge of the network and only differentiates service types in the core of the network. In addition, to adapt to dynamically changing traffic load, ODP monitors the bandwidth utilization of the network and performs dynamic bandwidth reconfiguration in the network core based on the monitored bandwidth utilization. Through extensive simulations, the performance of ODP is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IntServ and DiffServ framework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clearly showed that ODP provides end-to-end QoS guarantees to individual flows, which DiffServ can not provide, with much less overhead than IntServ.  相似文献   

19.
阐述一种利用协议分析仪和IntServ/RSVP模型共同提供网络QoS保证的方法,设计基于协议分析仪的QoS保证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QoS参数.当网络服务达不到用户需求时,该模型会自动报警,使维护QoS的工作更加直观和快捷。  相似文献   

20.
在基于DiffServ体系的骨干网下如何把IntServ体系的子网互连起来,这是该文研究的中心议题。在这种前题下,阐述了使用DiffServ区、域与IntServ体系相结合的技术,并对其中关键机制进行了论述。重点阐述了ER、CR及BR的互连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