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构平衡——外交使馆作为一种建筑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彤 《世界建筑》2006,(8):100-103
本文在外交使馆的设计实践基础上,通过对使馆的双重功能、复合空间、连接体系的解析,探究作为特殊类型的使馆由于处在异国他乡的“家园”所反映出的微妙关系和复杂状态,提出使馆设计的过程是重构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德国柏林的北欧五国使馆,从建筑布局到整体环境以及室内空间设计和细部处理,堪称当今建筑设计颇具代表性之手法体现。其建筑空间与形式简洁流畅、建筑  相似文献   

3.
建筑领域工程类别通常划分为工业建筑、民用建筑与构筑物,使馆工程属于民用建筑的范畴,虽然单体工程量都不是很大,但却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如何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理念管理使馆工程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总结了项目管理在使馆工程中的特点,并提出了针对使馆工程管理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日前,美国驻毕使馆新馆建设开始动工,新馆位于亮马河的第三使馆区小亮马桥东街6号,与以色列、韩国使馆做邻居。在第三使馆区,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国家新大使馆也正在兴建。  相似文献   

5.
崔恺 《世界建筑》2006,(8):97-99
小时候就知道北京的东部有一片使馆区。一座座洋房坐落在花园中,铁栅栏的门前站着威武的军人,宁静的绿荫大道上时而走过几个肤色不同的老外。学建筑后偶尔也愿意去那里转转。在武警疑惑的监控目光下隔着围栏浏览不同国家使馆建筑各自的特色,也有种到国外考察的感觉,俄罗斯使馆的门廊、伊朗使馆的拱券、挪威使馆的凹窗、澳大利亚使馆的黑墙、加拿大使馆的清水混凝土梁架系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后来国际交流日益红火,我也时常收到精美的请贴去参加使馆的酒会。那修剪整洁的花园,典雅高贵的装饰陈设,还有精美的绘画、雕塑等艺术藏品,更…  相似文献   

6.
瑞士大使邸     
陈为人 《建筑创作》2008,(11):156-159
九月的一天,我和朋友有幸参观了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的新作位于华盛顿的瑞士大使邸。能有这个机会接近并体验这栋建筑还要感谢瑞士使馆的公众开放日。这也算瑞士官员给外交建筑赋予文化传播功能的良苦用心吧。结果当然很成功,活动吸引了很多附近的居民.热衷于瑞士文化的市民.和像我们这种“追星族”建筑师。  相似文献   

7.
尚立滨 《建筑创作》2007,93(3):128-131
《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先生约我写点关于壁画与建筑关系方面的文章。最近写了一篇我在被北约炸毁的我国驻前南联盟使馆摘取壁画《长城豪风》纪实的文稿,通过装置在我国前驻南使馆壁画的创作、安装和摘取的过程,通过使馆建筑和壁画的特殊经历.让我对壁画和建筑之间同使命、共价值的密切关系,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篇首语     
《世界建筑》2006,(8):16-16
使馆建筑,除了满足其复杂的外交功能要求之外,其最大的挑战与魅力莫过于——它们既在此又在彼;它们身为所在地的城市景观,却又遥望着远方的祖国。因此,使馆建筑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本国家”与“本民族”的代表性,需要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身份认同意义;而同时又要在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中作出或庄严、或中立、或交融的选择,决定呈现出几分异域风情。本期聚焦于过去12年中在柏林新建成的欧洲各国使馆建筑。1991年,举世瞩目的德国统一使得柏林重新成为德国的首都,所有德国的政府机构开始搬迁回到这座城市,这使得各国的使馆也需要在柏林被复原、重建或…  相似文献   

9.
《世界建筑》2000,(3):32-41
丹麦童话诗人安徒生曾这样描述过柏林:“……笔直的街道,宫殿连着宫殿……”。诗人笔下的这种威尔海姆式的城市景观到今天却已是“直直的、沿街封闭式建筑和冷酷的办公宫殿”。但新落成的柏林北欧使馆中心却完全有别于这种现状。这个带着一些斯堪的纳维亚人的特征以及尖角和斜角,由木头、玻璃和金属等构成的,外包一层铜“墙”的建筑群体带给柏林一个新的建筑景观,是对柏林沿街封闭式建筑的一种新的诠释。 总体布局 1994年,北欧五国(丹麦、冰岛、芬兰、挪威、瑞典)达成协议,在柏林原芬兰和瑞典公使馆旧址上共同建造一个北欧使馆…  相似文献   

