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在政府长期不懈探索中始终未得到有效遏制,其深层原因在于监管体制结构的不合理性。鉴于食品安全问题是诸多因素综合的产物,就要站在行政体制之外的社会层面去综合考虑完善监管体制结构的对策。这就要求政府要在职能转变中合理定位自身的角色和作用、并通过多元主体之间合理利益关系的构建、利益协调中多元主体关系导向的重构,以及配套法律法规的完善,实现以网络化治理为新范式的社会共治格局。  相似文献   

2.
<正>食品安全治理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需要整合政府、食品企业、消费者等多方主体的力量,对各利益主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明确食品市场准入标准,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开展食品安全监管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保障食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由于慧丽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研究》一书,立足于人本思想,分析了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探析了食品安全治理中人本思想缺失的原因,并结合不同主体的责任提出了解决方案,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以期加强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减少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维护社会和谐与安定。  相似文献   

3.
王雪  顾成博 《食品工业》2021,(2):340-346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进口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也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带来新挑战。这种新型食品交易模式使得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构建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科学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是应对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应注重转变政府的单独监管模式,健全食品安全治理的法律体系,科学配置法律责任,充分发挥私主体的治理作用,建立高效的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4.
陈佳维  吴鹏 《食品科学》2014,35(7):311-316
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需要在不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治理责任的同时,引入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治理。作为社会安全网的一部分,保险制度,尤其是责任保险制度对于促进和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的内涵、功能、必要性及制度构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黄军 《食品与机械》2021,37(10):79-82
针对实践中,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存在着基层政府隐性缺失、村级组织治理能力有限和自主性缺失、食品安全意识不足、软治理机制虚化等主要症结,提出推进农村食品安全软治理模式,指出需要厘定政府属地责任、强化政府农村食品安全治理职能;加强村级组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建设和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构建农村食品安全软治理机制,促进社会合作,提升治理实效,弥补现行农村食品安全硬治理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主体,公众参与于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社会环境正在逐渐形成。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公众的有效参与仍面临着诸多亟待化解的困境。本文通过对社会价值、存在价值和制度功能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价值,比较了不同角色定位下公众的参与目的与参与类型的差异,剖析了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中公众参与界限与制度保障方面存在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须确立公众参与原则、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与范围、完善制度保障、健全配套措施,方能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的形成,提升政府公信力,实现公众的食品安全利益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饮食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食品种类丰富多彩,但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说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依然存在漏洞。从食品安全治理理论的角度来看,食品安全如果出现市场调节失灵,则需要通过政府来干预;如果政府监管缺乏效率,则需要社会主体参与到协同治理中。在当前我国机构改革背景下,协同治理成为大势所趋。本文考察了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现状,探讨协同治理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提出推进协同治理进程的相应对策,为食品安全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企业、政府与第三方监管力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曼  唐晓纯  普蓂喆  张璟  郑风田 《食品科学》2014,35(13):286-291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为了更好地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我国提出了"社会共治"的治理理念。从社会管理到社会共治,其实质是从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上下结合、国家与社会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本文结合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法,首先对欧洲关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然后论述社会共治的3类责任主体——企业、政府和第三方监管力量在食品安全中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以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的监管作用机制为例,强调第三方监管力量,由于其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特点,可补充政府自上而下的监管。  相似文献   

9.
梁亮 《食品与机械》2019,(2):103-106
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一直注重对当事人权益的保障以及食品安全事件本身的合法性分析。但是,以合法性审查为中心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已经难以承载现代行政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福祉的要求。运用成本收益分析、A-A’等经济分析方法,科学设定食品安全监管主体,选择恰当的食品安全监管时机,合理运用食品安全的管制工具,从而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优化。这种优化,在理论上对于推动行政法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具有启迪意义,在实践上对于转变政府治理理念、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罗玉香 《中国食品》2022,(22):88-90
<正>受传统治理思维制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仍受政府主导监管思维影响,存在监管权责不清,部门利益、监管信息不透明,重监管、轻预防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实际效果。为了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应对数字经济的发展浪潮,我们需要改变传统以政府为主的一元监管模式,充分考虑到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复杂性,从协调多元主体利益、明确多元主体职责和作用出发,不断探索创新优化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其中社会共治就是最优解之一。  相似文献   

