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海流路改道频繁、水沙过程变化剧烈等多种因素造成黄河口流路冲淤演变过程十分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为了认识不同因素对黄河尾闾河道演变的影响程度,采用黄河口实测水沙和地形资料,分析了不同因素对黄河尾闾河道冲淤和水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64-2012年黄河尾闾河段的冲淤与水沙要素之间的关联度较低,水沙过程的改变不是影响尾闾河道冲淤的主要因素;流路改道与利津水位变化密切相关,改道前后流路长度变化越大对河道冲淤影响越明显。流路改道初期河道水流流速大幅降低导致泥沙在河道大量淤积;频繁的流路改道使水沙过程与河道冲淤之间不再呈现一致且紧密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黄河口流路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黄河口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异特点、河口演变的大小循环、河口改道后的滞后响应特征及近期河口冲淤演变的新特点,总结了以往关于黄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的影响、河口冲淤的临界水沙条件、未来河口水沙条件及河口生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往多数研究认为河口延伸引起的溯源淤积可影响到下游艾山或泺口河段,而对艾山以上河道是否受溯源淤积的影响争议较大,仍需深入研究不同时间尺度黄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的影响;以往研究认为维持黄河口造陆与侵蚀平衡的临界来沙量为2.74亿~4.21亿t/a,维持清水沟冲淤平衡的临界来沙量约为1.5亿t/a,后续研究需从径流、潮汐、海洋、海岸和河口河道边界条件等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出发,建立统一的临界水沙量的计算方法。此外,需深入开展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黄河口未来水沙通量的预测研究及河口生态响应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花园口河段和利津椨嫱莺佣挝对黄河河口给下游河道带来的反馈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花园口河段短时段的冲淤主要与来水来沙条件有关,而利津至改道点河段短时段的冲淤则主要受制于河口基准面的状况;黄河下游同流量水位、河段冲淤量和尾闾河段河长3方面演变发展过程的转折点均位于与河口改道相关的1953年、1975年和1996年;河口河段和下游河道的冲淤及水位升降均与河口尾闾入海流路的长度相应,只有当尾闾入海流路的长度超过改道前流路长度时,河口河段和下游河道水位方出现不再下降的稳定升高.同时证实了河口尾闾入海流路的绝对长度是河口河段及下游河道冲淤幅度和发展趋势的制约因素;黄河下游宏观的淤积趋势属于溯源淤积性质,河口基准面的影响波及整个黄河下游冲积性河段.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人类活动对黄河口流路演变的影响,以清水沟及刁口河流路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两流路1964-2015年水沙条件及河道横、纵、垂向几何形态及冲淤变化。研究表明:两流路演变过程均具有阶段性,改道初期,发生大范围的快速淤积;改道中期维持的时间往往与水沙条件的变化有关,若水沙条件较好,则河道淤积减缓甚至发生冲刷,若水沙条件较差,河道演变迅速由中期转至后期;改道后期,河道迅速萎缩,滩唇淤高,横比降增大,形成地上悬河,地上悬河的形成标志着下一次改道即将开始。清水沟第IV阶段受清8改汊和调水调沙影响,主槽冲深,河道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在来水来沙和海洋动力等因素影响下,快速地发生淤进、蚀退、河床抬高和尾闾改道等一系列演变。由于影响海岸线变化的各种因素极不稳定,因此很难对海岸线演变作出准确预测。以1987—2003年TM/ETM+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海岸线演变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水沙量骤减导致其造陆能力下降,使得海岸线变化以蚀退为主;黄河行水河道河口区海岸线变化以淤进为主,但幅度逐年递减;大部分地区海岸线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6.
