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筠  王昊  张峰 《人民黄河》2012,34(11):94-96
小浪底水库运用前,黄河下游水流含沙量高,水沙不同步,造成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同流量水位逐步抬高。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变化,河道发生冲刷,同流量水位逐年下降。在分析多年黄河下游冲淤变化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引黄涵闸设计防洪水位、设计引水位等主要参数确定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即设计引水位的确定应考虑整个使用期内可能发生的冲刷影响,而设计防洪水位则应考虑使用期内淤积带来的影响。对于除险加固的引黄涵闸,其闸底板高程已经确定,因此应合理预测涵闸加固后使用期内设计流量下水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引水工程老化失修、毁坏严重,引水渠道淤积、输水能力下降,水价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跨区域供水协调难度较大等,它们制约了引黄灌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对渠首引黄涵闸进行养护维修和灌区配套设施建设、建立稳定的引渠清淤投入保障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兴建平原水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节水技术、理顺体制、制定引黄补源工程规划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4.
黄河下游现有引黄涵闸90处,设计引水能力约4050m^3/s。水量统一调度以前,下游涵闸引水无节制,缺水断流现象经常发生。由于缺乏监管手段,每到用水高峰期,管理单位总要组成临时工作组巡回黄河两岸监督检查,限定闸门开启度,关闭部门闸门,但收效甚微。为解决实时引水信息监测问题,1998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李家岸引黄涵闸进行了远程自动化流量监测实验。通过对两件来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尽快开展涵闸流量率定和局部流态研究,低水位,小流量条件下仪器性能尚须进一步检验等下步试点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6.
王建中 《人民黄河》1994,17(12):44-46
黄河下游发展引黄灌溉浅析王建中(黄委会农水局郑州450003)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已走过了40多个年头,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惨痛的教训。]980年新乡引黄灌溉工作会议以来,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事业逐步走上了稳步前进、健康发展的轨道。黄河下游现有设计灌溉面积6...  相似文献   

7.
8.
针对引黄涵闸螺杆式启闭机机壳易断裂地角螺栓易松动、螺杆丝杠易变形、闸门启闭速度不匀、诱导闸门间歇式振动等问题,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提供了螺杆丝杠清污除锈安全保护、启闭机维修养护、安全操作技术培训与规范操作管理制度等技术措施,旨在确保启闭机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9.
冯自环 《人民黄河》1996,18(4):46-47
黄河的水资源十分紧缺,沿黄各省(区)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量远大于黄河的可供水量。本文依据国务院的分水方案,在小浪底水库运用条件下,对山东、河南两省引黄规划的水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预估了2000年水平两省的引黄水量,并分配到了各引黄闸门,以满足结合引黄供水沉沙淤筑相对地下河研究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引黄泥沙处理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国安 《中国水利》2000,(10):32-32
经过40余年的引黄灌溉,历史上沿黄两岸留下的沙荒盐碱低洼地,通过引黄放淤改土大都变成了良田。两岸的洼地,也已沉沙基本利用完毕,现在沉沙征地已十分困难,但是每年从黄河引进泥沙仍超过1亿t。这已成为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引黄泥沙处理的主要途径 黄河下游均为无坝引水,由于黄河泥沙多而细,引水必然引沙。大量泥沙入渠,必须妥善处理,走综合处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1.选择合适的取水口位置 从黄河实测的含沙量沿水深分布来看,水面含沙量小而颗粒细,近河床含沙量大而颗粒粗,泥沙沿水深分布很不均匀。从各种粒径含沙量沿水深分布分析,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挖河减淤效果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吉祖稳  胡春宏  田庆奇 《水利学报》2002,33(11):0078-0083
