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副溶血性弧菌ERIC-PCR分子分型技术,分析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及分离株基因组DNAERIC-PCR指纹图谱,并对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以了解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提取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以肠杆菌基因间共有重复序列(ERIC)为引物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用凝胶成像分析仪对图谱进行观察分析,并以相似性系数构建聚类图;通过PCR方法对直接耐热溶血素(TDH)和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TRH)进行检测。结果:26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可扩增产生可重复的DNA指纹图谱,ERIC-PCR可将26株菌分为12个型,分辨力指数为0.926;只在临床分离株中检测到TDH基因,而除一株标准菌株外,所有菌株都未检测到TRH基因。结论:研究显示ERIC-PCR可从分子水平对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进行快速指纹图谱分析,同时结合毒力基因检测,能够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疾病的预防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副溶血性弧菌(Vibir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本文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副溶血性弧菌的遗传多样性。从54株副溶血性弧菌出发,研究了它们的API20E生化反应、抗生素耐药性、O抗原血清型,进行了ERIC-PCR分子分型,并检测了两种毒力基因tdh和trh的分布。54株副溶血性弧菌可被分为6个生化反应类群,主要类群为Biochem-A;菌株对萘啶酮酸、环丙沙星、氯霉素均不耐药,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最高,耐药率0.88;O抗原血清型分别为O1、O2、O3、O4、O5、O6、O8、O10、O11,O2为主要血清型,O3为临床主要血清型;ERIC-PCR分子分型将54株菌分成47个型别,ERIC-PCR图谱相似性大于0.80的类群有12个,没有明显的优势类群;有12株副溶血性弧菌为tdh阳性,阳性率为0.22,其中10株为临床来源菌株;有2株副溶血性弧菌为trh阳性,阳性率为0.04,均为食品分离株。珠三角地区食品和临床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不同来源以及不同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差异,通过改良K-B纸片法对44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抗生素耐药性检测,应用PCR技术对其耐药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从海水虾和淡水虾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耐药表型无明显差异,其耐药率分别为100%和95.5%;但是致病性菌株多重耐药性高达73.7%,显著高于非致病性菌株(其为16%);不同来源以及不同致病性菌株所含耐药基因种类和数量并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为副溶血性弧菌耐药多样性普查提供基础数据,并对进一步研究耐药菌风险评估提供相关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副溶血性弧菌ERIC-PCR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副溶血性弧菌ERIC-PCR分子分型技术,分析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及分离株基因组DNA ERIC-PCR指纹图谱,并对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以了解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提取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以肠杆菌基因间共有重复序列(ERIC)为引物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用凝胶成像分析仪对图谱进行观察分析,并以相似性系数构建聚类图;通过PCR方法对直接耐热溶血素(TDH)和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TRH)进行检测.结果:26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可扩增产生可重复的DNA指纹图谱,ERIC-PCR可将26株菌分为12个型,分辨力指数为0.926;只在临床分离株中检测到TDH基因,而除一株标准菌株外,所有菌株都未检测到TRH基因.结论:研究显示ERIC-PCR可从分子水平对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进行快速指纹图谱分析,同时结合毒力基因检测,能够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疾病的预防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不同温度(10、20、30、37℃)下,比较17株不同耐药性、耐药表型及基因型不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在碱性蛋白胨水(3%NaCl)中最大比生长速率及生长快慢之间的差异。方法应用Bioscreen C全自动微生物生长曲线分析仪测定副溶血性弧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构建不同温度下生长曲线,采用修正后的Gompertz模型进行拟合得出生长动力学参数。结果不同耐药性副溶血性弧菌μmax存在一定差异,差异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抗生素耐药种类越多,其μmax越大;同一温度下,耐药表型与基因型不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其生长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菌株的生长参数的差异与菌株耐药表型与基因型不一致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结论菌株之间的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参数的异质性将会对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带来影响,此结果可为多重耐药副溶血性弧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2018年从产地和市售贝类样品中分离的140株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和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法检测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采用药敏纸片法测试菌株的耐药性。