黄河口尾闾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尾闾的变化是由黄河口海岸侵蚀机制与堆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遥感技术对河口尾闾进行监测,可直观反映调水调沙对河口段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程度,也是调水调沙试验在河口影响的平面形态的最好展现。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河口口门附近不管是河道延伸,还是造陆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调水调沙对河口的冲淤平衡有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赣江尾闾河段水沙特性及河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赣江尾闾河段的水沙特性与河床演变规律,通过对该河段水文、泥沙和地形演变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探讨了该河段的径流、输沙、水沙关系、分流比、冲淤变化、河床稳定性、演变影响因素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赣江尾闾河段输沙量明显减小;河段分流比呈西河增大、东河减小的趋势;全河段演变以冲刷为主,且河道上段的冲刷量远大于中下游河段;东、西河纵横向稳定系数呈上游往下游递减趋势;万安水库的运用、河道采砂、鄱阳湖水位的降低是赣江尾闾河段冲刷的主要因素;万安水库运用时间的增长及河道采砂管理的规范化,将有利于赣江尾闾河段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河口尾闾河道的淤积延伸不仅对河口地区的河床演变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黄河下游河道的长期冲淤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作用.根据黄河口1954-2018年实测尾闾河长与水沙资料分析了不同流路的淤积延伸特点,发现尾闾河长与累计来水量和累计来沙量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不同流路的变化速率差别较大.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的多来多排输沙关系,...  相似文献   

9.
黄河口的河床演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这是长期研究黄河口演变所得成果的简要报导。包括六个方面。(1)河口的一般情况。近口河槽大水冲、小水淤的特性。计算河槽冲淤方法。时段水流造床能力的表达法。(2)1855年以来的改道变迁情况。改道频率、延伸速率和造陆速率。(3)1950年以来的大型变迁。变迁后河线、断面、纵剖面变化情况。河道分汊和并汊的特性。分汊、并汊前后的比降关系。(4)新河形成和发展过程。改道后纵剖面变形特性。河道发展的阶段性。(5)海域条件。入海泥沙的分布及其与海域条件、河道条件及来水条件的关系。(6)塑造河口形势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提出了改善河口形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北洛河改道入黄口依托牛毛湾工程,由于入流角与干流河槽流路夹角较大,再加上黄河本身游荡、多变,因此北洛河改道后对小北干流及北洛河入黄口河段河势流路演变、渭河口河段冲淤演变产生一定影响是必然的。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对渭河河口河段冲淤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不利的水沙条件下渭河口河段发生淤积,还是在有利的水沙条件下河道发生冲刷,与现状线路相比,改道后对渭河口河段的减淤或冲刷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源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和实测地形资料对黄河尾闾河道沙洲、河口沙嘴及滨海区对水沙变化的响应过程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5年,黄河水沙逐年减少,河口沙嘴横向淤长,拦门沙形态由长条形逐渐转为类似圆形;2016-2017年,水沙锐减,调水调沙中断,河口沙嘴及滨海区遭受冲刷;2018-2020年重启调水调沙工...  相似文献   

12.
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特征和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对下游河道冲淤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冲淤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游河道冲淤量与花园口水文站的来沙系数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当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与河道挟沙能力不相适应时,河道会自动迅速调整,调整速率沿程逐渐变小,进入艾山以下河段后河道冲淤时空分布规律趋于一致;根据推求的经验公式计算了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下游河道冲淤量和冲淤强度的沿程分布,结果与实测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系统地开展塔里木河干流水沙运动和河道演变规律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也不多。根据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移运动基本原理,建立了干流水沙运动数学模型,并采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冲淤演变规律,给出年均冲淤量和沿程分布,为在缺乏实测冲淤资料情况下估算河道冲淤量及其分布提供了依据。