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同其他来自于西方的建筑大师相比.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影响可谓独树一帜。作为一位建筑界的思想者,他正以不同寻常的观念介入到中国建设的事务当中。虽然他的已建成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并落户中国.但是真正使他扬名的却是他那些无法建成的建筑,可以说,他在用观念书写着建筑历史中属于自己的独特篇章。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09,(3):53-56
2008年12月27日,中国建筑传媒奖颁奖典礼现场,我们因一位老人而动容。 他已94岁高龄,德高望重。他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他的论文《空间原理》和设计作品“上海松江方塔园”代表着中国建筑的一种新文人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他一生坚持为公民服务,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他就是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的得主——冯纪忠。  相似文献   

3.
张雷是近年受到业界相当关注的明星建筑师。2001年作为中国新一代独立建筑师的代表,张雷和他的作品参加了柏林“中国土木建筑七人展”,2002年他的作品——南京大学陶园02幢研究生公寓又获得了由《世界建筑》杂志社评选的“WA中国建筑奖”。  相似文献   

4.
《重庆建筑》2012,(3):2-F0002
正王澍,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三年后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他的第一个独立设计的建筑项目是在大约一年后开始的,为杭州附近的一个小城海宁设计一个3600平方米的青少年中心。这个作品于1990年完成。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个作品体现了他的建筑哲学对环境的密切关注。如何让建筑自然的存在于山和水之间而不突出,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他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在设计中,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此外,四个散落的小建筑的尺度明显小于主体建筑。2004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王澍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2010年与妻子陆文字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2012年2月28日,美国洛杉矶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相似文献   

5.
通过阅读有关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及其作品和理论的文章、访谈录以及他本人的论文,总结了他在建筑中实践用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的传统建筑,重点从利用光的设计对空间特质进行营造,从传统建筑精神场所的构建角度入手,尝试提出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6.
周庆华 《时代建筑》2012,(6):148-152
文章根据张永和“唯物主义”回顾展的6个主题来对张永和及非常建筑的作品进行分析,同时指出,要了解非常建筑20年来的作品,必须提及张永和在非常建筑成立之前所作的实验。因此,文章将他过去30年的创作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进行讨论,以便全面地了解张永和的作品在中国市场经济的语境下所作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贝聿铭的建筑思想及创作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贝聿铭先生是当今国际建筑界一位享有盛誉的建筑师。他那些矗立于美国,新加坡,中国等地的建筑作品,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他的艺术风采。贝聿铭不嗜谈理论,从不用文字阐释他的建筑,他认为作品本身就是他建筑思想及手法的最佳说明。本文将通过对贝氏若干建筑作品的分析,试图探究指导其建筑创作的思想理论与手法的脉络。 贝聿铭先生出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他的童年与青少年时代,十八岁那年去美国接受西方教育。由于  相似文献   

8.
荷雅丽  俞琳 《建筑师》2010,(1):42-52
奥地利建筑师约翰·伯恩哈德费舍尔冯埃尔拉赫(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1656-1723)是欧洲巴洛克时期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Monarchy)的重要建筑师之一。令人感兴趣的是他的一些设计作品表现出与中国之间的明显联系。同时他也是欧洲最早公开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图册《历史性建筑的设计》(A Planof Civil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1721)的作者,此书第一次将中国和泰国作为世界建筑的一部分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介绍此位奥地利建筑师的生平和工作,并分析他和中国以及中国式风格建筑的关系。文章第一部分从西方建筑传统的大背景下讨论费舍尔的建筑成就。第二部分,研究在欧洲中国风背景下他的建筑活动,并介绍奥地利中国式建筑风格体系的构成。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通过对贝聿铭先生在中国设计的杰出的建筑作品的分析,指出中国这一"根"的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是历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历史的宝藏。在设计中融入中国自己的东西,再结合现代化的发展,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有中国特色的作品。贝聿铭先生为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人们称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和"现代派设计大师"。他的作品有许多,而为中国设计的有: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每一个作品都融入了中国的传统特色。其中座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的香山饭店,放进了中国的风水布局,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相似文献   

