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宫军 《室内设计》2003,(2):11-15
本文通过对干栏席居生活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分析,探讨东亚国家的建筑文化传播进程,揭示了东方建筑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2.
漫谈建筑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佐 《华中建筑》1997,15(3):26-28
文章结合建筑历史流派与思潮对建筑审美与评价进行了分析,并从功能,形式,意义三个层次论述了建筑的审美。  相似文献   

3.
宫军 《中外建筑》2003,(5):107-108,105
本文通过对干栏席居生活制度发展衍变的历史分析,探讨了东亚国家彼此间的建筑文化传播进程。揭示了东方建筑的渊源,以及彼此紧密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4.
邹晓周 《华中建筑》2014,(1):163-166
通过对圣天使堡建筑形式与环境的分析,并与奥古斯都墓的特点进行了比较,提出建筑形式和建筑环境是建筑的基本元素和最基本特征,在建筑的生命里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很多时候,建筑所处环境相对于建筑形式往往更能影响建筑的发展轨迹。建筑环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而在一座建筑的历史生命里,建筑环境的这种不断变化对建筑的影响要远远高于建筑形式。建筑的外部环境因素往往是影响建筑变迁更重要的原因,建筑所处的地点环境往往能对建筑未来的功能发展产生更加可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辉 《南方建筑》1999,(3):85-86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建筑创作摆脱了以往的思想束缚,建筑师们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创作手法与理论。这样在建筑形式表现上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我国建筑形式的发展状况比较复杂,一方面受到当时物质材料基础的影响,一方面又受到社会政治环境、建筑美学思潮的影响。新时期的建筑形式具有多种类型的表现,但又在整体上反映了整个时期建筑形式的总体特征。建筑形式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仍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及动态的延续性,因此分段点往往不能以确定的日期来表现,与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一)1978—19…  相似文献   

6.
唐文胜 《建筑技艺》2012,(5):144-149
建筑形式的发展历史就是结构建造技术的发展历史。纵观从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直到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随着结构材料与建造形式的发展与突破,各种新的建筑形式也不断得以实现,留下无数建筑形式与结构相得益彰的经典之作。到了现代,奈尔维、萨里宁和卡拉特拉瓦等人更通过对仿生原理的运用,将建筑形态与结构的融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从图中的经典案例可归纳出基于结构逻辑的建筑形态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点:1)形式与功能相统一;2)建筑形态与结构逻辑相统一;3)向大自然学习结构原理;4)从材料和结构的力学分析出发,统一考虑建筑  相似文献   

7.
要福州马厂街区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受西方影响,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特征。这些建筑蕴含着福州的历史与社会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印记。对现有历史建筑的可持续设计是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延续的需要。针对福州马厂街区的现状分析其建筑特征,思考当下马厂街区历史建筑的可持续设计方法,以此试图探索一条适合马厂街区发展的建筑历史文化传承思路,为当下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校园既有历史建筑在文化传承、功能提升、使用需求等方面与其他类型历史建筑有着不同的需求,现行的历史建筑加固改造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对校园历史建筑的加固改造工程进行全面、有针对性、具有时代特征的评价。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校园历史建筑加固改造评价指标体系,该文以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历史建筑群为实测对象,采用主客观综合评价方法分析现有的历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校园历史建筑与其他类型历史建筑加固改造方案的异同,寻求超低能耗建筑改造与加固工程的关联性,最终建立加固和改造两个层级的整体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的校园既有历史建筑加固改造方案优选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保障校园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筑的功能美与形式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海燕  徐鑫 《山西建筑》2010,36(8):36-37
针对功能与形式关系这一建筑的基本问题,通过分析历史上针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关系的不同观点,提出建筑美学的本质为功能美,具体表现在建筑的实用功能、地区性以及技术的特征等方面,并决定了建筑美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张拉膜建筑的发展历史,并对其基本体系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介绍了张拉膜建筑的特点,以期帮助建筑师对这种建筑形式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从福建土楼外迁的居民不断增多,导致许多土楼被废弃。对福建土楼合理的保护规划与旅游开发可以达到土楼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华安二宜楼便是~个很好的案例。笔者通过对旅游开发后的二宜楼居住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发现其居住生活方式发生了适应性改变,从“小家庭分户聚居”居住模式转变为“商住结合”居住模式。在既有空间布局不变的前提下,商业经营功能空间体系与居住生活空间相互协调。居住生活空间的使用方式发生了适应性改变:公共空间私有化、仪式空间生活化、居住单元空间的私密性层次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医院建筑与其他建筑类型的最大区别在于医院建筑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处于动态变化中。医院在建成时具有一定稳定性,然而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发展才是绝对的。这就要求医院建筑本身具有功能转换的应变能力和较强适应性。本文就医院建筑如何实现其应变性,探讨了医院建筑功能空间不断变化、发展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徐湘生 《建筑技术》2000,31(11):736-741
北京东方广场工程总建筑面积94万m^2,为亚洲最大的商业房地产建筑群。针对该工程面积大、设计变化多、管理难度大、场地狭小、工期紧等特点。采用了抽渗结合降水,基坑周边机械钻孔桩支护、UEA补偿收缩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新型模架体系等先进技术、优质高速完成了结构工程。  相似文献   

