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和评价氟唑菌酰胺及其混剂等6种杀菌剂对辣椒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探索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最佳使用剂量范围、施药时间和使用方法,评价对辣椒的安全性。[方法]以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5个剂量和30%氟唑菌酰胺悬浮剂等5种药剂各1个剂量,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30%氟唑菌酰胺悬浮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对辣椒灰霉病防效好,持效期长。[结论]两种杀菌剂推荐使用剂量分别为有效成分112.5、225~450 g a.i./hm2。  相似文献   

2.
黔南烟田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减少烤烟生产害虫防治过程中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有效防治烟田害虫,采用常规喷雾法,在烟田测定了7种生物杀虫剂(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5%氟铃脲乳油,0.3%苦参碱水剂,20×10~9PIB/mL多角体病毒悬浮剂,240 g/L甲氧虫酰肼悬浮剂,0.6%印楝素乳油,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对斜纹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0.3%苦参碱水剂3.0~4.0 g a.i/hm~2和240g/L甲氧虫酰肼悬浮剂120g a.i/hm~2的防治效果较好,施药后14 d对斜纹夜蛾幼虫的防效分别达到85.0%~92.6%和80.6%。因此,苦参碱和甲氧虫酰肼可作为防治烟田斜纹夜蛾的生物杀虫剂。  相似文献   

