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文要素与河道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0年以后,西、北江三角洲,由于在河道中大范围、大量地采沙,自1994年接连4场大洪水对河床的冲刷及河道的治理,使河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床大幅下切,顺德水道石仔沙断面中泓河底切深11.02m;河道过水断面面积增大,石仔沙断面,1999年与1971年相比,断面面积增大89%。河道的变化引起水文要素的巨大变化,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逐年向右偏移,三水站水位4m时,1999年与1988年相比,流量增大127%;洪水流量分配发生了变化,顺德水道的石仔沙断面,分配比增大13.78%;同一流量下,水位显著下降,三水站在流量6000m3/s时,水位降低2.23m。“98.6”洪水,三水站水位不到20年一遇,而下游的三善、板沙尾站出现超过200年一遇的水位,直按影响着防汛工作。  相似文献   

2.
梧州自1992年以来每年均发生1-3次水位在20m以上的灾害性洪水,其中水位在23.00m以上的洪水有5次(4年),给梧州及西江下游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应用梧州水文站百年长系列水文资料,通过对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上游来水来沙、断面变化、河床冲淤、防洪堤对洪水的影响、灾害性洪水的一般规律进行分析,认为人类活动并未改变西江下游河道特征、梧州站洪水原有周期性演变自然规律及水文要素原有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该文根据近期实测水文资料对马口站和三水站河床演变、水位流量关系、分流比和过滘流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7年思贤滘水文情势变化明显:2 m以下河道过水面积,三水站2007年是1993年的2.1倍,马口站为1.5倍,三水站比马口站下切严重。河床下切导致年平均水位不断下降,在相同年平均流量下三水站1993年与2006年年平均水位相差近1 m。三水站和马口站河床下切的不平衡导致洪水期思贤滘过滘流量转变为西江流向北江,枯水期北江流向西江的流量减小,三水站分流比从而逐渐增大。2005年此后,随着采砂活动的有效控制,三水站和马口站河床较为稳定,2007—2014年思贤滘水文情势变化较小,无明显趋势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洪水涨落迅速,河床易冲易淤,水位变化无常,历年水位~流量关系成扇形散开变化,比较同流量水位值,历年最大差近3.0米,一次洪水涨落过程差也达0.7—1.0米。(如图1)造成这种变化和差值的主要原因是断面冲淤变化大,而断面冲淤又取决于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和前期河床情况。此外,河势、断面形态的变化和河道冲淤引起的河床组成的粗化和细化等,又直接  相似文献   

5.
子牙新河献县站(文中指进洪闸和进洪堰,下同)原设计条件下,行洪设计标准50年一遇,闸下设计水位16.0m,行洪能力6000m3/s;校核标准按1963年型洪水,相当于250年一遇,闸下核核水位17.0m,行洪能力9000m3/s.子牙新河自开挖以来,为子牙河系的防洪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于牙新河献县站的行洪能力直接影响着献县泛区的防洪及规划,历经20多年后,现状情况下的行洪能力多大.这是人们关心的。利用献县站“96.8”实测洪水资料,可以较好地验证河道现状情况下原设计水位和行洪能力。1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分析与比较献县站测流断面为复式断面,…  相似文献   

6.
受流域洪水归槽造成水位抬升和区域河床下切引起水位下降影响,珠江三角洲泄洪情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为探明这种影响和变化,利用洪水、地形实测资料,分析当前洪水归槽和地形下切态势,基于河网二维水动力学模 型,分别量化洪水归槽和地形下切对西、北江三角洲泄洪能力的作用大小,并在此基础上评估现状主干河道过流 能力。结果表明:洪水归槽导致珠江三角洲防洪压力陡增,相对 20 世纪 90 年代,防洪控制断面思贤滘 50 年一遇 设计洪峰流量增幅达 11.7%,西江、北江相应洪水位最大抬升幅度分别为 0.67、0.56?m;河道大规模下切增加了河 道泄洪能力,1999—2016 年西、北江主干河道平均下切幅度分别为 2.54、1.21?m,相应的洪水位普遍降低,50 年一 遇重现期洪水位最大降幅分别西江为 0.76?m、北江为 0.67?m;除三角洲上部局部河段外,洪水归槽对三角洲洪水 位抬升作用显著大于河道下切的水位降低作用。现状三角洲主干河道 50 年一遇洪水位有近 900?km 河段超堤防 设计水位,超出河段主要集中在天河、南华、三善滘附近的三角洲腹部。研究成果可为后续珠江三角洲防洪体系 整体安全评估和提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庞致功 《人民黄河》1997,19(3):24-26
1993年8月沁河下游五龙口站发生1060m3/s流量的洪水,统计频率为33%,属中常洪水。该洪水到达武防站时流量为624m3/s、水位为105.50m,与1954年3050m3/s流量的水位持平,比1982年同流量水位高0.8m,说明沁河下游河道排洪能力降低幅度很大。经估算,原设防水位下的过流量已由4O00m3/s减少为2760m3/s。若目前沁河下游出现4000m3/s流量的洪水时,丹河口以下水位将高出设防水位0.8~1.3m,堤防工程已不满足防洪要求。调查分析表明,水位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主槽被农耕占用,博内多为高杆作物,河道行洪阻力加大。为了提高沁河下游河道排洪能力,丹河口至武防站平均河槽宽要保证490m,武防站以下440m,在此范围内严禁种植农作物。  相似文献   

