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在西瓜中的长期慢性和短期急性膳食摄入风险.方法 于2018年进行1年10地规范残留试验,建立检测西瓜中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加NaCl盐析,经无水MgSO4除水和PSA净化,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  相似文献   

2.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广泛用于防治水果、蔬菜、谷物等作物中的白粉病、锈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病害。本文对吡唑醚菌酯的残留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在样品前处理中,以octadecyl silica(C18)、N-丙基乙二胺或石墨化碳黑为填料的固相萃取技术应用最为广泛;涂装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等的固相微萃取技术,由于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近年来也已大量应用;基质固相分散、凝胶渗透色谱、分散固相萃取等技术的应用,使净化效率大大提高。在样品分析中,传统的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特别是后者虽然仍在大量应用,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由于具有极高的选择性和灵敏性,已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近红外光谱技术等分析检测技术的应用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3.
苯醚甲环唑是一种具有高效、广谱、低毒和内吸传导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对作物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广泛应用于水果和蔬菜等农作物上。简述苯醚甲环唑的毒性和最大残留限量,综述苯醚甲环唑农药残留的固相萃取、液相萃取、分散固相萃取等样品前处理技术,重点总结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法、拉曼光谱、免疫分析法等检测技术在苯醚甲环唑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及特点,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今后苯醚甲环唑农药残留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葡萄中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及其代谢物4-氯-5-(4-甲苯基)-1H-咪唑-2腈(4-chloro-5-p-tolylimidazole-2-carbonitrile,CCIM)3种化合物残留的分析方法,提出该农药在葡萄上防治霜霉病的合理使用建议。方法开展30%吡唑醚菌酯·氰霜唑悬浮剂在河北、黑龙江等10地2018年田间试验并检测3种化合物在葡萄中的残留消解和最终残留量,葡萄田间试验小区在霜霉病发生初期,兑水喷雾,用水量60 kg/亩,施药剂量100 mg/kg,施药2次,施药间隔7 d,分别在末次施药后间隔7、14、21 d采集最终残留葡萄样品,其中4地在同一小区在末次施药后间隔2 h和5、7、14、21、28 d取残留消解葡萄样品。样品用QuEChERS方法进行前处理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吡唑醚菌酯的最小检出量(limit of detection,LOD)为1.0×10~(-13)g,氰霜唑、CCIM均为1.0×10~(-12)g;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中的实测最低检出浓度(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为0.01 mg/kg,氰霜唑、CCIM均为0.05 mg/kg。最终残留试验结果为:末次施药后14 d,葡萄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为0.163~0.631 mg/kg;氰霜唑及其代谢物残CCIM留总量为0.108~0.567 mg/kg。从残留消解试验结果来看,吡唑醚菌酯和氰霜唑在葡萄中降解都很慢,河北点、黑龙江点、陕西点、广西点4地的半衰期范围为14.1~24.9 d;氰霜唑及CCIM残留总量在葡萄中4地半衰期范围为11.6~21.4 d。结论吡唑醚菌酯和氰霜唑属于在葡萄中降解慢的化合物,根据GB 2763-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规定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上的最高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值为2 mg/kg,氰霜唑及其代谢物CCIM之和在葡萄上的MRL值为1 mg/kg,建议30%吡唑醚菌酯·氰霜唑悬浮剂用于葡萄防治霜霉病,施药剂量75~100 mg/kg,最多施药2次,施药间隔7 d,安全间隔期14 d。  相似文献   

5.