3.
以a.i.360~900g/hm2用量,30%-F草胺·乙氧氟草醚水乳剂芽前土壤处理防除甘蔗田间杂草。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0天、60天对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表现出良好防效,在a.i.450~540g/hm2剂量下,对蔗田杂草防效大于86%,且对甘蔗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新型植物源农药乳浆大戟植物杀虫水乳剂对枸杞蚜虫的室内杀虫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方法]分别采用浸叶法和常规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乳浆大戟植物杀虫水乳剂对枸杞蚜虫24h的LC50值为0.3977mg/L;在剂量为3000、6000ga.i./hm2时,药后1、3、5、7d,防效分别超过了72.0177%、59.953 9%、61.934 3%、65.016 1%。[结论]乳浆大戟植物杀虫水乳剂对枸杞蚜虫表现出很高的毒杀活性和良好的田间防治效果,且对作物和天敌安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低毒农药毒死蜱5%G和高毒农药呋喃丹3%G为对照药剂,进行吡虫啉2%G对甘蔗害虫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2%G使用剂量为a.i.1200 g/hm2的处理组,对甘蔗螟虫、黑色蔗龟、绵蚜和蓟马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4.61%~76.72%、86.34%~87.04%、100%、85.63%;使用剂量为a.i.900 g/hm~2的处理组,防治效果分别为53.00%~68.82%、76.58%~79.58%、100%、80.22%;使用剂量为a.i.600 g/hm~2的处理组,防治效果分别为44.12%~60.13%、64.42%~74.67%、81.48%、59.53%。吡虫啉2%G对甘蔗螟虫、甘蔗金龟子、甘蔗绵蚜、蓟马均有防效,且效果优于毒死蜱5%G和呋喃丹3%G。该药具有高效、低毒等优点,有助于保护非靶标生物和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6.
试验结果表明,33%高效氯氟氰菊脂·吡虫啉SC对甘蔗绵蚜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参试的3个剂量375 g/hm~2(a.i.123.8 g/hm~2)、300 g/hm~2(a.i.99.0 g/hm~2)、250 g/hm~2(a.i.85.5 g/hm~2)在药后7天的防效均在99.7%以上。推荐使用剂量为250 g/hm~2(a.i.85.5 g/hm~2)和300 g/hm~2(a.i.99.0 g/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0.4%蛇床子素乳油对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的控制效果。[方法]采用0.4%蛇床子素乳油、0.3%印楝素乳油、2.5%鱼藤酮乳油等3种植物源农药与2%甲维盐乳油、20%啶虫脒可溶性液剂等2种化学农药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0.4%蛇床子素乳油6 g a.i./hm2药后7、10 d,对茶尺蠖的防效均在95%以上,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均在80%以上。[结论]0.4%蛇床子素乳油适用于防治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可在无公害茶叶生产特别是有机茶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噻呋酰胺与咯菌腈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最佳复配比例。[方法]采用盆栽法评价噻呋酰胺、咯菌腈及各配比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用孙云沛法评价各配比的增效作用。[结果]噻呋酰胺与咯菌腈1:1和1:4时EC50值分别为13.74、13.9 mg/L,CTC值分别为163.98和187.67,增效明显。综合考虑药效和成本,选择噻呋酰胺与咯菌腈1:1制成25%噻呋酰胺·咯菌腈SC,田间试验表明,在60 g a.i./hm2剂量下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为90.6%,优于对照药剂噻呋酰胺和井冈霉素。[结论]噻呋酰胺与咯菌腈混配对水稻纹枯病有优异的防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孙星  闫小龙  杨邦保  丁悦  余向阳 《食品科学》2018,39(22):269-275
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中丙硫菌唑及其代谢物硫酮菌唑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量。经方法验证,丙硫菌唑及其代谢物硫酮菌唑在仪器中检出限为2×10-3?ng,方法定量限为0.02?mg/kg。丙硫菌唑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7.3%~103.0%、93.6%~100.3%和85.0%~100.5%;硫酮菌唑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3.2%~109.9%、92.7%~101.9%和81.7%~95.6%。研究残留降解动态,结果表明丙硫菌唑及其代谢物硫酮菌唑在小麦植株中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丙硫菌唑在江苏、河南和北京三地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4、1.8?d和3.3?d,硫酮菌唑在江苏、河南和北京三地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2、2.9?d和6.0?d。丙硫菌唑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2、<0.02~0.225?mg/kg和<0.02~0.033?mg/kg;硫酮菌唑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2、<0.02~0.282?mg/kg和<0.02~0.049?mg/kg。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以300?g?a.i./hm2剂量,施药2?次时,丙硫菌唑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浓度符合GB?2763—2016要求,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0.
选用绿然(1.5%苦参·蛇床素)、大白鲨(1.26%辛菌胺醋酸盐)、卡美丽(20%壬菌酮·己唑醇)、诺田(60%醚菌酯)、露娜森(42.8%氟菌·肟菌酯)、富立库(戊唑醇,有效成分430 g/L)、明治(30%己唑醇·醚菌酯)7种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对红地球葡萄上的白粉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7种杀菌剂对葡萄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以卡美丽水剂600倍、露娜森悬浮剂1500倍两个药剂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混合对花生褐斑病毒力增效作用。[方法]室内联合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筛选得到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的增效型混剂。[结论]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以1:1混配对抑制菌丝生长增效最为明显,共毒系数为138.86。田间药效试验中,20%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4.50%,显著优于2个单剂的防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旨在优化苦瓜中氰霜唑(Cyazofamid)及其代谢物CCIM的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残留分析方法;同时结合苦瓜的田间残留消解动态试验,对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价。[方法]苦瓜样品采用含1%乙酸的乙腈溶液提取,LC-MS/MS进行检测,通过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通过在黑龙江、河北、河南、重庆、浙江和广东6地进行了100 g/L氰霜唑悬浮剂在苦瓜上残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氰霜唑在苦瓜中的消解动态,对苦瓜中氰霜唑可能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结果表明:1)氰霜唑在0.005-1.0 mg/L、CCIM在0.001-1.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7;在0.010、0.10、0.50 mg/kg 3个浓度下,苦瓜中氰霜唑及CCIM的回收率为80.0%~100.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05%~12.1%。检出限(LOD)为0.364-0.654 μg/kg,方法定量限(LOQ)为添加的最低浓度0.010 mg/kg。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氰霜唑在苦瓜中消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3.0~4.9 d,属易降解农药;使用100 g/L氰霜唑悬浮剂,施药剂量105-157.5 g a.i./hm2,分别施药2、3次,苦瓜中氰霜唑总的最终残留量最大值为6.54 mg/kg。3)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氰霜唑的风险概率为每人每日摄入总量的1.0%。[结论]在苦瓜生长期间按照推荐剂量合理使用氰霜唑对消费者的膳食健康风险极低,对消费者健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20%烯酰吗啉悬浮剂对葡萄霜霉病的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0%烯酰吗啉悬浮剂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uiticola)具有良好的生长抑制性,表现在药剂处理后病原菌的致病力及孢子囊的繁殖能力下降,寄生适合度指数也随药液浓度的增高有所降低.以有效剂量0.5mg/L控制效果最为明显,病原菌接种7d后侵染率仅达15%,病斑面积0.4cm2,孢子囊产生能力1×103个/mL.田间试验以用药量800倍(有效剂量313mL/hm2)药后7d和14d的防治效果最好,分别为81.82%和84.67%,显著优于对照药剂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50mL/hm2)72.19%和73.94%的防治效果,发病初期以1200倍液(208g/hm2)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在病情较重的果园选用800倍液剂(313mL/hm2),连续施药2次即可控制病害的扩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SP003(新烟碱类)在使用剂量与防治效果、与几种常用药剂之间的比较以及持效期等方面进行了防治甘蔗螟虫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SP003使用剂量与防治效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即防治效果随使用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处理剂量ai 600 g/hm2、900 g/hm2和1200 g/hm2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9.06%~71.83%、76.21%~83.23%和83.35%~84.07%。与常用药剂的防治效果相比,SP003显著优于辛硫磷和毒死蜱等2种低毒有机磷类杀虫剂;优于或相当于高毒有机磷类杀虫剂特丁硫磷;显著优于高毒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呋喃丹。  相似文献   

