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10年汛前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排沙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实测资料,从洪水过程、边界条件、水库运用等方面分析了2010年汛前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比偏高的原因:一是三门峡水库蓄水量大,塑造的洪水过程流量大、历时长;二是对接水位接近小浪底水库淤积三角洲顶点,使得三角洲顶坡段发生沿程冲刷及溯源冲刷;三是在三门峡水库泄空期间,潼关断面流量较大且历时较长.  相似文献   

2.
基于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实测资料与数学模型计算成果,对黄河中游水库群水沙联合调度塑造高含沙水流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古贤水库建成运用后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古贤水库提供可调水量冲刷三门峡水库并与小浪底水库错峰,可塑造小浪底水库最长历时的排沙过程,此方案下小浪底水库出库含沙量在50 kg/m~3以上的天数约为20 d,双库联合运用较单库运用含沙量大于50 kg/m~3的天数增加7 d;(2)利用古贤水库提供可调水量冲刷三门峡水库并与小浪底水库沙峰对接,可塑造小浪底水库最大出库含沙量,此方案下小浪底水库最大出库含沙量在400 kg/m~3以上,日均含沙量在200 kg/m~3以上的天数约为3 d,冲刷量增加1.8亿t。合理运用黄河中游水库群进行联合调水调沙,可有效塑造高效输沙洪水过程,并达到减少水库泥沙淤积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对2008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阐述了黄河干流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群实施联合调度塑造人工异重流的控制要点:①掌握好万家寨水库泄流时机、下泄流量及下泄历时;②三门峡水库采用大流量短历时的逐级加大泄流方式;③三门峡水库下泄的大流量与小浪底水库对接水位不能太低.  相似文献   

4.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防洪运用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库容较大,为了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的库容优势,减少三门峡水库淤积及控制运用几率,对“上大洪水”,当小浪底水库水位达273m时,三门峡水库投入控制运用时机较好。对“下大洪水”,当小浪底蓄水位达270m时,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时机较好。通过多方案的分析比较,认为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在不影响大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中常洪水控制流量,中常洪水控制流量以5000m^3/s为宜,最高汛限水位以245m为宜。另外,还提出了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四库联合防洪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不同水库拦沙期黄河下游河道调整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实测资料,从实测水沙条件入手,对比分析了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蓄水拦沙期,黄河下游冲淤效果,认为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由于水沙量、洪水场次、历时洪峰流量均减小,导致黄河下游河槽冲刷效率低,且流量较小时,存在上冲下淤的象;流量在4000m<'3>/s左右时,下游冲刷效率较大.研究成果对小浪底水库运用式和调水调沙研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不同峰型非漫滩洪水冲刷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调水调沙已进行多年,下游河道排洪冲刷效率显著提高。相同水量、相同平滩流量条件下,小浪底水库塑造不同的洪水过程,其相应的输沙效果也不同。在分析现有洪水过程概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不同标准差的正态分布曲线概化洪水过程的方法。在假定洪水过程中含沙量和泥沙组成变化不大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数学模型计算,提出了有利于下游河槽塑造的调水调沙峰型,即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若限制洪水不漫滩且水量相同,则应尽量调成大流量占比例较大的平头峰,以提高洪水冲刷效率。  相似文献   