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旨在研制苯醚甲环唑快速检测试纸条,并探究其在蔬菜中的应用.以胶体金标记苯醚甲环唑单克隆抗体,在优化免疫层析条件下研制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结果 表明:研制的胶体金试纸条对蔬菜中苯醚甲环唑的检测限为0.5 mg/kg,假阳性率为3.33%,假阴性率为0;该试条对其他三唑类杀虫剂无交叉反应,可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吡唑醚菌酯在杨桃中残留检测及膳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了吡唑醚菌酯在杨桃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并对杨桃中的残留量进行膳食摄入评估,为我国吡唑醚菌酯在杨桃中的残留限量设定提供参考。方法 样品经乙腈提取,C18和PSA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在不同添加水平下,杨桃中吡唑醚菌酯的平均回收率为73%~10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2%~7.5%,最小检出量为1×10-9 mg,最低检测浓度为0.01 mg/kg。吡唑醚菌酯在杨桃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5.7~5.8 d。按本试验设计进行施药,不同采收间隔期杨桃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均<2.56 mg/kg。结论 我国并未制定吡唑醚菌酯在杨桃上的最大残留量,参照杨桃相似的热带水果杨梅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设定:吡唑醚菌酯的普通人群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是1.2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3.3%左右,认为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明吡唑醚菌酯在枇杷中的残留特性,评价其使用安全性。方法 样品经乙腈提取, N-丙基乙二胺分散吸附剂净化, 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枇杷中的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进行膳食风险评估。 结果 在0.01、0.10、1.00和3.00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在枇杷样品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92%~9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3.3%~5.4%,定量限为0.01 mg/kg。吡唑醚菌酯在枇杷中的消解半衰期为9.5~12.8 d。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我国普通人群摄入吡唑醚菌酯的风险概率为60.3%。不同年龄段人群膳食摄入评估结果表明显示,随采收间隔期的延长及年龄增加,风险概率逐渐降低。结论 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 250 mg/kg)施药2次,施药间隔7 d,推荐安全间隔期为14 d。在此条件下,其对我国一般人群产生的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葡萄中苯醚甲环唑的不确定度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定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葡萄中苯醚甲环唑时的不确定度。方法:根据GB 23200.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水果和蔬菜中50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建立模型,根据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评定和表示》对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量化。结果:本方法测定苯醚甲环唑的合成不确定度为2.258%,扩展不确定度为0.0451,葡萄中苯醚甲环唑测定结果为(0.06047±0.00273)mg/kg,k=2。结论:本方法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为标准溶液配制及其曲线拟合,重复性测定对实验结果准确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索花状纳米金(Gold nanoflowers,AuNFs)在免疫层析方法中应用的可行性,并探究其在果蔬样品中的应用。方法:使用AuNFs、球状金(Gold nanospheres,AuNSs)分别和苯醚甲环唑单克隆抗体制备免疫探针。优化反应体系,构建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DIFE)免疫层析试纸条(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IGTS)。验证该试纸条的检出限、特异性、准确性和精密度,并对果蔬样本进行检测。结果:以AuNFs为探针制备的试纸条检出限为0.05 mg/kg,检测限比以AuNSs为探针制备的试纸条检测限提高10倍,检测时间为15 min,与其他三唑类农药无交叉反应,假阴性率为0,假阳性率为3.75 %,稳定性良好。结论:以AuNFs为探针制备的试纸条性能良好,可以有效提升检测限,可准确检测果蔬中苯醚甲环唑含量是否超标。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烟草赤星病菌对菌核净和苯醚甲环唑的抗性水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18株烟草赤星病菌对菌核净和苯醚甲环唑的药剂敏感性,建立敏感基线。运用最低抑制浓度法确定抗性菌株及频率,并比较不同采样地点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供试敏感菌株对菌核净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的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其EC50均值2.916 μg/mL可作为两省烟草赤星病菌对菌核净的敏感基线,抗性频率为21.38%;烟草赤星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为1.198 μg/mL,抗性频率为18.24%。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烟草赤星病菌对菌核净和苯醚甲环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不同地点抗性水平存在差异。本研究为烟草赤星病菌的抗药风险评估奠定了基础,为制定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烟草赤星病科学防治策略和科学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平菇和榆黄蘑中吡唑醚菌酯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液相色谱仪建立吡唑醚菌酯在平菇和榆黄蘑中残留分析方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在平菇和榆黄蘑及培养料中的消解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平菇和榆黄蘑及培养料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8、2.9 d和14.1 d。培养料灭菌会减少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平菇和榆黄蘑及在含有吡唑醚菌酯的培养料中栽培90 d后,培养料中供试农药残留量0.68 mg/kg,在收获期同步采集的平菇和榆黄蘑子实体中均未检测到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因此,培养料中吡唑醚菌酯残留不会向平菇和榆黄蘑子实体转移,对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芒果中啶酰菌胺和吡唑醚菌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永娇  袁宏球  朱珠  吕岱竹 《食品科学》2014,35(20):175-179
建立芒果中杀菌剂啶酰菌胺和吡唑醚菌酯残留检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芒果样品经乙腈提取,氨基(NH2)固相萃取柱净化,以乙腈和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双波长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和吡唑醚菌酯含量分别在0.10~4.00μg/mL和0.02~1.00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9,方法的检出限均为0.002 mg/kg,分别从3个不同添加水平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方法的回收率在76.00%~103.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07%~13.28%。  相似文献   

13.