8.
《人民珠江》2021,42(10)
利用水背水文站2010—2020年固定大断面的实测资料和水背站附近水下地形测量资料,采用GIS技术,构建了用于河床变化分析的水下断面地形数据库和水背站附近水下地形三维模型,分析寻乌水干流水背水文站段河道单断面的时空冲淤变化和河道冲淤变化情况,查找了影响因素及变化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GIS技术是研究河道地形变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寻乌水干流水背站断面2010—2015年多年平均河底高程下降0.75 m, 2015—2020年多年平均河底高程下降0.52 m。河道河床在2010—2020年主槽地形呈冲刷之势,平均下切深度1.27 m。电站拦沙、河道采砂及废弃矿山综合治理成为该段河道地形变化的主要因素。河道逐年下切会增大河流槽蓄量,增加污染物在下游河道的回荡时间,进而使水质恶化。同时,河床剧烈演变有可能触发跨河桥梁险情甚至引起沿河路基被掏空、岸堤坍塌等。  相似文献   

9.
以平原河道东鱼河为例,采用MIKE11一维水动力模型计算水面线。分别对中游河段、下游河段验证站各选择两场洪水进行模型验证,拟定滩地、河槽分区糙率,设置河段上游流量边界、下游水位边界。结果表明,在洪水大流量、高水位阶段,场次洪水的模拟水位与实测水位整体吻合较好,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在既定水文水力条件下,推求20年一遇标准洪水设计水面线,分析了流量~水位及水位~过水面积关系,相关成果可为河道洪水调度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变动河床断面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快速获取河道断面过水面积,提高洪水过程流量测验的时效性,以黄河干流龙门、吴堡两站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水深代表垂线法等对洪水过程中的断面冲淤、形态变化与水位、流速及流速横向分布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洪水过程断面形态预测模型。以断面流速分布为参照,科学合理地预测过水断面水深及流速分布,快速计算实时流量,并构建了适用性较强的断面借用技术体系,有效提高了现代测验技术条件下流量测验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1.
调水调沙实验是小浪底水库生产运行之后黄河上的一项重大治黄实践,先后进行的9次调水调沙实验对黄河下游河道水沙关系的调节以及冲刷下游河道取得明显的效果。黄河花园口是调水调沙实验最重要的控制断面之一,其数据作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重要水文依据。文章利用花园口水文站2002~2007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试验期间的实测水位、流量、含沙量、大断面资料,通过对上游来水来沙情况、断面水位~流量关系、同流量级水位变化、测验河道过水能力、洪水传播历时进行分析计算,来有效研究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运用对花园水文站测验河段的不同影响,探寻花园口河道特性及其洪水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及过洪能力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床演变和设计防洪水位是防洪规划的重要依据,而河床演变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在分析黄河近期水沙变化、河床演变和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考虑规划水平年的人类活动影响,兼顾经济性和安全性,分析预测了规划阶段的来水来沙条件。利用实测资料分析,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预测了2020年前的河道冲淤变化。采用水力因子,流量~面积,冲淤改正,水位涨率,水位相关等方法分析计算了黄河下游河道的设计洪水位,为黄河流域的防洪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漳河的穿河涵洞为对象,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就3年一遇和50年一遇洪水工况时箱形涵洞所在河道的沿程水位、上下游各断面流速及其下游河床局部冲淤变形等问题进行了试验观测,探讨了箱形涵洞对河床水沙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在3年一遇和50年一遇洪水工况下,箱形涵洞对上游河床的壅水较少,最大壅水高度分别为0.57m和0.3m;涵洞上游各断面的平均流速较无涵洞时有所减小,且断面横向流速分布曲线更平坦。在迎水面出现了河中心流速较左右岸流速大的现象;在涵洞下游较远的CS8断面的平均流速分别为1.8m/s和3.7m/s,与无涵洞时相差不大;在3年一遇洪水工况下,箱形涵洞洞后能形成Fr=4.52的稳定水跃,使得箱形涵洞下游CS6断面的河床局部冲刷较少,其平均冲刷深度约为0.5m。由此可见,箱形涵洞具有较优的水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日益显著,流域植被覆盖改变、兴修水利工程、城市化、河道采砂等使河流水文要素特性不断发生变化。以江西信江梅港水文站为研究对象,对该站水位、流量、断面等水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研究断面变化、水位流量关系得出水位流量关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河道采砂、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造成河流来沙减少,2012年该河段河床总体呈下切趋势;近年来梅港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产生趋势性变化,即从2002年开始,相同水位下流量逐年以增大为主。分析结果有助于改进水文测验手段,提升水文资料成果质量,为信江流域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水资源管理、防汛减灾等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在窟野河流域自然状况查勘及洪水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柳塔河段1号公路桥位断面及糙率变化情况,采用河道天然水面线推算、河道非恒定流洪水演算、曼宁公式无桥水力半径推算、河段比降法上移王道恒塔站水位流量点据等4种方法推算了桥位断面天然水位流量关系,并通过桥梁壅水计算确定了桥位断面壅水水位流量关系,核定了桥梁现状实际过洪能力及提高泄洪能力的可能措施。结果表明:①分别以桥梁主跨拱顶底面和腹拱拱顶底面为控制梁底,2008年5月桥位断面现状过洪能力分别为8 910、9 780 m3/s,重现期分别为43、57 a,达不到100 a一遇的设计标准;②现状断面基础上的河道清淤难以有效增大桥梁过洪能力,而拆除腹拱改建、扩孔改建、综合改建等3种改建方案中,扩孔、拆除腹拱并抬升梁底0.45 m的方案,改建后的过洪能力为11 400 m3/s,重现期为100 a。  相似文献   

