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胶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明胶与丙烯酸(钾)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并考察了引发剂、交联剂、明胶的用量及丙烯酸中和度、单体质量分数等各因素对产物吸(盐)水倍率的影响;所得的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倍率为535.3g/g,吸盐水倍率为53.8g/g,其吸(盐)水倍率较好,且在较低温度下的保水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溶液聚合法,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将氢氧化钠部分中和的丙烯酸单体与蚕丝接枝,以制得性能优异的高吸水树脂。为了提高吸液倍率,进行了各种不同条件的研究。考察了引发剂、交联剂、蚕丝的用量等因素对产物吸水倍率的影响,对接枝前后树脂的吸水速率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接枝共聚产物的吸水倍率、保水能力等各项性能均较好。  相似文献   

3.
高吸水性树脂耐盐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理和盐对离子型树脂的影响出发 ,论述了提高吸水性树脂耐盐能力的几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玉米淀粉接枝丙烯酸制备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用硝酸铈铵作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得了玉米淀粉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交联剂及引发剂用量、中和度、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等对吸水率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交联剂和引发剂与丙烯酸的摩尔比分别为0.95×10-5和4.8×1-0 3,中和度71%,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2 h。制得的高吸水树脂在室温下30 m in每克吸蒸馏水和自来水分别约为其自身质量的1000和200倍。  相似文献   

5.
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汪建萍 《塑料包装》2001,11(4):41-44,33
一、 前 言高吸水性树脂(Snperabsorbent Polymer,简称SAP)又称保水剂,自70年代在美国问世后,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由于它具有独特的高吸水性和保水性,即高吸水性树脂可吸收比自身重量高几百倍至几千倍之多的水或液体,在一般压力下不会脱水,而且在含大量水时具有相当的凝胶强度,在干燥空气中水分又能慢慢释放,因此用途十分广泛。二、 高吸水性树脂的种类及合成方法高吸水性树脂的种类和合成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 淀粉-丙烯酸盐系列利用光、热、辐射能及引发剂等方法,使淀粉主链产…  相似文献   

7.
高温快速聚合制备高吸水性树脂EI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水溶性引发剂,以水溶性单体丙烯酸和天然多羟基高分子如淀粉或面粉为主要原料,经高温快速聚合,制得吸水量达自重900倍以上的高吸水性树脂。并对其性能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壳聚糖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壳聚糖(CTS),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为原料,N,N-亚甲基双烯酰胺(MBAM)为交联剂,NaH-SO3/K2S2O8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通过接枝共聚合反应制备高吸水性树脂。较佳制备条件为:m(CTS)∶m(AA)∶m(AM)为1∶3∶1,丙烯酸的中和度为70%,引发剂用量4%,交联剂用量0.04%,反应温度45℃。研究表明,此条件下所得树脂吸水率为402g/g,吸盐水(浓度0.9%)率为102g/g,并最后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表征分析了树脂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三元共聚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及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采用水溶性引发剂,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用淀粉、部分中和的丙烯酸(钠)、丙烯酰胺为原料,用分步法进行交联接枝共聚,通过系统实验,选择最佳配比,制得吸无离子水3000(g/g),吸0.9%NaCl水溶液140(g/g)的高吸水性树脂。讨论了引发剂、交联剂、丙烯酰胺用量等合成条件与吸水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及其应用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对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方法、性能改进及应用的现状进行了综述,讨论了微波辐射用于高吸水性树脂合成的技术优势及应用现状,对高吸水性树脂的分子设计与颗粒形状设计,以及在吸水与保水性能方面的应用等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壳聚糖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壳聚糖(CTS)和丙烯酸(AA)为原料进行接枝共聚,制得高吸水性树脂.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AA∶CTS比值、引发剂用量及交联剂用量对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合成条件.利用红外光谱对产品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AA∶CTS为10∶1,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3.5%,交联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35%,所制得的树脂吸水率最高,其吸蒸馏水率可达964 g/g,吸盐水率可达58g/g.  相似文献   