作者首先对挖槽减淤效果进行了定义,并根据分析,挖槽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挖槽尺度和水沙条件等两个方面,从概化模型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当挖槽断面的河相关系B/H处于5~8之间、挖槽长度约为10km时,黄河下游弯曲河段的疏浚挖槽减淤效果相对较好;对于一定的挖槽尺寸而言,挖槽减淤效果随来沙系数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当来沙系数小于0.025时,挖槽效果比较明显,当来沙系数大于0.05时,挖槽效果基本消失。此外,在概化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槽溯源冲刷长度等参数的经验公式,并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初步估算疏浚挖槽减淤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河流结冰产生的冰凌对建筑物的膨胀压力及流冰对建筑物的撞击力,都因超过建筑物本身的强度而发生破坏。同时,冰凌也会给河道引水造成困难。常见的现象是河道因结冰而使流速减缓,流量降低,影响过水能力,甚至河道被冰塞堵塞,而断绝水流。该文从拦冰索选址、布设、作用、观测与分析几个方面入手,对在冬季引黄输水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引黄灌区有关问题与实现水沙配置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黄河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型引黄灌区水沙配置面临着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在总结引黄灌区几十年水沙分配措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大型灌区水沙配置工程主要有渠首集中沉沙、远输集中沉沙和泥沙分散3种类型、6种形式。初步论述了水沙配置方案目标比较模型和技术可行性论证模型研究手段。提出水沙配置关键技术,主要为泥沙长距离输送技术、沉沙池动态调控技术和减少清淤和清淤占地技术。对灌区水沙合理配置若干环节的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引黄济青工程渠首水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从引黄济青工程渠首取样并分析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渠首黄河水含沙量和浊度年平均值分别为0.83kg/m3、754NTU;总氮(TN)含量变化范围为3.43~6.84mg/L,平均值为4.70mg/L;硝酸盐氮(N03-N)是TN的主要形式,占TN的58.5%-90.2%;氨氮(NH3-N)、亚硝酸盐氮(N02-N)、总磷(TP)含量较低;叶绿素a(Chla)变化范围为1.10-7.60mg/m2,平均值为3.96mg/m3。除泄洪、流量低等特殊情形外,不同季节间含沙量、浊度及其他水质指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介绍在黄河中为了能够利用绞吸式挖泥船进行挖河固堤,2001年下半年利用绞吸式挖泥船在黄河中实施动水开挖疏浚河槽的情况.对挖泥船型号的选择、施工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如挖泥船适应的水流条件、船只调遣中存在的问题及输沙浓度等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基于河道水流最基本机理是走直、窄深河槽具有很强的泄洪输沙能力的认识,提出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节点整治"方案,从节点整治"制导线"、节点整治工程、节点整治与防洪、节点整治经济合理性、节点整治远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7.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汉江水资源将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调水需求,迫切需要从长江干流引水作为补充。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期需调水量和调水过程。对大宁河剪刀峡水库和三峡水库的调水量和调水规模进行了研究,并且给出了最终的调水工程布置方案。该方案可充分利用大宁河水资源、减少抽水费用、占地少且对环境影响小。  相似文献   

18.
戴清  傅建国 《中国水利》2009,(11):17-19
通过对滨州小开河引黄灌区近10年农业规模效益发展及成本组成变化的分析,认为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农业产生的影响主要为播种面积扩大、单产产量提高、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量、产值快速增长及净利润的提高。但工程建成后,灌区农业效益增长的速度低于成本投入的增长速度,农业净利润的增长速度缓慢甚至个别作物净利润反而下降。农业成本中.水电成本仅为8%左右.粮棉水电成本占农业水电成本的八成左右,果树水电成本偏低、利润率偏大。建议对水电成本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增加效益好的作物水电成本比重,降低粮棉水电成本。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河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64,自引:11,他引:64  
倪晋仁  金玲  赵业安  刘小勇 《水利学报》2002,33(10):0001-0007
根据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针对黄河河流系统的主要功能目标,利用1950年以来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下游河流各类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汛期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由输沙用水的需求决定,由于黄河下游汛期占全年的大部分来沙量,因而在汛期需水量应该首先满足输沙功能的最低要求。在非汛期,高村、艾山、利津三部对应的各种功能所需临界流量也以输沙需水量为最大,但因该阶段各个河段输沙效率较低,可以优先考虑河流污染防治功能与河流生态功能,取其所需临界流量中较大的一个作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泥沙灾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泥沙的灾害性及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灌区泥沙灾害的经济评估指标、环境评估指标及引黄退水对排水河道排涝能力的影响指标,从定量上综合反映灌区泥沙灾害的影响程度,并结合具体情况对灌区泥沙灾害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