7.
2008年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汛前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在小浪底水库塑造异重流的过程中,小浪底水库排沙比高达89%.异重流排沙过程的特点是出库含沙量大、历时长,而且出现了两个沙峰.初步分析认为,这些特点与三门峡水库泄流过程、小浪底水库初始边界条件及其调整过程、小浪底水库闸门调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调水调沙实验是小浪底水库生产运行之后黄河上的一项重大治黄实践,先后进行的9次调水调沙实验对黄河下游河道水沙关系的调节以及冲刷下游河道取得明显的效果。黄河花园口是调水调沙实验最重要的控制断面之一,其数据作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重要水文依据。文章利用花园口水文站2002~2007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试验期间的实测水位、流量、含沙量、大断面资料,通过对上游来水来沙情况、断面水位~流量关系、同流量级水位变化、测验河道过水能力、洪水传播历时进行分析计算,来有效研究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运用对花园水文站测验河段的不同影响,探寻花园口河道特性及其洪水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9.
全面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蓄水拦沙期2000-2006年库区及下游河道泥沙冲淤调整;在分析泥沙输移规律的基础上量化了连续冲刷状态下河道输沙能力变化与累计冲刷量间的关系,揭示了冲刷条件下河道输沙能力降低是因为床沙有效交换层内小于0.05mm的细沙及中沙补给不足造成的;结合三门峡水库拦沙期的观测资料,对比研究了异重流洪水期间小浪底水库的排沙效果及其下游河道对高含沙异重流水沙过程的响应,指出了小浪底水库对洪水具有较大的"拦粗排细"潜力,且高含沙异重流洪水不会造成河道严重淤积.因此,在洪水调度中,要充分利用水库塑造异重流洪水,多排少拦,以达到下游河道长期减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对1960年11月~1962年10月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期和1999年11月~2004年10月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期黄河下游的冲刷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三门峡与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期,进入下游河道的总水量差别不大,利津站输沙率的差别也不大;②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期的相对冲刷效果优于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期的相对冲刷效果,这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和河口演变引起的溯源冲刷关系密切;③艾山以上花园口、夹河滩、高村和孙口站两个下泄清水期的水位下降值差别不大,泺口和利津站在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期的水位下降值明显大于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期的水位下降值.  相似文献   

11.
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侯素珍  胡恬  杨飞  王平 《水利学报》2021,52(4):393-400
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是解决泥沙淤积问题、控制潼关高程的关键途径。"蓄清排浑"运用以来,非汛期蓄水期库区发生淤积、汛期降低水位运用排泄全年泥沙,基本保持了库区动态冲淤平衡。不同控制水位和入库流量过程存在不同的排沙效果,针对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过程的差异,对"蓄清排浑"运用以来汛期排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了水库敞泄和不同控制水位运用对排沙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汛期平水305 m、洪水敞泄的运用条件下,水库排沙具有多来多排的特点,汛期排沙总量与入库含沙量和水量密切相关;完全敞泄时库区冲刷取决于流量大小和敞泄时间,净排沙效率随着水量的增加和敞泄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冲刷效率降低;汛期控制运用期,当流量在1000 m3/s以上时、水位在305~311 m也会产生一定的排沙,排沙效果取决于含沙水流在壅水段的滞留时间和出入库流量之比。研究成果可为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家峡水库对水沙变异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刘家峡水库运行前后进出库控制站的水文资料,对水库运行以来的径流泥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水库运行对进出库年径流量影响很小,对年内分配影响大;(2)单库运行期水库蓄水拦沙,出库洪峰流量削减,年内径流量分配发生变化,泥沙量大幅度减少;(3)龙羊峡水库运行后的联合运行期,洪峰流量略有削减,年内蓄水过程改变后仍有一定的拦沙作用,出库含沙量较单库运行期增加;(4)水库运行减小了出库含沙量,并没有改变出库含沙量与入库含沙量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冲刷情况及调水调沙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调水造峰期间下游河床冲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小浪底水库10 a调水造峰与清水冲刷,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排洪能力已经得到有效恢复,为利用洪水排沙创造了有利条件;连续10次调水调沙,冲刷效率逐步降低,且存在排沙期下游河道淤积、流量沿程增大等问题。洪水具有"涨冲落淤"的输沙特性,因此小浪底水库应改变目前落水时加沙的调水调沙运用方式,尽量在洪水涨水期集中排沙出库,一般情况不要再放平头峰,以提高下游河道的输沙效率。  相似文献   