15.
付岩  张亮  吴银良 《现代食品科技》2017,33(11):206-211
为明确嘧霉胺在大棚草莓中的残留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规范的田间残留试验及对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及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大棚条件下,嘧霉胺在草莓果实上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4.28 d。400 g/L嘧霉胺悬浮剂以有效成分用量562.5 g a.i./ha和843.75 g a.i./ha施药,分别设置喷施2次和3次,施药间隔期7 d。在最后一次喷药后3、5和7 d采收的草莓中,嘧霉胺最终残留量均不超过我国规定的其在草莓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3 mg/kg)。基于残留试验数据和日平均膳食摄入量及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计算得到我国各类人群中嘧霉胺暴露的风险商(RQ)。结果表明,喷施嘧霉胺后3~7 d内的草莓对2~4岁、18~30岁和60~70岁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都很低,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为评估农田除草剂对非靶标水生植物的生态风险提供依据。[方法]评价了丁草胺和苄嘧磺隆对沉水植物黑藻和竹叶眼子菜的生物毒性。[结果]丁草胺和苄嘧磺隆分别从1、0.05 mg a.i./L的质量浓度开始显著降低黑藻和竹叶眼子菜的叶绿素含量。丁草胺对黑藻和竹叶眼子菜鲜质量的12dED50值分别为1.16、3.91mga.i./L,而苄嘧磺隆的分别为0.003 3、0.087 mg a.i./L。[结论]丁草胺和苄嘧磺隆均为易危害非靶标水生植物的除草剂,且苄嘧磺隆的危害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17.
烯酰吗啉在人参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膳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王春伟  高洁  崔丽丽 《食品科学》2014,35(14):170-17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研究质量分数80%的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在人参根、茎、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并对其可能产生的膳食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样品经丙酮提取,GPR固相萃取柱净化后以液相色谱分离,采用电喷雾电离源,以质谱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外标法定量。在0.01~0.20 mg/kg添加范围内,烯酰吗啉在人参根、茎、叶及土壤中的回收率为82.0%~95.5%,相对标准偏差为5.01%~7.67%。施药剂量为800 g a.i./hm2时,烯酰吗啉在人参根、茎、叶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9.13~16.35 d。在一个生长季节使用1 次,施药剂量为533.33~800 g a.i./hm2时,烯酰吗啉在人参根、茎、叶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未检出~0.024 5、0.023 3~0.138 7、0.121 5~0.618 2 mg/kg和0.008 4~0.073 8 mg/kg,风险商值为3.56×10-7(远小于1),风险较低,处于安全水平。建议我国烯酰吗啉在人参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可暂定为0.05 mg/kg,安全间隔期为28 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新型复配制剂42%高效氟氯氰菊酯·噻虫胺悬浮剂在甘蓝上应用后的残留行为,并评估其膳食摄入风险。方法甘蓝样品中的高效氟氯氰菊酯和噻虫胺采用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和多壁碳纳米管净化,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massspectrometry,HPLC-MS/MS)分析,采用基质匹配外标校准法定量。结果高效氟氯氰菊酯和噻虫胺在甘蓝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0%~1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s)不大于11.2%。两种化合物的定量限(limits of quantification, LOQs)均为0.01 mg/kg。该制剂在中国12个地区以94.5 g a.i./hm2的剂量在甘蓝上施用两次,间隔10 d。在推荐的安全间隔期(pre-harvest interval, PHI, 7 d)采摘的甘蓝中高效氟氯氰菊酯和噻虫胺的最终残留量分别小于等于0.44和0.32 mg/kg。结合我国膳食结构可得这两个化合物在不同人群中...  相似文献   

19.
为摸清溴菌腈在烟草中的农药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及残留特征,建立了QuEchERS前处理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检测相结合的烟叶中溴菌腈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烟叶经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吸附剂(PSA)净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结果表明,在0.01~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溴菌腈在鲜烟叶和干烟叶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8%~94.5%、83.2%~110.0%,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4%~10.6%、7.3%~14.1%,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利用山东和湖南2年2地的溴菌腈在烟叶中农药残留田间试验样品进行了深入研究,溴菌腈在烟叶中的半衰期7.8~14.9 d;按照162 g.a.i./hm2和243 g.a.i./hm2剂量,分别灌根施药1~2次,末次施药14 d后,溴菌腈在烟叶样品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010~0.13 mg/kg。根据烟草青枯病发病条件、发病时期、农药在烟叶中使用情况及OECD农药残留限量计算结果,建议溴菌腈在烟叶中残留限量为0.2 mg/kg,安全间隔期为14 d。  相似文献   

20.
烟草赤星病室内防治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活性较好的4种杀菌剂进行防治效果比较。10种农药室内毒力试验结果显示,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浮剂和30%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效果好;430 g/L戊唑醇悬浮剂抑制孢子萌发单一效果好;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和6%嘧肽霉素水剂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都差。4种农药田间试验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0%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浮剂和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效分别为90.60%、88.21%、87.21%和83.84%,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推荐使用此4种杀菌剂用于生产上烟草赤星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