结果 140株副溶血性弧菌均不含有tdh基因,1株菌含有trh基因;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部分菌株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钠、链霉素、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和氟苯尼考耐药,所有菌株对头孢吡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氧氟沙星和强力霉素敏感,6株菌呈现耐受2类及以上抗菌药的多重耐药性;耐链霉素菌株检出耐药基因strA、strB,耐四环素菌株检出耐药基因tetA,耐复方新诺明菌株检出耐药基因sul2,耐氟苯尼考菌株检出耐药基因floR。结论 大多数副溶血性弧菌不含有毒力基因,菌株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少量菌株含有多个耐药基因,表现出多重耐药性,提示应继续加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17—2021年泉州地区食品污染风险监测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情况以及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关系。方法 对各县区送检的食品样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增菌培养和分离鉴定,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毒力基因(tdh、trh和tlh)检测,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分子分型,利用BioNumerics 6.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10份食品样本共检出副溶血性弧菌65份,总检出率为30.95%;毒力基因检测中tlh基因100%检出,tdh和trh均未检出;药敏试验显示65株副溶血性弧菌对8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耐药最强的是多黏菌素E(27.70%,18/65),而对美罗培南、环丙沙星、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替加环素、阿奇霉素、萘啶酸、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和阿米卡星9种抗生素不具有耐药性。65菌株通过PF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63种型别,菌株之间相似度为34.67%~100.0%。结论 泉州地区食品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所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较高敏感性,菌株分布呈多态性,相互之间关系比较分散,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8.
对8株分离自广州市售海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鉴定,并分析了其耐药性。于2017年4~5月采集市售海产品,按照国标法对其中的副溶血弧菌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16S r DNA同源性比较。采用K-B纸片法和结晶紫染色法分别评估了副溶血弧菌菌株对20种常见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及其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表明,8株分离菌株对多粘菌素B、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强力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萘啶酸这8种抗生素均为敏感,对青霉素、万古霉素2种抗生素均显示耐药,对其他10种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相比ATCC17802菌株,分离菌株多重耐药性更为显著,耐抗生素数量为3~10种。分析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发现其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能力呈正相关。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耐药性普遍且多重耐药性显著的现象,应该予以广泛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养殖海水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及 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从山东和辽宁沿海地区养殖海水贝类中分离到的84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致病性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通过PCR扩增及测序法检测毒力基因,通过神奈川试验测定溶血能力,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 84株菌均含有tlh基因,均不含trh基因,有1株菌含tdh基因。tdh基因阳性菌株的神奈川试验呈阳性,其余菌株均呈阴性。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91.7%、6.0%和1.2%。所有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萘啶酸、氯霉素、氟苯尼考和呋喃妥因高度敏感。结论海水贝类中含有少量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性,提示应加强对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及耐药性的监控。  相似文献   

10.
2000-2005年广东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广东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和污染水平。按国家监测网的工作手册进行了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和菌密度测定,应用RiboPrinterMicrobial Characterization System检测分离菌株的基因指纹图谱,纸片法作药敏试验。在监测的10类2265份食品中,共分离出76株沙门菌、75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61株副溶血性弧菌、2株空肠弯曲菌、2株O157∶H7大肠杆菌。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3.95%。部分分离的菌株基因指纹图谱分析的结果是:58株沙门菌分属于22个血清型,25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分属于11个RP基因型,55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属于14个RP基因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O157∶H7大肠杆菌均有多重耐药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比例较低。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样品中的几何平均菌密度分别为265、96CFU/g和93MPN/100g。5种食源性致病菌对广东省食品的污染普遍存在。肉类食品和水产品的污染尤为严重,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对畜牧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进行科学指导,并制定相关的法规进行监督和约束。  相似文献   

11.
