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钻孔测斜仪在基坑监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山西建筑》2009,35(24):93-94
介绍了钻孔测斜管的安装及钻孔测斜仪的监测过程,通过工程实例,发现并概括了测量过程中一些容易产生误差的操作,并做出了相应改进,从而提高基坑监测的准确性,确保基坑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2.
基于测斜仪监测成果的蠕滑体变形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向家坝水电工程马延坡变形体是沿特定滑面产生整体蠕滑变形的典型工程实例。基于勘探成果,布置测斜仪对变形体的内部变形进行监测,获得了良好的监测成果。在此基础上,对测斜仪变形曲线的突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变形曲线与蠕滑变形体形态的对应关系,揭示滑动带的位置及厚度,阐明蠕滑变形机制,为工程处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进而通过对位错–时间曲线的分析,对加固措施的作用进行说明,且对蠕滑变形体在治理后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马延坡蠕滑变形体主要受JC①夹层控制,为典型顺层滑动变形模式。在实施减载、支档和排水等综合治理措施后,滑动带位错速率减缓,边坡趋于稳定。研究工作扩展了监测成果的应用范围,对今后类似边坡的勘探、监测和资料分析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储文静 《山西建筑》2011,37(12):91-92
简要介绍了钻孔测斜仪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滑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把钻探成果与监测结果进行对照,可以明显的得到滑动面的分布情况,并可以对滑体滑动机制作出某种程度的判断,为滑坡的治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说明了测斜仪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浅埋暗挖隧道管棚变形监测及受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土江冲隧道进口段采用应变计对管棚纵向变形进行监测,根据现场测试结果分析管棚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受力特性,讨论管棚的作用机制。对管棚的刚性固定端Winkler弹性地基梁模型进行改进,建立浅埋暗挖隧道管棚受力的弹性固定端双参数弹性地基梁模型,推导出管棚的扰度方程及应力、应变计算公式,提出求解方法。将弹性固定端双参数弹性地基梁模型应用于土江冲隧道管棚作用机制的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说明采用弹性固定端双参数弹性地基梁模型分析管棚受力特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工程背景为丽香铁路中义隧道。该隧道位置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剧烈,岩体整体性差,且高跨比较大(约1.4),边墙结构设计为直墙,对水平收敛控制有不利影响,造成开挖后围岩有较明显变形。采用现场监测与理论分析相协同的方法,对玄武岩隧道两台阶法施工过程中结构受力及隧道拱顶下沉和水平净空收敛变形进行监测,获取监控数据以反映现场初支变形情况,为支护参数调整、二衬施作时机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浅埋下穿高速公路黄土隧道管棚变形监测及受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郑西客运专线阌乡隧道,开展浅埋大跨黄土隧道长大管棚受力机制的研究。对隧道进入下穿高速公路前的管棚纵向变形进行监测,根据实测结果分析长大管棚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受力特性与作用机制;建立浅埋暗挖黄土隧道管棚受力的双参数地基梁模型,对长大管棚受力机制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掌子面前方约15 m处管棚开始受力,掌子面过后约15 m处管棚的受力趋于稳定,管棚的纵向变形总体上呈凹槽形分布,掌子面处管棚受力最大;同时,管棚变形与开挖面位置、开挖进尺、管棚及岩体物性指标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为隧道下穿段管棚工法及施工方案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并在下穿段沉降监测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7.
对某体育馆屋盖大跨钢管拱桁架结构施工中变形监测及分析表明:处于施工过程中的钢管拱桁架及支墩变形随季节温度变化规律明显,变形与施工时间、支墩抗力体系结构的不对称及施工所处工况状态有关。施工中的结构与竣工后服役状态结构受力及变形特点不同,必须认真分析、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8.
基于桩顶与桩端沉降的钻孔桩受力性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桩顶与桩端沉降的钻孔桩受力性状研究张忠苗汤展飞吴世明(浙江大学土木系,杭州,310027)1前言软土地基钻孔桩的受力性状及桩侧阻力与桩端阻力的发挥性能是尚未完全解决又急待解决且很具实用价值的课题,这从第7届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术讨论会就可看出,目...  相似文献   

9.
基于测斜数据的抗滑桩工作状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抗滑桩上设置测斜管,对抗滑桩的侧向位移进行监测,然后用测斜数据来反演分析抗滑桩的内力,再与抗滑桩的设计内力相比较,就可以知道抗滑桩的工作状态。抗滑桩的工作状态可分为安全、临界安全、非安全3种状态,安全状态下抗滑桩尚有一定的安全余度;临界安全状态下抗滑桩完全发挥了作用,处于最经济的设计安全余度,需要加强监测,密切关注下一步发展;非安全状态下抗滑桩达不到设计的安全要求,可能出现抗滑桩的破坏,必须加强监测,必要时实施新的加固措施。对工程实际中的抗滑桩进行监测,由测斜数据反演分析可知,抗滑桩处于安全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0.