10.
客户/Client:意大利外交部/MinistryofForeignAffair-DGAABP,UfficioVII-Roma现场建筑师/Architectsonsite:StephanDietrich,GraziellaCarcone建造时间/Realization:1996年-2003年自1938年起,意大利使馆的建设就被列为“柏林—德意志首都发展计划”的一部分。使馆位于动物园附近,所在地区自17世纪末起即成为了柏林的富人居住区。1937年此处划为使馆区后更是如此。意大利使馆的基地为梯形。东临希尔德布兰特大街,西面是希罗什马大街,北侧则是动物园大街。它的建设是地区改造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步,人们曾希望通过这个使馆建筑来体现意…  相似文献   

11.
客户/Client:比利时王国/KingdomofBelgium合作者/Collaborators:KarenRomberg,DorisVogelsang,ReinhardHasselbach景观设计/Landscapearchitect:BenoitFondu,Belgium;MarioBobsien,Berlin艺术家/Artists:ThierryRenard,Belgium;Jean-FrancoisOctave,Belgium竞赛/Competition:1999年建造时间/Realization:2000年-2001年地段面积/Sitearea:2090m2改造面积/Builtarea:3560m21改造前老建筑外景/ViewoftheformerDDRbuildingbeforethetransformation2面向耶格尔大街的主立面/ThemainfacadetowardJagerstrasse比利时使馆是柏林使馆…  相似文献   

12.
李书音 《时代建筑》2004,(3):100-105
本文从对基地的分析,空间形体组织等方面简要介绍了OMA设计的柏林荷兰大使馆的设计构思。  相似文献   

13.
  陈洁 《世界建筑》2006,(8):91-96
当柏林再次成为德国首都的时候,英国使馆重新收回了它在威廉大街上的中心位置。附近的柏林墙使周围的土地荒芜了30年之久,而现在正是重新恢复该地区。使其重获20世纪早期辉煌的时刻。使馆的地段允许开放空间,类似战前宫殿的内院,能为其内部提供自然采光和通风。  相似文献   

14.
Guest-Editors Åsmund Izaki and Lucy Helme describe the work that they undertook as part of the Computational Design Research (CDR) group at Aedas|R&D, under the directorship of Christian Derix (2004- 2014), when algorithms were specifically developed ‘to calculate, visualise and stimulate human-centric architectural conditions’. As an initiative, it focused around three main themes - movement and networks, visibility and space, and behaviour and experience, and was applied to large-scale projects such as an urban study for Crossrail and a massing study for Euston Station, as well as to individual buildings such as the Polish Embassy in London.  相似文献   

15.
在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开幕之际,当巨型画卷在众人面前徐徐展开时,新的中国驻美使馆及新的美国驻华使馆相继举行了开馆仪式,这说明中美外交关系新的一页已经来临。新的中国驻美使馆及新的美国驻华使馆都是它们在当地最大的使馆建筑,单就这一事实就己表明双方对互相关系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领事馆作为国家外交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场所,它扮演着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角色、起到体现国家意志和尊严的作用,其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以东盟驻南宁领事馆区设计为契机,结合东盟国家特殊的地域性建筑文化,对领事馆建筑性格与地域性文化的相容性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上海世博会企业联合馆钢结构屋盖采用双向正交正放钢结构空间桁架体系,内设悬挂式剧场和展厅,通过复杂的技术手段和建筑变形,从视觉上传达上海企业联合馆的精神,是上海工业与工业精神的象征。系统介绍了上海世博会企业联合馆结构设计过程,进行了钢框架结构体系与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的分析比较,对钢框架柱内力重分布和钢结构节点连接进行了优化设计,并进行了桩基方案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60多年来,新中国驻外外交建筑日益发展;其文化价值取向形成了不同阶段下的鲜明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驻外外交建筑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新中国的独立和尊严,形成一定的程式。改革开放后,快速的经济发展带来追求文化识别性的迫切性,一系列的实践致力于中国元素形式的多样性表达,仿古、符号和象征手法较为常见。进入新千年后,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外交建筑的文化价值面临多元化的转型,责任与谦逊、特色与含蓄、现代与历史相互交融。本文分析各个阶段驻外外交建筑设计的特征和经验,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探索,归纳新时期驻外外交建筑的文化价值要素,分析在融入环境、体现国家识别性、彰显时代精神等方面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9.
曹雨佳  赵杰 《世界建筑》2012,(10):122-125
印度建筑师拉兹·里华尔先生用50年的行业生命,探索如何在现代建筑中演绎传统印度文化。本文通过介绍其最新作品——北京的印度大使馆,展现出他如何成功地让使馆建筑表达了所属国的文化传统属性,并如何融入驻在国的当地文化特征。他想借此表达的是:创新是根植于自身传统文化的自然生长,而非对他文化的模仿、挪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中国驻津巴布韦使馆新建馆舍的创作体会,探讨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总结景观建筑的特征,并提出以景观整合建筑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