北京口岸进口鲜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从北京口岸进口的鲜活海产品中是否存在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方法对2005年从北京口岸进口的鲜活海产品中分离的267株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尿素酶活性、神奈川现象和毒性基因(tdh和trh)进行了检测。结果267株副溶血性弧菌中27株尿素酶呈阳性,其中14株菌tdh基因和砌基因呈阳性。tdh基因和trh基因呈阳性的14株菌中有10株菌神奈川现象为阳性,并且全部分离自从加拿大进口的象拔蚌。结论北京口岸进口的鲜活海产品中存在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主要集中在象拔蚌中。应对从加拿大进口的象拔蚌加强监管,防止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12.
利用基于金属氧化物传感器阵列的电子鼻技术对五株单增李斯特菌和五株副溶血性弧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C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电子鼻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电子鼻模式识别技术能够很好地将五株单增李斯特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图谱进行区分,而在同一技术条件下对五株副溶血性弧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图谱只能进行部分区分,利用向这五株副溶血性弧菌的培养液中添加NaCl至饱和的方法,可以将五株菌完全区分开来,区分效果显著增强。实验表明利用电子鼻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对食源性致病菌在菌株水平上的区分和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望将该技术开发成为一种快速、简便、无损的食源性致病菌新型检测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我国2015年食品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和耐药特征。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研究1046株副溶血性弧菌携带毒力基因tlh、tdh和trh情况,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左氧沙星、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本研究所用1046株副溶血性弧菌中有965株(92.3%)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耐药,总耐药率为92.2%。全部菌株对庆大霉素和左氧氟沙星敏感,对其余10种抗生素有不同程度耐药,耐药率最高的前三位抗生素分别为头孢唑林(85.4%)、氨苄西林(59.4%)、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9.3%)。1046株副溶血性弧菌全部携带tlh基因,其中19株(1.8%)trh基因阳性,4株(0.4%)tdh基因阳性。毒力基因阳性的所有菌株均未发现多重耐药现象,部分毒力基因阳性菌株对青霉素类和第一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结论 我国2015年食品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携带率较低,但对第一代头孢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水产养殖地区应在养殖环节应加强抗生素的管理并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不同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pathogenic Vibrio parahaemolyticus,pVp)在南美白对虾及其他生长基质(培养基和三文鱼)中生长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测定了12℃和35℃下,三株pVp(含有tdh基因):ATCC33847、F13、临床分离株(Clinical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strain,CV)在南美白对虾中的生长曲线,采用不同一级模型拟合得出生长动力学参数并与同类研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Baranyi模型对三株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生长曲线的拟合效果最好。通过将本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相比可知,血清型为O3:K6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CV在12℃和35℃下在南美白对虾中的μmax均大于同类研究中的pVp在培养基和三文鱼中的μmax。不同的pVp菌株在12℃、不同生长基质中的生长动力学参数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见,在构建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预测模型及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充分考虑不同菌株之间以及不同生长基质之间的差异对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我国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产毒特性及遗传特征。方法对我国2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水产品中分离的1 137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和毒力基因检测,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比对产毒菌株的遗传特征。结果 1 137株副溶血性弧菌中有254株(22.3%)受试菌株对测定的12种抗生素全部敏感,883株(77.7%)对测定的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耐药。所有受试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抗生素敏感,主要耐受的抗生素为氨苄西林(53.7%,611/1 137)、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6.3%,526/1 137)和头孢唑林(24.2%,275/1 137)。1 13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全部检出tlh基因,有3株检出tdh基因,有19株检出trh基因,其中2株同时检出tdh和trh基因。20株产毒菌株遗传特征分散,与其食品来源和耐药谱之间也无密切关联,其中4株对测定的抗生素均敏感,其余菌株主要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结论我国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普遍耐药,毒力基因携带率较低,产毒菌株遗传特征多样。