抗滑桩变形监测及位移确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抗滑桩深部变形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布里渊光时域反射计(BOTDR)技术监测抗滑桩深部变形及根据监测数据确定抗滑桩的位移。通过分析抗滑桩位移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结合BOTDR监测抗滑桩应变特征,建立抗滑桩位移与应变之间的二次积分函数关系,并在假设基础上,给出边界条件和解析过程。通过对浙江省诸永高速公路红岩村I号滑坡抗滑桩BOTDR监测的实施及监测结果的计算,并与抗滑桩测斜监测结果对比,对基于BOTDR的抗滑桩位移确定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BOTDR技术监测抗滑桩的深部变形是可行的,抗滑桩的位移确定计算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工程需要,并且将光纤沿抗滑桩竖向受力钢筋布置,由其监测结果对位移进行计算较为准确。最后,对基于BOTDR技术确定抗滑桩位移的光纤铺设位置选取给出建议。本研究对推动BOTDR监测技术在抗滑桩以及相关桩基工程监测中的应用及数据使用方面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边坡抗滑桩加固效果监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抗滑桩是边坡加固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当边坡滑动面确定,滑动面下覆地层强度较好时,更能体现其优越性。但是当边坡下部地层还存在较软弱层时,采用抗滑桩加固,有可能在深层形成新的滑动面,导致抗滑桩加固效果不理想甚至失败等。通过对湖北程潮铁矿西区边坡抗滑桩加固效果监测成果的分析表明:该边坡加固后存在浅层和深层2个滑动面,因为抗滑桩发生作用后,在原有浅层滑动面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软弱面,从而形成浅层和深层2个滑动面;抗滑桩由于长度原因只对浅层滑动起加固作用:同时,地下水是影响边坡变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针对红岩滑坡双排抗滑桩施工过程中前、后排抗滑桩锚固深度的选取问题,基于FLAC3D程序,建立简化的双排抗滑桩数值计算模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通过在滑坡体边界施加位移的方法模拟作用在抗滑桩上的水平推力,对前排和后排抗滑桩锚固深度变化时双排抗滑桩侧向位移、弯矩、剪力和抗滑力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前排或后排抗滑桩锚固深度的变化对双排抗滑桩的侧向位移、弯矩、剪力和抗滑力有显著影响,且该影响与所施加的边界位移有关。  相似文献   

13.
双排抗滑桩桩顶连接方式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限元程序ANSYS建立双排抗滑桩有限元模型,分析桩顶连接方式对抗滑桩的侧向位移分布和内力分布的影响,找出最优的桩顶连接方式。桩顶的连接方式可分为无连接、同排相连、前后排相连和全连接等4种方式。通过对比这4种桩顶连接方式可知,前后排相连和全连接均可以使双排抗滑桩的变形相协调,弯矩和剪力分布更加的合理,能更好地发挥前后2排桩的抗滑效果,但是全连接增加抗滑桩的成本。选取同排相连和前后排相连2个工程实例,监测分析发现,同排相连时前排桩的侧向位移和弯矩均远小于后排桩,前后排相连时前后2排桩的位移和弯矩比较接近,这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相吻合。在双排抗滑桩的设计中,建议采用前后排相连的桩顶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p-y曲线法的承重阻滑桩内力及位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承重阻滑桩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应用广泛,具有承重与阻滑双层作用,其受力性状远比抗滑桩和平地上受荷桩复杂,此外,桩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呈非线性特征,传统的有限元方法建模较为复杂且难以收敛。通过对此类基桩受力特性及荷载传递机制的深入探讨,将桩周岩(土)体视为外部荷载施加,并采用p-y曲线描述桩–岩(土)界面接触的非线性问题,建立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的微分方程并得到相应的有限差分解。实例分析表明,以该方法分析承重阻滑桩的内力及位移是可行的,其计算简捷,精度较高,便于工程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5.
浒家洞滑坡治理工程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浒家洞滑坡是耒宜高速公路上较大滑坡之一,采用抗滑桩加锚索的整治方案。为确保该滑坡整治施工的顺利进行及设计方案的可靠合理,在施工及运营期间对该滑坡的深部位移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测,研究了滑坡及抗滑桩的变形规律,并对滑坡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该工程信息化施工及安全运营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点位移计监测成果的坡体变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工程实例,通过位移–时间过程线、位移–孔深关系曲线以及变形速率图,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监测成果,并将不同部位仪器的监测成果加以对照,综合分析坡体的变形特征。一般情况下开挖坡体的变形量是随着高程的降低而增大,对于存在软岩夹层的岩石边坡在开挖时坡体的变形会表现出与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特征。实际工程中影响岩体变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需借助地质资料并结合现场施工进度以及巡视结果分析监测成果,掌握坡体变形特征,从而对坡体的稳定状况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7.
以大跨度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有限元分析方法在施工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并以某一大跨度空间结构为工程事例,详细阐述了其结构分析与监测的整个过程,最后结果显示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较好地模拟出了结构变形过程,表明其在建筑结构设计、施工、监测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