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食品包装用PVC膜增塑剂迁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朱勇  王志伟 《包装工程》2006,27(1):40-41
为研究PVC与食品的相互关系,增塑剂是首要考虑的.应用编程对迁移进行了动力学研究,考虑了时间、温度、模拟食品属性、增塑剂初始浓度等参数的影响.得出增塑剂的迁移受温度和食品属性的影响很大,初始浓度决定了增塑剂迁移到模拟食品的量.  相似文献   

2.
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对PVC食品包装材料进行了鉴定分析,并通过蒸发残渣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条件下PVC中物质的总迁移规律。结果表明,PVC产品中含有较高含量的邻苯(脂肪族)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等非挥发性化学物,极易在高温下迁移到脂类食品模拟液中。其物质总迁移量大小顺序为:95%乙醇≥正己烷水≈4%乙酸≈20%乙醇。PVC中物质的总迁移量在高温下是相对较高的,且随迁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塑料食品包装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迁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介绍了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毒性,综述了国内外对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迁移的研究现状及安全法律法规,总结出了塑料包装材料中增塑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的条件下,将含有已知量增塑剂的PVC薄膜,在水、乙酸(体积分数为3%)、乙醇(体积分数10%)和橄榄油等4种食品模拟物中浸泡,在规定的时间点抽取一定量的浸泡液,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增塑剂含量,研究迁移量及迁移率与时间、温度、模拟食品属性、增塑剂初始浓度及包装材料厚度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食品模拟物的食品属性对增塑剂的迁移行为有显著影响;增塑剂溶出种类数、迁移量和迁移率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加;薄膜厚度增加,则增塑剂迁移量大,迁移率降低;薄膜中增塑剂初始浓度高,则迁移量大,迁移率低。  相似文献   

5.
食品包装用PVC瓶盖垫片中增塑剂DEHP的迁移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为了解PVC垫片接触各类食品的安全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了PVC垫片中DEHP在乙醇和正己烷中的迁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DEHP的迁出量逐渐增加;PVC垫片厚度越小,DEHP越容易迁出;与乙醇相比,DEHP更容易向正己烷中迁移,PVC垫片应避免接触脂肪类食品。  相似文献   

6.
食品包装用PET容器中二甘醇的检测及迁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气相色谱,结合红外光谱技术,对食品包装用PET容器中二甘醇的存在状态、含量以及迁移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检测PET食包容器中二甘醇总量和单体含量的外标方法。结果表明,二甘醇以链间醚键和游离单体2种形态并存于PET中,并以醚键形式为主;迁移结果表明,在最苛刻的条件下,二甘醇在酸类食品中的迁移量最大,并且随温度的升高和迁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食品包装材料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戴宏民  戴佩华 《包装工程》2012,33(11):32-36,40
由于食品包装材料\"迁移\"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具有潜在性、隐蔽性,己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分析大量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出了食品包装材料8个方面的迁移规律,并针对性地此提出了预防迁移危害的5项对策。  相似文献   

8.
纸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残留污染物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残留污染物是引起食品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的有关资料,对纸质食品包装材料中存在的微量元素、荧光增白剂、有机氯化物、增塑剂、芳香族碳水化合物、有机挥发性物质、固化剂、防油剂以及杀菌剂等化学残留物的来源、毒性分析、其迁移到食品中的可能性及对人体的危害作了综合的论述,为相关食品包装企业的质量控制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塑料食品包装中化学物迁移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蓉珍  李波  林勤保  李小梅  宋欢 《包装工程》2009,30(12):106-110
食品包装材料中物质迁移的数学模型大都基于菲克扩散定律。在此基础上,对迁移模型的假设,塑料食品包装中单层、双层、3层材料的迁移模型以及影响迁移过程的两个重要参数(扩散系数和分配系数)进行了综述介绍。以进一步完善食品包装材料中化学物迁移模型的理论研究,使之可以更好地预测食品包装中化学物的迁移。  相似文献   