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结合快速溶剂前处理方法快速分析芹菜中苯醚甲环唑农药残留。利用乙腈提取芹菜汁,采用N-丙基乙二胺(PSA)、C18和石墨化碳去除芹菜汁中的脂肪酸、蜡质、色素和固醇等荧光物质,分别采集不同浓度苯醚甲环唑标准溶液和以芹菜汁为基质的苯醚甲环唑溶液表面增强拉曼信号。结果表明,1192 cm-1特征峰强度与以芹菜汁为基质的苯醚甲环唑溶液浓度在1~10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622。以芹菜汁为基质的苯醚甲环唑溶液的最低检测浓度1 mg/L。方法的回收率为92.4%~113.2%,相对标准偏差RSD在8.83%~12.4%之间。在对4个未知浓度的样本进行t检验时,参考值与预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该方法操作简单,单个样本检测时间在20 min内完成,基本满足国家规定的残留限量要求,可为蔬菜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装置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苯醚甲环唑的残留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蔬菜中苯醚甲环唑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经石墨碳黑-氨基串联固相萃取(GCB/NH2 SPE)柱净化,液相色谱分离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质量浓度在1~5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苯醚甲环唑在不同基质中平均回收率为79.3%~108.0%,相对标准偏差为2.7%~8.5%,检出限为0.001mg/kg。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精密度好,满足样品测定的定性、定量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用于葡萄中苯醚甲环唑、己唑醇和咪鲜胺残留检测的分析方法。方法葡萄样品先经乙腈和水提取,盐析后取上清液进行水解并测定。通过优化前处理及色谱条件,建立色谱分析方法,结合目标物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经过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实验,所建立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在79%~102%,相对标准偏差0.5%~6.9%(n=5)。苯醚甲环唑和己唑醇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2,4,6-三氯苯酚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2 mg/kg。结论所建立的分析方法操作简便,分离净化效果良好,显著提高前处理效率,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达到农药残留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方法粉碎的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样品经乙腈水溶液浸提,过滤并盐析后,分别经SPE-C_(18)和SPE-Carb/NH2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DB-1(30 m×0.25 mm,0.25μm)色谱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吡唑醚菌酯在0.01~1.0μg/m L线性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8。方法检出限为2μg/kg。在0.01、0.10和1.0 mg/kg 3个加标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在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9%~104%,相对标准偏差为1.5%~5.3%。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能够有效检测小麦各组织中的吡唑醚菌酯残留量。  相似文献   

17.
UPLC-MS/MS法测定糙米和稻壳中吡唑醚菌酯残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糙米和稻壳中吡唑醚菌酯残留的方法。样品中吡唑醚菌酯经乙腈水溶液提取、弗罗里硅土柱净化后,以C_(18)反相柱为分析柱,甲酸水溶液-甲醇为流动相,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源,外标法定量。吡唑醚菌酯在0.02~0.50 mg/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77425 x+630.82,相关系数的平方为0.9979。向空白糙米、空白稻壳中分别添加吡唑醚菌酯标样,使其添加量分别为0.02、0.05、0.10 mg/kg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4.7%~101.0%和86.2%~102.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7%~4.9%和5.8%~8.1%。糙米和稻壳中吡唑醚菌酯的最低检测限均为0.2μg/kg。该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都较高,适合于糙米和稻壳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测定小麦中吡唑醚菌酯的含量,研究其在小麦籽粒和秸秆中的残留状况及消解规律,评估吡唑醚菌酯的膳食风险。方法实验样品经乙腈提取、净化后,经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_(18)柱(50 mm×2.1 mm,1.7μm)分离,以0.1%甲酸水-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多反应监测模式监测。结果吡唑醚菌酯在0.0005-0.20 m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小麦籽粒、小麦秸秆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66%~97%、88%~9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9%~5.5%、1.2%~12.4%,定量限为0.01 mg/kg。吡唑醚菌酯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消解半衰期为2.74~5.82 d;用药后小麦籽粒中吡唑醚菌酯的最终残留未检出~0.10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末次施药21 d后吡唑醚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1.0874 mg,风险概率为57.53%。结论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中的消解速度较快,虽不能在小麦中完全降解,但通过膳食评估发现长期膳食摄入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双重基底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对香蕉中苯醚甲环唑与毒死蜱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 采用银溶胶作为柔性衬底,增强芯片作为固体基底,实现双信号放大策略。选用香蕉这种常见的热带水果作为基质,向香蕉基质中加入不同浓度苯醚甲环唑和毒死蜱标准溶液,利用QuEChERS法对香蕉中农药残留进行提取,通过SERS技术对两种农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在0.10~5.00μg/mL范围内,苯醚甲环唑和毒死蜱的特征峰强度和浓度之间均满足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4、0.9773,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16 mg/kg、0.032 mg/kg。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双重基底的SERS,为香蕉中苯醚甲环唑和毒死蜱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提供了依据,也为热带水果中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C18和PSA为吸附剂、酸化乙腈为萃取溶剂,建立同时检测黄瓜、西红柿、苹果等蔬果中唑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方法]选择3种代表性蔬菜和水果为研究对象,样品经乙酸-乙腈(体积比1:99)提取后,C18和PSA共萃取净化。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以水-乙腈为流动相等度洗脱分离后,在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正离子扫描进行定性分析,基质标准曲线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以黄瓜为基质,该方法醚菌酯和唑菌酯的检出限分别为0.001、0.005 mg/kg。在黄瓜等不同基质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005、0.01、0.02 mg/kg水平下,醚菌酯和唑菌酯的平均回收率在70.6%~108.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5.8%~11.5%。在实际样品的应用中,黄瓜中检测到一定含量的醚菌酯。[结论]方法简单、快速、经济并具有较高灵敏度,可用于蔬菜和水果的实际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