14.
结合1997~2001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水文泥沙测验资料,采用水文分析的方法,分析施工运用期、蓄水运用初期等不同时期库区各因子站的水流泥沙运动特征、库区泥沙淤积量及其淤积形态和水库初期运用的回水影响等,并着重分析2000年洪水期含沙量变化过程以及库区泥沙淤积上延现象,初步得出库区不同时期的水流泥沙运动基本规律.由于受当时设站规模的限制,库区水文泥沙资料尚存在不足.今后需加强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状况的监测,收集更广泛的库区水流泥沙资料,为制定小浪底水库运行调度方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自2004年开始,黄委在小浪底水库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塑造异重流排沙的原型试验,取得了宝贵的原始资料。2006年6月调水调沙运行后期,黄委防汛调度部门面对复杂的条件,利用多库联合调度和水流衔接技术,优化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3座水库的调度运行,最终在小浪底成功塑造了人工异重流并排沙出库。此次异重流的排沙比为历次人工异重流的最大值,实际观测到的异重流过程有其独特的特点,证明了调度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中下游水沙的时空调度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李国英 《水利学报》2004,35(8):0001-0007
利用小浪底水库不同泄水建筑物的组合,塑造一定历时、流量、含沙量及泥沙颗粒级配的下泄水流与下游伊洛河、沁河的“清水”对接,在花园口站形成协调的水沙关系,实现既排出小浪底水库的库区泥沙,又不淤积下游河道的目标。2003年9月6~18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就该理论开展了原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利用异重流排沙和浑水水库排沙的特点,达到了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拦粗排细”、减缓库区淤积的目的;②利用小浪底-花园口区间的洪水资源,将小浪底水库排出的细泥沙输送入海,并且不增加下游河道淤积,提高了水流的输沙效率;③实现了下游河道减淤与减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治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由于黄河水沙条件的不利变化,黄河下游出现了小水大灾和长期断流,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经验的局限性表现得更为突出。从黄河下游河道输沙,防洪和水资源充分利用出发,小浪底水库应采取泥沙多年调节的运用方式,枯水,平水年蓄水拦沙运用,丰水年洪水期集中泄空冲刷产生讷和洪水,塑造窄深河槽,改造高村以上宽浅河道,利用窄深河槽输送较高含沙洪水入,,经多方案计算结果比较分析表明上述方案减淤效益显著,并可大量节省输  相似文献   

18.
In order to determine how the subaqueous delta evolution depends on the water and sediment processes in the Yangtze Estuary, the amounts of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d into the estuar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50 to 2010,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annual water discharge, and the multi-annual mean water discharge increased in dry seasons and decreased in flood seasons. However, the annual sediment discharge and the multi-annual mean sediment discharge in flood and dry seasons took on a decreasing trend, and the intra-annu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s tended to be uniform. The evolution process from deposition to erosion occurred at the -10 m and -20 m isobaths of the subaqueous delta. The enhanced annual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s had a silting-up effect on the delta, and the effect of sediment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water. Based on data analysis, empirical curves were built to presen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s over a year or in dry and flood seasons and the erosion/deposition rates in typical regions of the suhaqueous delta, whose evolution followed the pattern of silting in flood seasons and scouring in dry seasons. Notably, the Three Gorges Dam has changed the distribution processes of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s, and the dam's regulating and reserving functions can benefit the subaqueous delta deposition when the annual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s are not affected.  相似文献   

19.
论三门峡水库在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家瑞 《人民黄河》2004,26(10):8-9,32
通过对三门峡水库运用40余年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负面影响的论述,分析了三门峡水库在未来黄河防洪减淤工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讨论了潼关高程淤积抬升的主要原因及降低潼关高程的综合治理措施,指出了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决定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主要因素仍是黄河下游和渭河下游的防洪减淤问题。同时,给出了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阶段的水位控制运用指标的建议:①继续做好三门峡水库335m防洪水位和326m防凌水位运用的准备;②汛期平水期保持库水位不超过305m,当入库流量大于1500m^3/s,实施敞泄排沙,并控制北村断面1000m^3/s流量相应水位不超过310m;③非汛期运用水位原则上最高不超过318m,遇调水调沙等特殊情况,需要短时间调蓄时,最高水位不得超过320m,非汛期平均运用水位按照不超过316m控制;④实施渭河下游综合治理,降低潼关高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