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侯素珍  胡恬  杨飞  王平 《水利学报》2021,52(4):393-400
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是解决泥沙淤积问题、控制潼关高程的关键途径."蓄清排浑"运用以来,非汛期蓄水期库区发生淤积、汛期降低水位运用排泄全年泥沙,基本保持了库区动态冲淤平衡.不同控制水位和入库流量过程存在不同的排沙效果,针对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过程的差异,对"蓄清排浑"运用以来汛期排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了水库敞泄和不同控制水位...  相似文献   

2.
三门峡水库自1960年建成运用后,由于设计时对泥沙问题认识不足,三门峡水库经历了"蓄水运用"、"滞洪排沙"、"蓄清排浑"及近期降低水位运用等方式,不同的运用方式给河南省三门峡库区带来了水库淤积、库岸坍塌、水库移民生活贫困等问题,本文就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治理措施,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3.
三门峡水库对陕西库区的影响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门峡水库于1960年建成并投入运用,四十年来,水库经历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和“蓄清排浑”三个不同方式的运用阶段,库区发生了深刻的变.方着重分析三门峡水库的运用及潼关高程的变化,库区的冲淤变化及其对陕西库区带来的影响,并我对库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库区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浅谈三门峡库区(潼三段)塌岸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青  邢青武  卢多敏 《人民黄河》2002,24(7):11-11,13
三门峡水库1960年年底基本建成并开始蓄水运用至今,先后经历了、蓄水运用,滞洪排沙运用,蓄清排浑运用”三个不同运用方式,水库的蓄水运用,造成了库岸塌陷,由于各阶段运行方式的不同,因此造成库区的塌岸型式也不同,根据三门峡库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塌岸的原因,提出了当前库区塌岸的分段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三门峡水库调度工作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主要总结了三门峡水库1973年以来“蓄清排浑”调度运用工作,回顾了水库在该运用方式下的摸索、完善的变化过程,提出了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三门峡水库调度运用方式的改进设想。  相似文献   

6.
论三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在三峡工程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提出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可以解决泥沙问题。2003年水库蓄水运用以来的实践表明,水库基本遵循了"蓄清排浑"调度运用原则,并根据上游来水来沙减少等新情况对水库运用方式进行了优化调整。本文系统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清排浑"运行方式及其优化调整的利弊,包括提前5年实施175 m试验性蓄水、汛期水位动态变化、汛末提前蓄水等对水库淤积和坝下游河道演变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水库调度方式,形成"蓄清排浑"运用的新模式,保持水库长期使用的建议,试图为三峡水库科学高效安全运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
<正>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在三峡工程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提出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可以解决泥沙问题。2003年水库蓄水运用以来的实践表明,水库基本遵循了"蓄清排浑"调度运用原则,并根据上游来水来沙减少等新情况对水库运用方式进行了优化调整。本文系统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清排浑"运行方式及其优化调整的利弊,包括提前5年实施175m试验性蓄水、汛期水位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三门峡水库泥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门峡枢纽建成后,库区泥沙淤积十分严重经过2次改建,工程的泄流规律增大,315m高程泄量近10000m^3/s,水库运行方式改为蓄清排浑运用。恢复了10亿m^3的槽库容,潼关高程升降变化稳定,基本控制住了泥沙淤积的上延。由于枢纽上下游兴建了大型水利枢纽,改变了三门峡水库的入库水沙条件和运行条件,库区泥沙冲淤变化出现新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改善水库运行调库,适当调整非汛期和汛期的运用水位,缓解库区泥沙中  相似文献   

9.
张翠萍  李文学 《水力发电》2004,30(3):55-57,59
总结回顾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背景与目的,提出当前应当调整水库运用指标。依据黄河水沙年度变幅大的特点,提出了三门峡水库保持长期使用的设想,即根据汛期水量分级确定水库运用指标,或者在全年时间内,根据入库流量的大小,来决定水库是蓄水运用还是低水位运用。  相似文献   

