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制备了柠檬酸钠保护的金和银纳米粒子,并用自组装法制备了金和银纳米粒子修饰的玻碳电极,在近中性的磷酸缓冲溶液中,比较研究对苯二酚在金和银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金和银纳米粒子均对对苯二酚的电氧化过程具有优越的电催化效果;与银纳米粒子修饰电极相比,金纳米粒子修饰电极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对苯二酚在金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是受扩散控制的。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一种基于电还原石墨烯(ERGO)、金纳米粒子(Au NPs)修饰玻碳电极的电化学DNA传感器,应用于大肠杆菌O157:H7的快速、灵敏检测.首先将滴加在玻碳电极表面的氧化石墨烯进行电还原,然后通过电沉积方法将金纳米粒子均匀平铺在电极表面.利用金纳米粒子和氨基之间的共价键作用将端氨基修饰的探针DNA固定在电极表面,完成电化学DNA传感器的制备,并对目标DNA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准确性,并且操作简单易行,对目标DNA的检测限为7.735×10~(-13)mol/L,检测范围为1×10~(-12)~1×10~(-8) mol/L.  相似文献   

3.
采用共混法制备出了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负载四氨基钴酞菁,修饰玻碳电极(CNT/GO/CoTAPc/GCE),研究亚硝酸盐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CNT/GO/CoTAPc/GC电极对亚硝酸盐的氧化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在0.1M,pH=7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电流计时法检测亚硝酸盐的线性范围为8.4×10-8~1×10-3 mol/L,灵敏度为15.98μA/mM,检出限为8.4×10-8 mol/L(3sb)。  相似文献   

4.
采用原位合成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材料,并用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修饰玻碳电极材料,研究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1 mol/L的Na_2PO_4-C_4H_2O_7(pH=4.0)缓冲溶液中,修饰电极对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电化学氧化还原显示出较高的催化特性.在优化条件下,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在浓度0~30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均为1.8×10~(-8) mol/L.将该电极用于检测污水中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含量,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5.
将银纳米粒子固定在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同时利用杂交链式反应进行放大,以邻菲罗啉钴为指示剂,制备了一种新的灵敏度高的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交流阻抗法(EIS)对修饰电极进行表征。由于碳纳米管和银纳米粒子的修饰,大大增强了玻碳电极的有效表面积及导电性能,提高了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对目标DNA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0×10-10~1.4×10-9 mol·L-1,检测限为1.35×10-11 mol·L-1(S/N=3)。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沉积技术在过氧化聚吡咯膜上制备纳米金,通过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和计时安培法研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H)在纳米金/过氧化聚吡咯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催化氧化反应。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修饰电极显著降低了NADH的氧化峰电位,峰电流与其浓度在2.0×10~(-7)~1.2×10~(-3)mol/L范围内呈现很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5.0×10~(-8)mol/L,该修饰电极可用于对NADH的线性检测。  相似文献   

7.
用循环伏安法(CV)将纳米银和聚吡咯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制备出对对苯二酚(HQ)具有电催化作用的聚合物膜修饰电极。研究了对苯二酚(HQ)在该聚合物薄膜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0.1mol/L PBS缓冲溶液中,对苯二酚(HQ)在该电极上的线性范围为9.036×10-5~1.028×10-3 mol/L,检出限为3.63×10-7mol/L。  相似文献   