11.
陶林 《饮料工业》2009,12(6):1-5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存在系列问题,重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管理的原则包括:多主体参与食品安全管理、政府主导、与国际接轨、重视从源头治理;对策建议有:建立有效的责任政府、重视企业和行业的自律、加大对农产品源头治理的力度、培育相关的中介组织、消费者树立维权意识、社会舆论媒体的监督.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是关系全社会每个人健康发展的重大社会事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增加,食品安全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如何通过治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是推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机制的发展过程着手,分析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现代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的6个建议,包括转变食品安全治理主体的单一化,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多样化,注重食品从业者的自我管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积极动员公民的广泛参与,健全法律框架下的治理体制和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正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世界性难题,发达国家在近百年食品安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从监管到治理的范式转变。监管是政府依据规则对市场主体行为进行的单向引导和限制,治理则更加强调多元主体、平等关系和灵活手段,其经验对于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罗辉 《食品与机械》2019,(8):100-103
基于全球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困境及其中国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完善与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中国食品安全管理在制度体系建构与政府主导制度实践的推动上均体现出较高的实施效能。然而,在食品安全的治理层面仍旧存在信息公开程度有待继续拓展、食品召回制度缺乏可操作性、行政监管体制导致主体不统一、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等层面的问题。对此,需要在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借鉴美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有效机制,从优化与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公开制度、改进与细化问题食品召回制度、理顺与整合行政监管的部门职责、建立与推行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强制制度4个维度进行整体制度的完善与实施机制的细化,确保实现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法治化目标。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是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本文系统性回顾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相关研究,从“党政同责”、政府监管、市场主体、社会共治等四个治理主体,构建生产规范、产业转型升级等27个评价指标的治理标准,利用层次分析法实证分析了浙江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情况。结果表明:采用暗查暗访、现场检查、体系评估、示范引领答辩等形式,按照一定的评价流程、评价标准的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是实现食品安全现代化目标的重要载体。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包括“治理载体—治理主体—治理标准—治理目标”。食品安全治理成效与跟踪评价、群众满意度以及体系评估高度关联。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法》修订中的十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鹏  宋凯利  任荣波 《食品科学》2015,36(3):289-295
《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在落实监管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成果、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强化地方政府责任落实、创新监管机制方式、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严惩重处违法违规行为等六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法律定位、食品安全风险的管理和应用、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经营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市场退出、行政处罚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建议在食品安全法修订中进行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内在动因是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问题并存,中小食品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与社会责任问题并存。构建实施基于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的中小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协同培育机制,是走出这两种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理念强调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作用,认为公众和政府、企业等都是食品安全共治的主体。但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制度对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公众参与主体的范围界定并不明确,影响了公众参与的实践效果。因此,在食品安全法律中明确公众参与主体的范围及界定标准,有助于社会公众实质性参与的实现,并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姜捷 《食品与机械》2015,31(4):271-273
近年来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已造成民众恐慌和社会不安。中国当前的"一元化"政府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改革浪潮下出现的新问题,必须调整现有的监管方式,积极培育第三方力量,充分调动行业协会、检测机构、新闻媒体和社会民众等第三方力量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之中,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在科技与文化全方位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对资源需求量的增加,诸多社会性公共问题凸显出来,亟待解决。然而,大多数公共问题形成原因十分复杂,涉及多方利益,因此仅仅依靠一方力量或者传统的监管方式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借助社会共治,才能真正预防和控制此类公共问题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亦是如此。新《食品安全法》中明确提出了"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中国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需要监管的作用,更需要社会共治的力量。食品安全治理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监管部门,还包括食品的生产者、食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