并对未来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冲淤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计算,给出了冲淤量和及其沿程分布,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输沙效率和水资源管理水平以及降低防洪压力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藕池河是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向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分水分沙的三口河道之一,1950年代以来藕池河分流分沙量逐年减少,河道沿程淤积,2003-2016期间的年均断流达到185天,对荆江-洞庭湖关系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利用遥感影像、水文和地形数据分析藕池河的水沙变化,口门区、尾闾河段和分流、汇流的形态与冲淤变化,运用网格地形法和断面地形法分别计算其河槽局部冲淤量变化。1951-1980年藕池河输沙量和径流量分别减少63.4%和64.8%,1980年之后整体仍呈递减趋势,但径流量递减有所减缓。1984-2000年藕池口门区的散乱洲滩逐渐淤积发展为整体沙洲,随后往北斜长发展;东支尾闾段南北两分支封堵之后,尾闾段不断淤积发展且逐年递增。藕池口与尾闾河段的河宽逐年缩窄,递减速率分别为3.70 m/a和3.60 m/a。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下游滩槽冲淤演变对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后,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明显减少,导致下游河道滩槽皆淤。2000年后,由于小浪底水库蓄水拦沙运用,下游全程持续冲刷。黄河下游滩槽冲淤演变与水沙过程存在响应关系:主槽冲淤量随水量参数、水量分配参数的增大而减小;随沙量参数、沙量分配参数的增大而增大;滩地冲淤量随水量参数、沙量参数、水量分配参数和沙量分配参数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简讯     
根据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第22项“根治黄河的研究”中有关黄河口研究的任务和技术发展需要,1980年9月22日~28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了黄河河口观测研究规划座谈会。会议讨论修改了1981~1990年黄河河口观测研究规划。规划的主要观测研究课题和内容有:1.河口淤积延伸对下游河道的影响。2.河口演变规律。包括三角洲及滨海区淤积特性,尾闾河道冲淤摆动改道及河型演变的规律和摆动改道的判别方法,河口拦门沙特性,河口三角洲现代沉积相等。3.滨海海洋动力要素输沙特性。包括潮流潮汐波浪特性,滨海区输沙规律,海岸淤长蚀退,滨海区沉积物分布,海口浑水舌、盐水楔及异重流运移规  相似文献   

17.
近代黄河三角洲海域泥沙的冲淤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比较和分析历史海图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黄河三角洲海域的冲淤变化、冲淤量,冲淤特征及其规律.所有这些对认识近代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演变及其海岸工程的开发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河道不同的河道特性造就了河道冲淤演变的不均衡发展,本文以1960-1999年黄河下游水沙资料为基础,应用统计方法对黄河下游不同量级洪水与不同含沙量洪水的输沙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现均衡输沙的水沙条件。结合实体模型试验资料对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指出在后期运用过程中应注意上、下游河段输沙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黄河口演变与流路稳定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黄河口演变与治理研究现状,结合黄河口面临的入海水量锐减、单一流路长期行河和小浪底水库的调节运用等新情势,提出在流路演变、岸线变化、关键技术和方案措施方面的近期研究目标。重点突破四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尾闾河道出汊机制、海岸形态对陆海动力响应、河口流路演变多时空尺度混合模拟和河口流路水沙调配。明确六方面研究内容——黄河口尾闾出汊的孕育过程及触发机制、黄河口流路演变过程的动力机制及流路稳定的指标体系、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过程与动力机制、黄河口演变的多时空尺度混合模拟技术、清水沟流路水沙通量调配技术与示范、稳定百年的黄河口入海流路方案与治理措施等。项目成果可以为黄河口综合治理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山东黄河挖河启动工程实施一年来的河道冲淤演变,在水沙条件接近90年代平均的情况下,挖河河段年回淤量占挖沙总量的54.8%,挖沙减淤比为1∶0.7左右。对其以上河段也有减淤作用。另外挖槽有吸引流势的作用,但没有改变洪水河势。从年内冲淤变化分析,挖河河段仍遵循弯曲性河道中过渡段河道洪淤枯冲的冲淤演变规律,但挖河使通水初期淤积发展加快,相对于不挖河时挖河河段淤积量增多。随着挖河河段回淤及出口以下河段的冲刷,挖河河段由淤积平衡转向冲刷,非汛期挖河河槽冲刷量较非挖河河段多。根据国内外挖槽回淤率分析,优化挖槽深度,减少挖槽与水流方向交角可以减少挖槽回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