12.
徐慢  方小春 《材料导报》2012,26(8):78-80
采用氩气冷弧等离子体处理丙烯酰胺,将活化的丙烯酰胺作为引发剂引发丙烯酰胺和丙烯酸钠共聚,研究了等离子体放电时间和功率、聚合温度、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钠的物质的量比、聚合溶液pH值、后聚合时间等因素对共聚物吸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了制备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的最佳工艺条件(放电时间90s,放电功率50W,单体配比1∶1,聚合温度30℃,溶液pH值为9,聚合时间3d),在该工艺条件下,所得树脂的吸水率高达560g/g聚合物。  相似文献   

13.
采用异氰酸酯、醛及金属盐等对溶液聚合法制备的丙烯酸型吸水性树脂进行表面交联处理,结果表明以甲醛为表面交联剂处理后的树脂吸水速度快,入水后即分散、不结团,吸水凝胶表面干爽,加压下吸水性能好,且处理工艺简单,5g吸水树脂用0.1g左右的甲醛在室温下共置12h后即可得到综合性能优良的吸水树脂。  相似文献   

14.
黄帮裕  杜建军  尹国强  王新爱  卢其明 《材料导报》2012,26(18):104-107,115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耐盐性丙烯酰胺型高吸水性树脂,在系统地考察单体配比、中和度、交联剂和引发剂用量对高吸水性树脂加压(约2kPa)吸液性能影响的基础上,运用正交实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制备出加压下在去离子水和质量分数为0.9%的盐水中的吸水倍率分别为75和23.1的高吸水性树脂。  相似文献   

15.
上元 《材料导报》1989,(7):28-30
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类新型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它们能迅速吸收数十、数百、乃至数千倍于自身重量的水分。自七十年代初高吸水性树脂在美国农业部的农产品利用研究所问世以来,这类树脂的开发甚受重视,一些高吸水性树脂新品种相继投放市场,应用范  相似文献   

16.
高吸水性树脂聚丙烯酸钠的制备及相关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了反应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丙烯酸的中和度、引发剂的用量以及交联剂的用量对最终产物吸水率的影响,试验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w(丙烯酸)=5%,m(引发剂过硫酸钾):m(丙烯酸)质量=1:125,m(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丙烯酸)=1:100,中和度为80%,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2h,产物吸水倍数为750g/g.  相似文献   

17.
接枝共聚法合成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过硫酸钾与玉米淀粉的质量比为0.014;糊化的玉米淀粉与丙烯酸按质量比1∶6的比例发生接枝聚合反应.反应温度50 ℃,反应时间2.5 h~3.0 h,丙烯酸的中和度为92%,制得高吸水性树脂,并讨论了其吸水性能.在室温、中性酸度环境下,合成的高吸水性树脂吸水倍率最高,可达到560 g/g。  相似文献   

18.
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改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钠阴离子型高吸水性树脂 ,并通过改变聚合过程中的添加剂和对吸水性聚合物进行表面交联反应处理 ,对产品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聚合过程中添加适当的添加剂和对产品进行表面交联反应处理 ,能显著地改善产品性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黄原胶(XG)为原料与丙烯酸(AA)接枝共聚制备了耐盐性高吸水性树脂,利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考查了合成条件对所制得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XG与AA发生了接枝聚合反应,在聚合温度为60℃,m(AA)/m(XG)=6,AA中和度为70%,引发剂和交联剂与AA单体质量比分别为0.07和0.04时,所得树脂吸纯水倍率为1216g/g,吸盐水倍率为421g/g,且吸水速率适中,保水性能良好,是一种新型耐盐性高吸水性树脂.  相似文献   

20.
后交联型聚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月  申锋  胡树文 《化工新型材料》2012,40(6):97-99,102
水溶液聚合法合成直链聚AA/AM,再分别混合3种后交联剂:丙三醇二缩水甘油醚(GDE)、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PGDE)、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通过后交联反应制备出高吸水性树脂。结果表明:当丙烯酸中和度为65%,单体浓度为20%,丙烯酰胺用量和引发剂用量占单体质量的40%和0.4%,3种后交联剂用量依次占初始线性聚合物质量的0.03%、0.07%、0.5%,后交联温度为60℃、80℃、60℃时,高吸水性树脂吸去离子水倍率达到2089g/g、2824g/g、1455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