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慧  杨俊玲 《化工时刊》2010,24(4):16-18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通过控制原料配比、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分析其对成胶状态、成胶时间、产物粒径大小的影响,得到了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优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2.
超细二氧化硅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郑婧  陈晓晖 《硅酸盐通报》2008,27(6):1109-1113
本文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细二氧化硅.考察了溶剂、温度、添加剂等因素对制备二氧化硅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确定了制备超细二氧化硅较好的工艺条件:以丙酮为溶剂、氨水为催化剂、pH值为9左右、反应温度为40 ℃.并采用XRD、N2等温吸附-脱附、FT-IR、SEM等手段对二氧化硅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得的二氧化硅为无定形结构,孔径分布集中在2~25 nm,BET比表面积可达200 m2/g以上.  相似文献   

3.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液、氨水为催化剂和去离子水、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纳米二氧化硅。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动态激光散射粒度分析仪(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纳米二氧化硅的元素组成结构、粒径范围及分布、颗粒形状结构等一系列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产品微观形貌为规整的圆球状;当催化剂氨水浓度为0.4 mol/L,TEOS浓度为0.17 mol/L时,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峰平均值为215.4 nm,平均粒径为299.6 nm。  相似文献   

4.
以正硅酸乙酯和甲酸为原料,硅烷偶联剂KH-570为改性剂制备了功能化纳米二氧化硅溶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征反应体系溶胶-凝胶反应的程度,研究了甲酸浓度、反应温度、微量水、醇类共溶剂以及硅烷偶联剂KH-570用量等对溶胶-凝胶反应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对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增大甲酸浓度、加入微量水,提高...  相似文献   

5.
简要阐述了太阳能玻璃减反膜的设计原理,综述了溶胶-凝胶法中以正硅酸乙酯-水-碱-醇体系为主线的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的研究进展,分别论述了在正硅酸乙酯-水-碱-醇体系中的各个体系组分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溶胶一凝胶法制备纳米SiO2。考察了不同温度、pH值、催化剂对制备纳米SiO2的影响。并运用了TEN表征了纳米SiO2的粒径大小、分散度以及粒子性状,得出了制备纳米SiO2较好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7.
通过购买市售的几种不同生产厂家的纳米二氧化硅,分别对其做扫描电镜(SEM)分析、红外光谱(IR)分析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以了解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及内部微观结构信息。分别用化学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粒径在70 nm左右的二氧化硅粉末,并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制得的产品质量进行比较。改变反应物浓度、乙醇水体积比和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等条件,比较制得的二氧化硅粉末质量,以确定最优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无机前驱体、三乙烯四胺(TETA)为固化剂和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为硅烷偶联剂,采用溶胶-凝胶一步法制备SiO2/EP(环氧树脂)杂化材料。研究了TEOS和丙酮含量对杂化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等影响,并对杂化材料的微观相态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当w(TEOS)=3%(相对于改性EP质量而言)时,不加丙酮的杂化材料具有相对最好的综合性能,其断面形貌呈韧性断裂,热变形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均高于纯EP体系,生成的SiO2粒径为20 nm左右且分布较均匀;加入丙酮后的杂化材料透明性变好,但其力学强度和热性能均随丙酮含量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硅无机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不同浓度氨水溶液做催化剂制备了SiO2薄膜,用可见分光光度计,综合热分析仪、X射线粉末衍射等分析手段对薄膜进行表征。研究发现,随氨水浓度的提高,所制备的SiO2薄膜的透光率提高,薄膜与基底的附着力也相应提高。XRD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硅薄膜具有非晶态的无序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正硅酸四乙酯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球形颗粒。探讨研究了不同的制备工艺、催化剂氨水的浓度、正硅酸乙酯的浓度对二氧化硅的颗粒尺寸和单分散性的影响,并对所制备产品进行了微观形貌的测试与表征。  相似文献   