10.
在入库沙量大幅减少的背景下,三峡水库持续开展汛期中小洪水调度,增大了汛期库区泥沙淤积和防洪风险,减少了水库下泄大流量的机会。在三峡水库汛期,开展“蓄清排浑”泥沙调度方式动态运用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三峡水库汛期调度方式。利用三峡水库干支流河道一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探索开展了三峡水库汛期 “蓄清排浑”动态运用方式计算研究,并提出了汛期“蓄清排浑”动态运用方案。计算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汛期“蓄清排浑”动态运用方式可以同时兼顾排沙、发电和防洪,“蓄清”水位150 m要优于155 m,“蓄清”运行期间库水位可选择在145~150 m之间浮动运行;建议将寸滩含沙量达到2.0 kg/m3且当日寸滩站入库流量≥25 000 m3/s的时间作为水库增泄“排浑”的起始时间,将出库含沙量降至约0.1 kg/m3作为“排浑”调度结束重新进入“蓄清”调度的泥沙参考因素。研究成果可为三峡水库汛期优化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平  张岩 《吉林水利》2010,(7):27-30
对迪那河五一水库水温结构类型进行判别,用经验公式法对水库水温及下泄水温进行预测,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库各月的月平均水温在45m水深以下,水温保持不变,在0―45m水深范围水温变化有所不同;水库下泄水温在4月至10月恒为7.5℃,比月平均水温略低,但要低于河道水温。水库对水温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外界气温高的阶段能抑制水温的升高,相反能抑制水温的降低。迪那河汛期时的河流泥沙及水库运行方式对水库中底层水温及下泄水温有一定的增温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下泄水温变化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了影响水库温度的各种影响因素和结合三峡枢纽的调度情况的基础上,对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实测水温资料进行了分析.三峡水库在围堰发电期下泄水温过程规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下泄水温在不同时期分别出现"滞温"和"滞冷"现象.并进一步分析了下泄水温变化对下游河流生态的影响和范围,基于此而提出了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必需把下泄水温过程最大程度地与天然过程相接近作为水库生态调度的原则,从而为下游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泥沙异重流影响下的水库垂向水温分布预测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库水体异重流的变化是影响水库水温分布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本文以黄河上游刘家峡水库为例,建立考虑泥沙异重流影响的三维水库水温模型,利用已有水库水温分布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在考虑有无泥沙异重流影响的条件下,对水库汛期库区垂向水温分布进行预测和比较。模拟结果显示,在不考虑来流含沙时,库区垂向水温分布始终为典型分层型,按实际含沙来流计算时,库区垂向水温分布随着水沙量增大而呈现从分层型转化为混合型分布的变化,泥沙异重流是造成夏季水库水温成混合型的主要原因,只有考虑泥沙异重流的影响才能正确预测多沙河流上水库水温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张鹏飞 《人民长江》2019,50(6):34-38
为探讨梯级电站联合运行对下游水库水温影响,以乌江梯级开发电站中的东风水库为研究对象,根据东风水库2002年及2006年实测水温数据,分析了东风上游水库建成前后东风水库水温的变化过程,同时运用EFDC模型计算了东风水库上游引子渡和洪家渡水电站下泄低温水对东风库区表层水温及坝前垂向水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梯级水库运行对天然河道水温的累积性影响程度跟主要支流水体温度及流量均有关,入库流量越大,东风库区相同位置库表水温越低,与天然水温的温差越大;下泄低温水温度越低,相同位置库表水温越低,与天然水温的温差越大;入库流量越大、入流温度与天然水温温差越大,低温水影响越大,上游下泄低温水对库区累积性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潼关高程抬升成因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门峡水库建库后,库区冲淤变化是潼关高程变化的内在动力和条件,水库运用方式和潼关上游来水条件的改变是库区冲淤变化的潜在原因;潼关上游来沙条件是造成潼关高程上升的唯一根源,但它与潼关高程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它是介于水库运用方式和来水量之间对潼关高程起调节平衡作用的淤积体供应源;水库运用方式对潼关高程产生影响的实质是,通过抬高水流侵蚀基准面,降低水流比降和水流冲刷力,使潼关高程在年内得不到有效的冲刷而使潼关高程保持持续上升状态;潼Dian段河床变化是潼关高程变化的直观的、外在原因,它的作用就是根据库区冲淤变化,通过自身的调整,使其上游河床得到调整;潼Dian段的累计淤积量及Dian(土夺)高程对潼关高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不是影响潼关高程升降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河流水电梯级开发水温累积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流域开发对河流水温结构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采用现场观测和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水库水温结构进行研究,同时,对梯级电站下泄水温的累积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坝大库对河流水温改变大,对水温累积影响的贡献大;流域开发程度越高,累积影响越大,5个梯级比3个梯级累积影响大。这一定量研究成果体现了梯级电站的水温累积影响和群体效应,可推进梯级水电站对河流水温影响的研究进程,并为研究大型电站运行减缓下泄低温水的对策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二滩水库水温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应用MIKE 3建立三维水温模型,对二滩水库水温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发现该水库水温垂向分布呈现单温跃层和双温跃层两种型式。 气象要素、库区来水流量和水体温度、水库出流位置及流量大小等是影响水温结构的主要因素。夏季二滩水库随着上游来水水温的升高,水库水温相应升高,但在温度异重流和紊流扩散的双重作用下,是水库中层均温层水体温度同步升高。大坝出水位置的改变,将使库区流态发生变化,随着出水口位置的下移,水库来水和出流形成的纵向水流随之向库底下潜,水库中层均温层垂向厚度增加,对库底水温的干扰增强。  相似文献   

18.
三门峡水利枢纽从1989年起汛期进行浑水发电试验,优化汛期调度运用。最近几年汛期,在深入分析进出库水沙变化和冲淤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了水沙调节。汛期发电与排沙分阶段运用,洪水多沙期降低水位泄洪排沙,恢复库容;平水期控制305m水位发电,入库泥沙经坝前空水段分选,出库泥沙减少,颗粒细化,过机水流减沙效果更为显著。选择适当时机排沙3~4天,全水淤积物可全部清出库外,库容恢复后调沙效果进一步提高。回水末端以上河道不受空水影响,河床冲刷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拱坝建成后,上游将形成典型的狭长河道型水库,水库水温分层变化规律与大坝结构安全密切相关,对其进行跟踪反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溪洛渡水库近4年的水库水温及相关监测资料,同时考虑水库的实际地形信息、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和调度资料,引入CE-QUAL-W2模型,实现了水库从开始蓄水到初期运行阶段的水库水温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水动力模型CE-QUAL-W2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溪洛渡水库河道狭长且水深较深的特殊性,水库在初期蓄水成库过程中,水温一直与河水温度基本相同,水库蓄水接近正常水位后,将逐渐形成4个明显的区域:水位变动区、温度不稳定区、温度过渡区和温度相对稳定区,不同区域水温随季节变化的特性不同。其中,库底温度基本保持稳定,过渡区温度也相对稳定,主要受低温季节来水温度影响。研究结论可为类似高拱坝工程结构设计考虑温度荷载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建水库对水温的影响分析,过去均采用与已有水库进行对比,由于受地理、气候等诸多条件的限制,难免会出现偏差。在评价白石水库水温变化对环境影响的工程中,首次采用数学模型和用微机进行计算,得出水库水温变化规律,并用已建成的参窝水库实测资料进行检验,证明计算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