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给出了求解线接触热弹流润滑问题中线非线性方程组的多目标最优化方法,该法把求解润滑油膜压力函数和油膜厚度函数的微分方程转化成为求解一个双目标优化问题,求得了压力和膜厚的解析解,所得结果符合热弹流润滑的经典理论。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速传动装置支撑轴承存在自旋运动且影响轴承油膜刚度问题,基于弹流润滑理论与达朗贝尔原理计算姿态角方法,考虑内外圈滚道同时存在自旋时滚动体与滚道接触处最小油膜厚度变化,推导考虑自旋的角接触球轴承油膜刚度计算公式,并进行实例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利用Hamrock-Dowson的不考虑自旋最小油膜厚度经验公式计算刚度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随转速的增大,自旋角速度增大;载荷增大,自旋角速度减小,径向载荷对自旋影响较大,轴向载荷对自旋影响较小;考虑自旋后由于自旋运动影响,其最小油膜厚度变小,油膜刚度变大。高速传动装置轴系振动计算时轴承刚度需考虑自旋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啮合位置、载荷、转速等因素对滤波减速器润滑特性的影响, 建立了滤波减速器的内啮合润滑模型,将牛顿(有限元)法应用到弹流润滑方程组的求解中,利用Matlab软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实现了弹流润滑方程组的完全数值解,得到了滤波减速器轮齿在不同啮合位置、不同载荷以及不同转速下啮合轮齿表面油膜压力和油膜厚度值,分析了不同啮合位置、不同载荷以及不同转速下轮齿所处的润滑状态,得到了啮合位置、载荷以及转速等因素对轮齿润滑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轮齿的啮入、啮出及节点处,润滑薄膜厚度值不一样,节点处的润滑膜厚值最小;载荷增大时,轮齿表面油膜压力会变大,而油膜厚度会变小;转速增高时,油膜厚度会变大,而油膜压力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
 进行齿面摩擦因数的研究,对于减少摩擦损失、改善系统传动性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渐开线圆柱齿轮的非线性时变单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求解得到动态啮合力和单对轮齿的受力.结合载荷分担概念和弹流润滑理论,得到考虑表面粗糙度和动态载荷的不同啮合位置处的齿面摩擦因数,并与静态载荷条件的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分析转速、表面粗糙度和润滑剂黏度等工作条件对摩擦因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载荷对油膜厚度、油膜承载比例和摩擦因数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进入啮合段,油膜较薄,油膜承载比例较低.退出啮合段,油膜增厚,油膜承载比例增高.转速对摩擦因数的影响并非单调的,摩擦因数先是随着转速的增大显著减小,而后随着转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大,摩擦因数随之明显增大.在一定的黏度范围内,随着润滑剂黏度的增大,摩擦因数随之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5.
径向滑动轴承的纹理坑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研究了在光滑无织构、球坑织构和圆柱坑织构下径向滑动轴承的表面润滑特性。采用相应方案获得无量纲载荷,计算不同织构坑下滑动轴承的承载能力和相对应的偏位角α。通过仿真和对比分析织构对摩擦力、端泄量等的影响。发现在不同情况下,随着偏心率增加,其无量纲压力峰值上升,润滑性能有所提高,且整体看来圆柱坑织构情况下润滑性能表现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双压力角非对称齿廓齿轮的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依据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通过范例,以齿间最小油膜厚度最大和齿轮传动总体积最小为目标函数,按照粒子群优化算法,利用MATLAB编制优化程序,进行约束多目标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根据齿轮啮合原理和现代摩擦学原理从数学逻辑关系和物理机理上分析了目标函数对各个设计变量的灵敏度.研究结果表明:非对称齿轮的体积随模数和齿宽的增加而增加,对模数的敏感程度大于齿宽;齿间最小油膜厚度随模数、齿宽、压力角及变位系数的增加而增加,其敏感程度依次为压力角、模数、齿宽和变位系数;压力角是影响弹流润滑齿间最小油膜厚度最重要的因素,在工作齿侧适度增大压力角可以显著增大最小膜厚;大、小齿轮的变位系数对最小油膜厚度具有同等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7.
316L不锈钢表面不同微孔和微方柱时的减摩耐磨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泽  周明  谈衡  陈修祥  戴国洪  叶霞 《材料保护》2012,45(12):57-58,8
为了提高316L不锈钢的耐磨性,以纳秒激光器在其表面织构了微孔和微方柱阵列,采用UMT-2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了摩擦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载荷和滑动速度下,光滑表面的磨痕深而宽,织构化表面的磨痕浅且窄;织构化表面的摩擦阻力变化比光滑表面稳定,微孔和微方柱阵列越密集,摩擦阻力越小;不锈钢表面的微孔和微方柱能提高其耐磨性,微孔的减摩效果优于微方柱结构,两者均能减摩的原因在于储存的润滑油,以致在发生贫油时能产生二次润滑效应,从而保持了油膜的连续性,提高了其润滑性。  相似文献   

8.
圆柱滚子轴承由于其线接触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低速重载工况下的大型设备中,其运行性能和稳定性与滚子和内外圈间的接触润滑状态密切相关;基于等效刚度的超声法可用于实际工况的滚子轴承弹流润滑油膜厚度测量,但无法直接适用于低速重载工况下流体润滑和粗糙峰接触共存的混合润滑状态膜厚测量。为此,提出了一种混合润滑状态下的超声测量方法,建立了界面油膜刚度和粗糙体接触刚度的并联模型,通过引入接触系数并结合经验公式对超声法所测界面总刚度进行分解,获取混合润滑状态下的油膜刚度,进而得到更加准确的油膜厚度。将实验结果和理论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复合表面微凹坑对机械端面密封动压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表面织构可以有效改善相对运动表面的摩擦学性能,建立了均匀分布的微凹坑机械端面密封的理论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流体动压润滑方程进行求解,获得了密封端面间气膜的无量纲压力分布,并考察了微凹坑形状和复合形式对密封端面的无量纲平均压力pav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凹坑在相同的形状下,大小尺度不同的复合凹坑比单一凹坑具有更强的动压性能,而以矩形凹坑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动压性能效率提高率ε3可达6.79%;微凹坑的复合可明显增强密封端面动压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织构形貌对表面润湿性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建立凹坑表面流体动压润滑数学模型,计算底面为正方形的棱柱和圆台形凹坑表面的润滑膜动压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凹坑面积率为19.6%时,圆台形凹坑表面的流体动压润滑膜承载力是棱柱凹坑表面的2.4倍。利用激光加工技术,在5083船用铝合金表面加工与数学模型一致的棱柱形和圆台形凹坑织构,利用低表面能修饰和溶胶凝胶法涂敷SiO_2改变表面润湿性能。接触角测试显示,棱柱形凹坑表面的接触角比圆台形凹坑表面大2°~4°。摩擦实验显示,将织构和化学组分相结合的双疏表面可以显著地提高摩擦学性能。圆台形凹坑表面的摩擦学性能优于棱柱形凹坑表面,与计算结果相符。凹坑形貌对表面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大于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