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变电站内接地短路时短路电流分布进行了分析,对避雷线-杆塔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其等效阻抗即避雷线分流阻抗与杆塔总基数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得出避雷线分流阻抗主要决定于第15基杆塔之前的避雷线-杆塔系统的结论,进而提出实用避雷线分流阻抗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出避雷线分流系数。该方法克服了目前方法的一些缺陷,在参数取值准确度上具有很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雷电感应过电压是导致配电线路运行故障的主要因素之一,需要合理分析避雷线对线路感应过电压的防护效果。利用EMTP中的model模块编程计算配电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分析安装避雷线对感应过电压的抑制作用。讨论雷击点距线路距离、避雷线高度、避雷线数量和位置、多点接地间隔等因素对感应过电压抑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配电线路安装避雷线能够明显抑制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随着雷击点距线路距离的增大,避雷线的抑制效果有所增加;避雷线高度越高,对感应过电压的抑制效果降低越明显;避雷线数量的增加能够增大对感应过电压的抑制效果,尤其是在接地电阻阻值较低的区域。避雷线对感应过电压的抑制效果随着避雷线接地间隔的缩短而增大,在线路绝缘子串闪络电压较低情况下可以通过缩短避雷线接地间隔来确保线路不发生两相闪络。  相似文献   

3.
10 kV配电线路耐雷水平较低,雷击跳闸事故频繁。而杆塔分流系数对线路的耐雷水平至关重要。根据某山区大跨越10 kV线路参数,利用ATP-EMTP软件建立10 kV线路仿真模型,量化分析线路避雷器装设前后对杆塔分流系数的影响,以及改变避雷器接地电阻大小后,杆塔分流系数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雷电流10 kA时,装设避雷器后杆塔分流系数降低了72.38%,且避雷器接地电阻降低一半,则杆塔分流系数可至少降低20.9%。最后通过对该10 kV线路进行具体改造,大大提高了线路的耐雷水平。  相似文献   

4.
电力系统接地问题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上却非常复杂又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方面,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接地短路电流越来越大,对接地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变电站用地日益紧张,大部分的站址仅能选择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且用地面积受限制,造成变电站在接地设计方面的突出问题是接地面积小,土壤电阻率高,无可敷设外接接地条件等。因此在设计变电站接地网时需要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包括近些年研究的新成果)才能使接地电阻满足规程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周围土壤而言,接地极附近的金属接地体能够提供导电性更强的导电通道,因此金属接地体中也会有接地极中的电流流过,处于土壤中的杆塔接地体因电流和运行环境的作用将会有电腐蚀,从而影响附近线路杆塔的接地性能。结合直流接地极工作条件和附近输电线路电气结构,在3种不同土壤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接地极对杆塔影响的理论分析模型;并考虑接地极在不同阴阳极模型条件时,对附近单回单基杆塔接地体的电腐蚀特性展开研究;在不同土壤模型条件下对线路总腐蚀量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接地极附近杆塔接地体提出了4种典型的防腐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厦门嵩屿电厂二期工程为例,探讨关于380V单相接地短路电流计算和单相接地保护在工程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非线性金属氧化物电阻片为核心元件组成的过电压保护装置动作时,要吸收大量能量,需采用多柱电阻片柱并联结构。有关标准中明确规定,多柱电阻片各柱之间电流分布不均匀系数β应不大于1.1。在测量检测时,受电流冲击测试设备能力的限制,不能同时进行几十柱甚至上百柱电阻片柱的电流分布不均匀系数的测量。根据金属氧化物电阻片伏安特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测量多柱并联电阻片柱电流分布不均匀系数的方法,简单可靠,可以在实际工程中使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杆塔地网冲击特性,掌握冲击电阻值的变化,提出了一种杆塔地网冲击接地电阻现场测量方法,采用适于现场使用的冲击电流发生器产生大电流、陡波头的冲击电流模拟雷电流,使地网电感效应与火花效应得以体现。利用实验室变电站地网对该方法进行验证与改进:在电压测量回路首段接入300Ω阻尼电阻消除电压波形振荡;通过降低回流极接地电阻增大电流幅值。现场试验在湖北省武汉市某变电站500 kV交流线路进线侧2号杆塔进行,冲击接地电阻随电流幅值的增大呈非线性下降趋势。实验室与现场试验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测量杆塔地网冲击接地电阻。  相似文献   

9.
杆塔地网接地电阻冲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改善输电线路杆塔接地装置的冲击特性、降低冲击接地电阻是减少输电线路雷击事故,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模拟试验中最优化的电极进行冲击大电流试验,得出冲击系数α的大小与冲击电流幅值、电极形状和布置形式有关,不是一个定值;接地体在防雷保护中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冲击接地阻抗和过渡过程的特征,而不是工频接地电阻。  相似文献   