10.
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师,他所设计的作品往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雕塑感较强。但是,它并不存在霍尔先入为主的空间表达,而是在具体的场景下,对当地的物理条件以及人文环境等因素进行考虑而产生的,因此,对于公共性空间以及地域性的场所的塑造是非常注重的。文章通过对霍尔在中国设计的四个建筑作品的解读,总结出他在这些作品中所采用的设计策略,进而探讨霍尔如何通过他独到的建筑设计观念来诠释他心中的"中国制造",从而为现代建筑的地域性设计创作提供新思路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徐州沛县晓明楼建筑群产生的历史背景,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西方建筑技术,指出该建筑群外观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内部采用西方建筑技术,中西合璧,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汇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刘鹏跃 《山西建筑》2007,33(34):34-36
从建筑创作方面和建筑理论方面探讨了建筑师斯科拉瑞的建筑作品,介绍了斯科拉瑞的绘画成就及其家具设计作品,指出他的作品极大程度地代表了当代意大利的文化潮流,并对当代建筑创作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胡利民  李先科 《山西建筑》2007,33(10):76-77
论述了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及社会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指出了建筑作品是三者的有机统一,三者不可重此轻彼,这是建筑作品成功的基本因素,为创造出成功的建筑作品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对内蒙古地区40年来形成的建筑特色作了比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把藏、汉、蒙建筑文化相融合而发展成熟的建筑风格称蒙古民族建筑风格,详尽地论述了它的基本特征。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蒙古民族建筑特色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依据居住小区所在地域特征与周边环境因素,盛唐至尊项目从建筑造型、色彩运用、内部环境上运用不同手法,改革创新,大胆尝试,努力打造新中式建筑.造型上从屋顶、檐口、墙身至入户门厅,设计细致入微,精雕细琢,色彩巧妙搭配,环境以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相结合,创造高品质的新中式居住小区.  相似文献   

16.
李宁 《新建筑》2006,(5):110-114
通过对沈济黄大师所做的一系列项目的介绍,展示其建筑创作之路。在我国几十年间起伏跌宕的建筑设计背景下,从一名初出茅庐的设计人员成长为国家工程设计大师,其中的风风雨雨,或多或少都记录在他所设计的一座座建筑中。审时度势,厚积薄发,对设计的不懈追求使他获得了事业上的丰收。  相似文献   

17.
梁思成“建筑可译论”之前的中国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赖德霖 《建筑师》2009,(1):22-30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针对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提出了”建筑可译论”。他相信将西式建筑中的构图要素替换为相应的中式要素,就可以将建筑转变为中式风格。本文探寻19世纪以来,在梁思成理论表述之前中国就已经存在的”西译中”建筑实践。作者认为,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一个曾经同时被中国和西方建筑史视为边缘的领域及其对于两个学科所具有的同等重要性。它在对一种看似混杂的建筑现象进行解释的同时也将厘清若干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线索。此外,它还试图引发人们对于“建筑可译性”在实践过程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进行反思。这些问题包括:对应词汇的选择及其与社会文化和专业的语境的关系,翻译所导致的语义转变,以及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差别所导致的“非互换性”。更进一步它还将质疑欧洲中心主义和现代主义史学中的”折衷主义”概念。  相似文献   

18.
论上海天主教堂的建筑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莹 《中外建筑》2013,(2):62-63
上海的教堂建筑历史悠久,是西方文化在上海交流、融汇的产物,本文从当时的世界建筑设计潮流、地域文化特点、审美职向和施工技术等方面出发,分析了上海现存的天主教堂的建筑风格及中西合壁的艺术设计特色。  相似文献   

19.
庄少庞 《华中建筑》2012,(10):10-13
结合庭园的空间环境营造是莫伯治建筑创作的重要特征。关于莫伯治早期建筑实践的评析多侧重于地方特色,而对其现代性特质讨论较少,从平面格局、比例尺度和空间组合三个方面对庭园空间的分析有助于深入认识其早期建筑实践及其对后续创作的影响,对理解其创作思想与方法的现代性特质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曾琳 《重庆建筑》2016,(3):15-17
阿尔托是芬兰本土的建筑大师,他形成的人情化建筑风格带给人们温暖的感受,对整个建筑设计行业,从建筑到室内,再到景观都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该文通过对阿尔托的作品从建筑、景观、室内家具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阐述其设计理念,分析其对现代城市建设和生活的一些启示。人们期待阿尔托的回归,期待对人性关怀的回归,只有这样的建筑和家具产品,才可以深入人心,可以历久弥新,焕发活力而永不褪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