10.
通过熔融缩聚的方法,合成了己二酸丙二醇型聚酯增塑剂,将其作为辅助增塑剂用于软质PVC的制备,期望达到降低聚氯乙烯(PVC)主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迁移和抽出的目的。通过引入第三单体三羟甲基丙烷,并控制第三单体的加入量,合成了具有不同支化度的聚酯,并对PVC进行增塑试验,考察了聚酯的支化度及相对分子质量对PVC增塑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不同分子量聚酯增塑剂与PVC树脂的相容性均良好,当采用较高分子量聚酯或较低支化度聚酯时,其增塑PVC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所显示的增塑效率较高,材料的热稳定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纸质包装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向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方法选取改性聚苯醚作为食品模拟物,首次建立模拟物MPPO直接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包装用纸中23种有机挥发物质迁移量的方法。结果该法测定23种挥发性物质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相对标准偏差为1.4%~4.6%(n=7),检出限为0.03~0.60 mg/m2,加标回收率为81.2%~110.2%。结论该法无需前处理,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能满足包装用纸中23种有机挥发性物质迁移量的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12.
王美华  屠瑶  沈之丞  康海平  郑澎 《包装工程》2015,36(5):26-30,36
目的研究在不同迁移条件下,食品用纸质包装中17种残留有机溶剂的迁移量。方法制作污染试样,在不同种类食品中迁移后,测试其有机溶剂的迁移率,同时比较迁移时间、迁移温度、食品特性、微波辐照及超声振荡等因素对迁移率的影响,绘制迁移率变化曲线。结果迁移时间、迁移温度、食品特性、微波辐照及超声振荡等因素都会影响残留苯系和其他有机溶剂的迁移率,在较高的迁移温度下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平衡迁移率,100℃的迁移温度与25℃相比,平均平衡迁移值提升了2.8倍(苯系溶剂)和2.3倍(其他溶剂)。食品特性对迁移率的影响由其极性和二者的相容性决定,微波辐照和超声振荡会加速迁移过程。结论食品用纸质包装中残留溶剂的迁移受多个迁移条件的综合影响,其迁移规律对安全使用食品用纸质包装和维护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为分析手段,研究了在微波条件下PVC食品保鲜膜中DNBP在3种水基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实验结果表明,DNBP的迁移量随微波功率、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与食品模拟物的种类有关;当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相同时,微波加热条件下DNBP在3种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均高于常规加热方式。  相似文献   

14.
食盐软塑包装PAEs增塑剂的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惠峰  杨祖彬  赵媛 《包装工程》2011,32(15):58-61
以塑料包装中增塑剂对食品的污染为启示,分析了食盐软塑包装中4种典型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脂(DOP)在食盐溶液中的迁移;论述了时间、温度和油脂类物质对上述PAEs增塑剂向食盐中迁移的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储盐容器、时间和地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食品模拟液对抗菌涂层中Nisin扩散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影响抗菌剂扩散性的因素有很多,食品模拟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将1gNisin加入到壳聚糖中制备成抗菌涂层,涂覆于薄膜后分别接触100ml2%的蔗糖溶液、2%NaCl溶液以及水,在25℃下用考马斯亮蓝法测量Nisin的扩散量,通过计算扩散系数来评价在不同食品模拟液中Nisin的扩散性。结果表明,Nisin在2%蔗糖溶液中的扩散系数最大,其次是水和2%氯化钠溶液。  相似文献   

16.
提高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食品包装材料迁移引起的食品安全危害日趋突出.国家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标准,建立科学的食品包装材料安全体系,实施良好的生产管理规范,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新型环保无苯型增塑剂、无苯无酮环保型油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和聚丙烯等新材料,同时采用活性包装、抗菌包装、用氧化法漂白替代含氯物质漂白等新技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Migration of packaging constituents into food may raise concerns about food safet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lusions of a EU research project (AIR 941025), aiming to facilitate the introduction of migration control into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and into enforcement policie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a re‐evaluation of analytical approaches to extract and identify potential migrants released by plastic materials, viz. comparison of analytical methods, choice of extraction solvents and of fat simulants. Here we focus on the extraction time needed to achieve a given extraction yield. By correlating these parameters with simple and practical equations, it is possible to design alternative tests for control of compliance of packaging plastics. Using a reference experiment (where there i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alculated kinetic curves), it is possible to calculate the percentage of extraction which can be achieved in a given time, or the time necessary to reach a target extraction level for other polymer/solvent combinations. A global control scheme is proposed, which indicates whether and when calculation and testing should be applied. Guidelines are proposed, and can be adapted to both industrial control and to enforcement laboratories.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