8.
固载于碳纳米管上的维生素B12(VB12)能保持良好的生物活性,在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CNT/GC)表面能进行有效的、稳定的直接电子转移,其循环伏安曲线表现出两对氧化还原峰,式量电位EO'几乎不随扫速(至少在10~100 mV/s的扫速范围内)而变化,其平均值分别为(0.173±0.004)V和(-0.773±0.004)V(vs.SCE,pH 7.0);式量电位与溶液pH的关系表明VB12的直接电化学是无质子参与的电极过程。进一步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在CNT/GC电极上的VB12能保持其对H2O2的生物电催化活性,可用于H2O2的高灵敏度检测;H2O2浓度在4×10-5mol/L~4.5×10-2mol/L范围内时,VB12催化还原电流与H2O2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含茜素红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用循环伏安法在制备好的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电聚合茜素红膜,得到聚茜素红/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并对复合修饰电极进行了电化学表征.研究了复合膜修饰电极对双酚A电催化作用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双酚A的浓度在5.0×10-7~1.0×10-5mol/L范围内与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可达5.0×10-8mol/L.该复合修饰电极可作为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双酚A的含量测定及环境水体中实际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制备石墨烯玻碳修饰电极,进而采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对该电极进行表征,研究该石墨烯修饰电极在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石墨烯修饰电极上邻苯二酚的氧化峰电位和还原峰电位分别是270mV和161mV,对苯二酚氧化峰电位和还原峰电位分别是145mV和64mV,由于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氧化峰电位大约相离125mV,还原峰大约相离97mV,因此适合同时检测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浓度在5.0×10-6~1.0×10-4mol/L范围内与峰电流分别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在8.0×10-5~1.0×10-3mol/L范围能同时检测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邻苯二酚的检测限可达5.0×10~7mol/L,对苯二酚的检测限可达1.0×10-mol/L.该石墨烯修饰电极可作为电化学传感器用于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含量同时测定及环境水体中实际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两方程模型分析了C/C材料在再入过程中的烧蚀机制,推导了再入过程中双控制下的烧蚀计算公式,并计算了温度在1200K~3500K范围内C/C材料的烧蚀率分布,从而提出了C/C材料在再入过程中各种控制所适用的统一准则,合理地确定了C/C材料在再入过程中各种控制发生的温度范围,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还可以推广到碳基材料喷管的热化学烧蚀计算中。  相似文献   

12.
生物医用碳/碳复合材料碳化硅涂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包埋法在医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碳化硅涂层,采用XRD、SEM、EDS等研究了碳化硅涂层形貌结构,并用MTT法对其进行细胞毒性评价,实验证实该工艺下碳化硅层表面疏松粗糙,具有多孔结构,硅成分成梯度变化,且细胞毒性评价表明该涂层无毒性,这些结果为后续进一步施加生物活性陶瓷涂层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二次抽气"新工艺,对传统的LPIC法进行改进,制备出低成本高性能的C/C复合材料;提出了密度增量与浸渍次数之间的关系-2/3法则,使C/C复合材料的理论密度与实测密度非常接近;为定量预测C/C复合材料的宏观性能与制备条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工艺模型.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圆坯连铸工艺的特点及高碳钢圆坯中碳元素分布特征,并对碳元素偏析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结合连铸圆坯的工艺特点和设备条件,从结晶器电磁搅拌、浇铸钢水过热度以及连铸冷却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改善措施,并进行工业对比试验,得出如下结论:采用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控制在200A左右、浇铸钢水过热度控制在20℃左右、适当增加连铸冷却强度能够有效地改善高碳钢圆坯中C元素偏析。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碳催化还原成碳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二氧化碳催化还原成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及基本反应原理和应用,并对这方面的开展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用解吸-水蒸汽活化技术处理提金废活性碳,得到再生活性碳的性能和新碳相当,同时回收废碳中80%以上的金。  相似文献   

17.
马钢CSP生产线,采用"转炉-RH-LF-CSP"工艺流程,通过对转炉出钢碳的合理控制、RH真空处理工艺优化、LF炉增碳量的控制、使用低碳原材料,成功开发出[C]50ppm的超低碳钢。  相似文献   

18.
用化学气相沉积(CVD)热解碳制备了T3OO(PAN)碳纤维增强热解碳的单向C/C复合材料.在氩气保护下测定了这种材料在同一应力不同温度和同一温度不同应力下的早期蠕变行为.通过数学处理,早期蠕弯数据满足.m可表示为:m=0.0003T(K)-0.0016σ(MPa)+0.2032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型催化剂的代表,氮掺杂碳纤维催化剂由于拥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催化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二氧化碳电解处理等领域。综述了目前氮掺杂碳纤维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此种催化剂的合成原理、常用制备方法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碳/碳复合材料等温CVI工艺有限元模拟及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备成本高是制约碳/碳复合材料应用的主要因素,建立分析模型是一条降低其开发和制备成本的重要途径。根据等温CVI工艺的传热与传质特点,以筒状零件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其沉积过程的密度分布状态进行了分析与模拟,并且基于Visual C 和OpenGL编程技术,建立了有限元模拟可视化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比较直观地观察零件的致密化效果和孔隙分布情况,以进行准确的科学分析,有利于正确理解CVI工艺机理,并实现改进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