11.
孙敏  李俊华  王佳 《化学工程师》2012,(7):48-49,57
本文综述了纳米硅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气相法、溶胶一凝胶法、沉淀法、微乳液法等,并对其工艺作了详细的描述,文章最后对纳米硅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以氟硅酸为硅源、氨水为氨解剂,制备合成了高质量的纳米白炭黑及高浓度氟离子溶液。考察了反应温度、加料方式、陈化时间及洗涤条件等因素对合成白炭黑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在40 ℃下,分8次向氟硅酸中快速倾入氨解所需的氨水,直至体系的pH为8~9,陈化1 h,抽滤、水洗后再用少量乙醇润洗,抽滤、放置挥发后再在110 ℃下干燥2 h。所得白炭黑的粒度为89 nm 和322 nm,二氧化硅质量分数大于93%,比表面积大于 200 m2/g。所得溶液中氟离子的质量浓度可达90 g/L以上,有利于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3.
化学二氧化锰制备中粗二氧化锰的氧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化学二氧化锰的制备过程中,对粗二氧化锰的精制氧化是提高产品的振实密度和锰收率的关键。以氯酸钠为氧化剂,对粗二氧化锰进行精制氧化,考察了各工艺因素对产品振实密度及锰收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硫酸质量浓度为150 g/L、氯酸钠加料量为理论量的120%、氧化反应时间为3 h、反应体系液固体积比为3∶1。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溶液中Mn2+几乎全部被氧化成二氧化锰,锰收率达99.8%以上,产品振实密度大于2.0 g/cm3。  相似文献   

14.
载银锌纳米二氧化硅抗菌剂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纳米二氧化硅的结构特性,将其作为抗菌剂载体,制成了一种载银锌双组分纳米二氧化硅抗菌剂,研究了提高抗菌剂分散性的方法。结果表明,使用振动磨加分散剂的方法进行分散,可以提高载银锌纳米二氧化硅抗菌剂在涤纶基体中的分散性;该抗菌剂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达96%以上,且抗菌涤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纳米SiO2对有机硅树脂增强加成型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由单官能硅氧单元和四官能硅氧单元组成的有机硅树脂(简称MQ硅树脂)增强加成型硅橡胶为基体,采用机械共混方式加入少量纳米S iO2,研究了纳米S iO2对MQ硅树脂增强硅橡胶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 iO2在硅橡胶中以聚集体的形式存在,大小约为几十到几百纳米;纳米S iO2填充MQ硅树脂增强的硅橡胶的邵尔A硬度、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与未填充纳米S iO2的硅橡胶基本相当,撕裂强度增大;其高温热稳定性优于未填充纳米S iO2的硅橡胶,但其透明性稍有下降。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二氧化硅和碳酸钾为原料,通过高温煅烧活化二氧化硅制备水溶性硅钾肥。研究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氧化钾与二氧化硅物质的量比、二氧化硅粒径等条件对制备水溶性硅钾肥的影响,并通过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最佳工艺条件:煅烧温度为900℃,煅烧时间为30 min,氧化钾与二氧化硅物质的量比为0.85,二氧化硅平均粒径为160μm。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硅钾肥具有全水溶性,硅活化率为99.34%,有效硅(以二氧化硅计)质量分数为39.55%,氧化钾质量分数为53.23%。在高温下二氧化硅与碳酸钾的化学反应可抑制碳酸钾的挥发,反应产物的组成不仅含有硅酸钾(K2SiO3),可能还存在二硅酸钾(K2Si2O5)和四硅酸钾(K2Si4O9)。  相似文献   

17.
以纳米SiO2(二氧化硅)作为改性剂,采用正交试验法探讨了最终n(甲醛或F)∶n(尿素或U)、纳米SiO2含量和反应温度对脲醛树脂(UF)的游离甲醛含量和胶接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最终n(F)∶n(U)=1.3∶1.0、w(纳米SiO2)=1.5%(相对于总物料质量而言)和反应温度为90℃时,UF胶粘剂的游离甲醛含量(0.15%)和胶接强度(1.39 MPa)均满足GB/T 14732—2006标准要求,耐水性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钛酸丁酯为前驱体,用溶胶法制得纳米TiO2,用溶胶凝胶-浸渍法进行活性炭(AC)负载,采用光催化还原法进行贵金属银沉积,制得复合光催化剂Ag/TiO2-AC。以甲基橙作为处理对象,评价复合光催化剂的性能。结果表明,Ag/TiO2-AC制备的工艺条件为:温度为500℃,银沉积量为1.0%,负载次数为3次。  相似文献   

19.
注CO2驱油作为一种有效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在油气田开采中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章阐述了CO2驱油机理,介绍了对应的驱油方式,其中着重系统地总结出了现行测定及评价注CO2驱参数的各种室内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影响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DCPDE)固化的主要因素为固化剂、促进剂、固化温度和时间等。采用热重分析(TGA)法、红外光谱(FT-IR)法和X射线衍射(XRD)法等手段对固化物的性能进行表征,系统研究了各因素对DCPDE固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CPDE的固化工艺可采取程序升温的方式,即"120℃/6 h→160℃/6 h→200℃/8 h";以顺酐为固化剂、甘油为促进剂时,DCPDE固化物的热稳定性较高,并且色泽均一;固化体系的最佳配比为n(DCPDE)∶n(顺酐)∶n(甘油)=1∶1∶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