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不同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pathogenic Vibrioparahaemolyticus,pVp)在南美白对虾及其他生长基质(培养基和三文鱼)中生长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测定了12℃和35℃下,三株pVp(含有tdh基因):ATCC33847、F13、临床分离株(Clinical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strain,CV)在南美白对虾中的生长曲线,采用不同一级模型拟合得出生长动力学参数并与同类研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Baranyi模型对三株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生长曲线的拟合效果最好.通过将本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相比可知,血清型为O3:K6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CV在12℃和35℃下在南美白对虾中的μmax均大于同类研究中的pVp在培养基和三文鱼中的μmax.不同的pVp菌株在12℃、不同生长基质中的生长动力学参数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见,在构建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预测模型及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充分考虑不同菌株之间以及不同生长基质之间的差异对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快速鉴别副溶血性弧菌检测工作中常见的几种易混淆菌。方法 首先筛选出7株在副溶血性弧菌检测工作中的易混淆菌株, 分别通过选择性平板、初步生化筛选和干制生化鉴定试剂盒的方法, 对包括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在内的8株菌进行鉴别分析。结果 各菌株培养24 h后, 只有创伤弧菌能在改良纤维二糖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琼脂平板上生长; 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对弧菌科菌株鉴别性较强; 结合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以及弧显平板上的菌落大小和颜色特征, 可对以上8株菌进行鉴别, 利用各菌株在副溶血性弧菌的典型生化反应上的不同点, 可进一步进行验证。结论 掌握各检测阶段菌株的不同特征, 通过常规检测方法实现快速鉴别, 节省检测时间, 提高检测效率, 及时发现其它可疑致病菌。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上海进口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性、关键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以及遗传进化关系,为其科学预警和溯源提供数据支持,针对2017—2019年从上海口岸进口水产品中分离的68?株副溶血性弧菌,分析其抗生素敏感性、关键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多位点序列分型。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98.53%),对其余抗生素耐药率相对较低,对左氧氟沙星和氯霉素均敏感。对9?种抗生素中介耐药,其中氨基糖苷类、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和头孢西丁中介耐药率较高。20.59%菌株耐2?种及以上抗生素。发现1?株携带trh,均不携带tdh。共鉴定出65?种ST型,其中52?种为新发现ST型。未发现菌株地域来源、食品类型与ST型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但在不同时间同一国家同种类型食品中发现相同独特ST型菌株。上海地区进口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遗传高度多样,存在中介耐药和多重耐药现象,存在高致病潜力菌株,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食品中致病菌检出情况和菌株的耐药性,发现其流行优势菌。方法致病菌检测采用直接分离与增菌分离相结合的方法;细菌鉴定采用生化筛检和API等方法;细菌分型采用诊断血清和PFGE基因分型;药敏试验采用K-B法,耐药基因检测采用PCR法。结果 6 812份食品样品中检出目标菌7类12种,共2 331份,检出率为34.22%,致病性弧菌检出数最高,其次为沙门菌和致病性气单胞菌。副溶血性弧菌与其他致病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离出10个血清群和29个PFGE型,其中O6、O5血清群和PFGE 1型是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优势流行型。检出的致病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其中3株气单胞菌为带aacc耐药基因的多重耐药菌。结论宁波地区食品中致病菌种类较多,易引起食源性疾病;各类致病菌均有流行优势株,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流行优势株;血清分型和PFGE型能发现优势菌,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对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特异性检测toxR(跨膜转录激活蛋白)基因和tdh(热稳定性直接溶血素)毒力基因的Taqman探针双色荧光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副溶血性弧菌toxR基因和tdh基因,分别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Taqman探针双色荧光PCR扩增体系,进行特异性、灵敏度试验;对副溶血性弧菌分离菌株实施检测,了解其tdh基因和tdh基因分布情况。结果 结果表明,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和3株从食物中毒患者中分离获得的分离株均出现toxR基因和tdh扩增曲线,而溶藻弧菌、单增李斯特菌等31株弧菌属其他菌株和肠杆菌科的菌株未见扩增曲线。从食品中分离的3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均未携带tdh毒力基因。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灵敏度可达到3.6×102 cfu/mL。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同时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异性和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