10.
描述某110 kV线路带绝缘子间隙避雷器爆炸事故,根据爆炸现场实物情况、现场雷电监测数据以及邻近杆塔实际测量情况,分析避雷器爆炸的原因,采用EMPT软件模拟计算雷电流下,线路有无避雷线和杆塔接地电阻大小对线路避雷器能量吸收的影响。建议架空线路在无法安装避雷线时,要尽可能降低线路杆塔的接地电阻,以降低线路避雷器烧损率。  相似文献   

11.
雷电定位系统可获取雷电流幅值、定位等信息,用于线路雷击故障定位,但至今缺乏实用的方法将雷击信息与线路雷击跳闸信息合理整合,实现雷击故障性质判定。为此,对不同杆塔接地电阻下线路反击耐雷水平及不同地线保护角和地面倾角下线路绕击临界雷电流分布区间进行量化,得到线路直击雷危险雷电流幅值分布区间,再以雷电定位系统监测所得雷击电流幅值与反击、绕击危险雷电流区间作比对的机制,建立线路雷击故障性质判别概率算法模型,形成一套完整的雷击故障性质判断方法,并基于此开发了线路雷击故障性质判断软件。经典型雷击跳闸线路的雷击性质判断验证,该方法能实现输电线路雷击故障性质的快速判定,判断结论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2.
刘俊 《建筑电气》2014,(6):30-33
对雷电流在雷击点接触处和雷电流流经金属体阶段的热效应过程进行计算分析,重点计算分析截面积、分流系数、过渡电阻对钢导体温升的影响,指出IEC温升计算公式在雷电流温升计算方面存在的局限性;研究计算在雷击点接触处雷电流对钢、铝、铜等金属的熔化破坏效应,并对比分析雷电流在2个阶段热效应的不同后果,指出:雷电流的温升效应对金属结构自身而言是不具备伤害性的且是可逆的;而雷电流在雷击点接触处对金属体会有明显的熔化破坏效应,故具有承重、受力等结构力学性质的金属构件不适合作为接闪器直接承受雷电直击。  相似文献   

13.
作者通过对广州2010年亚运会某比赛场馆场地照明系统零线电流过大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造成其电流过大的原因,并给出了处理该问题的建议,为广大照明设计工作者和电气工程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避雷器能量吸收与均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多柱并联避雷器的电阻片之间存在电流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影响多柱并联避雷器整体能量吸收能力。分析了影响避雷器电流分布不均的因素,利用专门的试验回路分别对4柱并联的单片电阻片、多片电阻片和电阻片柱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为达到均流的目的,避雷器电阻片配组时,电阻片的U1mA相差不宜超过0.5%,残压不宜超过1%,避雷器各柱电流分布不均匀系数应小于110%。  相似文献   

15.
在输电线路的避雷线对带电导线的防雷保护角设计中,通常不考虑导线带电的影响,将带电导线按不带电导线处理,取避雷线对导线的防雷保护角≤25°,使带电导线得不到避雷线的有效保护,存在着遭受绕击雷害的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避雷线对带电导线的防雷保护角设计新方法。该新方法取以带电导线为圆心,带电导线的最小对地空气间隙距离为半径所构成的圆为带电导线的等效绝缘截面,设计避雷线对该等效绝缘截面的防雷保护角≤25°,从而考虑了导线带电的影响,使带电导线受到避雷线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短路电流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同时介绍几种变电所及电站中限制短路电流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电力系统短路电流计算值是选择电气元件短路承受能力、开关分断能力及校验电气元件动稳定、热稳定的基本依据,也是作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整定值的主要依据。因此,电力系统短路电流的计算,在电气元件选型和系统设计过程中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以IEC标准和GB 50054-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为指导,从雷击损害源、雷击损害类型、雷击电磁脉冲、雷击电涌电流、冲击电流、最大冲击电流入手,逐步深入研究低压系统雷击冲击电流发生的种种情况,进而推断最大冲击电流的起因,作出“雷击建筑物时引发低压系统的最大冲击电流缘于电气系统与防雷系统‘共地’,应在最靠近引来线路入户处安装Ⅰ级试验的SPD”的重要结论及与此结论紧密相关的三条重要推论。  相似文献   

19.
探讨谐波对照明配电线路计算电流的影响,提出考虑谐波影响时纯照明箱,纯插座箱,照明+插座箱的相线、中性线调整系数表,以简化含谐波的照明配电计算过程。通过办公照明设计案例的分析和对比,说明谐波对照明配电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要想做到安全供电,在设计变电所时应对所采用的高压断路器、电流互感器、母线、电缆等进行必要的短路电流(动、热稳定)校验,为此又必须进行短路电流计算,从而求出最大短路电流值,用以校验电气设备的动、热稳定及分断能力和继电保护装置,还需求出最小短路电流值,用作校验继电保护装置灵敏系数和校验电动机起动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