14.
Current theories on commercial urban development are dominated by the concept of linearity, which does not adequate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demands of adaptation posed by the pace of change in digital developments, a pace that stands in marked contrast to the pace of change in phys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hi-tech sector, platform ecosystems have been employed to accommodate innovation and chang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platform ecosystem theory to the commercial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where there is now great uncertainty regarding the future economic implications and societal requirements of physical commercial space.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value creation in platform ecosystems are as follows: modularity, standardisation, complementarity and connectivity. Each is explored through a survey of key actors in recently completed commercial urban developments. The analysis identifi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apacity of public- and private-sector actors to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platform ecosystems, particularly in the complementary actions of development participants. Applying an approach to urban development based on a platform ecosystem might offer great opportunities, but will also be limited by the major challenges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5.
赵劲松  李涛 《华中建筑》2012,30(4):15-18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更加强调行为选择的自由性和灵活性,致使建筑功能组织方式表现出多元化、动态化和开放化的特点。该文分别从空间格局自由化: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突破常规空间关系,尝试水平垂直空间的转换;联系方式复杂化:改变原有功能联系绝对单一的模式,转而强调功能联系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界限区分模糊化:改变通常功能关系单一确定的划分方式,用更加复杂暧昧的关系联系各种功能;层级关系匀质化:取消功能的等级秩序,趋向平面化的功能布局等四个方面,对当代建筑功能的非常规组织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雅琪  李瑞  汪原 《风景园林》2018,25(4):48-52
反思武汉原俄租界规划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提出从日常生活视角出发,采用动线观察、PSPL等调研方法,对武汉原俄租界公共空间进行重新解读与分析。总结出弹性设置、微增设计、低技更新3种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的同时,认为通过公共空间选点更新的不断累积会完成对公共空间系统的更新,并选取一个公共空间节点进行了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17.
乔峰 《华中建筑》2011,29(4):119-121
通过提出规划中功能系统的构建与人文精神的发展两个理论框架,文章借鉴校园规划的可持续设计理论,探求教育理念的转变对校园空间带来的影响,指出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应从功能分区、交通组织、景观意向等方面,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环境与社区生活中,并以此提升校园的气质与文化品住.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广义上讲是利用城市地表以下的空间,发挥城市功能的一切地下设施。这种意义上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包罗万象,自城市步入现代文明已经开始,如市政管线的敷设等。狭义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指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城市建设空间的不足,改善城市环境和功能,在城市地表以下建设一定的建筑,安排城市的生产、生活项目,它的基本特征是将人口分流于地下。狭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广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组成部分,是对广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影响狭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以供预测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趋势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园中的室外教学空间景观设计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大学校园室外教学空间的定义,并从历史渊源和当前高教改革的层面阐述了其发展意义,指出室外教学空间的景观设计要注意视觉美学性、使用功能性、空间尺度感和场所精神四个层面,进而结合思考学习空间、交流研讨空间、实习实践空间三种类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城市空间立体化将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对重庆市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重庆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作的实际,笔者首先概述了已经完成的地下管线普查项目和正在开展的地下空间普查项目以及建库工作,提出了加快对重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和建议,重点从地下空间工程技术创新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在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