16.
《人民黄河》2016,(1):5-8
黄河宁蒙河段不同断面的冲淤变化主要受上游来水来沙的影响,近几十年河道的淤积抬高严重威胁着沿岸群众的生产生活。以1964—2011年6个主要水文站实测流量、水位及大断面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各个水文站断面的理想断面,逐年推算出各站河道断面的理想断面面积、河槽断面面积和滩地断面面积,并以此分析了三类断面面积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铜峡断面出现轻微的冲刷,磴口、巴彦高勒、三湖河口站断面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淤积,石嘴山、头道拐站断面的冲淤变化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7.
芦苇阻水 河道内众多滩地和改道段生长着芦苇,致使水道河床糙率增大,行洪水位全面抬高,严重削弱了行洪能力,给安全度汛带来了很大威胁。例如,淮河入江水道的三河段,由于芦苇茂密.1991年汛期,三河闸下泄流量为3000立方米每秒时,金湖站水位抬高到10.33米,相当于设计50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致使入江水道大堤堤脚普遍窨潮渗水,堤上三处出现裂缝,13座涵闸岌岌可危,被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水库运行对水文站测验河段的影响,结合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实验河段的相关资料,包括实测水位、流量、含沙量、大断面等,通过对上游来沙情况、断面水位~流量关系、同流量级水位变化、测验河道过水能力、洪水传播历时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行对花园口水文站测验河段产生的影响,探讨水文站测验河段河道的一般特性和洪水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1997年汛期黄河潼关站枯水水少,仅发生一次流量大于3000m^3/s的洪水,汛期水量55.53亿m^3,较多年平均值偏枯69.3%,是1929年以来水文记载的最小值。洪水前,在潼关以下宽浅河段进行清淤疏浚,采用射流冲沙的方法,以冲为主,冲沙与扰流相结合进行作业,疏浚主河道中的浅滩,封堵串流汉道。清淤后,河势趋于规顺,浅滩段比降增大,水流相对集中,河道形态发生有利变化,增大了河道泄洪输沙能力。7月  相似文献   

20.
百年水文话洪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梧州水文站百年完整的水文资料系列中 ,出现 2 3 0 0m以上的灾害性洪水有 2 0次 ,而 1992年以来连续发生 2 3 0 0m以上的灾害性洪水有 4次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为此应用梧州水文站百年长系列的水文资料 ,通过对上游来水来沙、断面变化、河床冲淤、防洪堤对洪水的影响、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灾害性洪水一般规律的分析 ,得出梧州洪水有其周期演变的自然规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