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猕猴桃果酒的化学降酸和梨汁勾兑降酸技术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猕猴桃果酒的化学降酸法以Na2CO3使用效果较好,但混合猕猴桃汁和梨汁的勾兑法亦可达到同样的降酸效果而且天然、健康,无任何化学添加剂。不仅能改善口感,还保持了果酒的稳定性。因此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猕猴桃酒两种不同降酸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壳聚糖及离子交换树脂降酸都可降低猕猴桃酒的酸度。在一定范围内,壳聚糖的加入量与降酸后酒液的滴定酸呈线性关系,1g壳聚糖可以降低0.41g/L的滴定酸,但壳聚糖只能吸附主要有机酸中的柠檬酸和苹果酸,对奎尼酸无作用。流速是影响离子交换树脂降酸的重要因素,较小的流速可使猕猴桃酒荻得较大的处理量,树脂对主要有机酸的吸附顺序首先是柠檬酸.其次是苹果酸,最后才是奎尼酸。壳聚糖和离子交换树脂降酸后的酒进行比较,其中330树脂处理后的酒颜色变化较小,处理量较大,降酸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以自然发酵猕猴桃果酒中分离得到的7株低产醇酵母菌(编号为YK1~YK7)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在含有10 g/L苹果酸的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YPD)培养基中培养后的pH值及总酸含量,筛选具有降苹果酸的酵母菌。利用筛选菌株发酵制备猕猴桃果酒,研究其对猕猴桃果酒降酸、降醇效果,并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得到5株具有苹果酸降解能力的酵母菌株(YK1、YK2、YK3、YK5、YK6),总降酸率为32.45%~48.76%。采用这5株酵母菌株发酵制备猕猴桃果酒,总酸、苹果酸含量均下降,总降酸率为3.56%~15.67%,苹果酸降酸率为25.90%~33.02%。经鉴定,菌株YK1、YK2、YK5与YK6为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菌株YK3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其中,菌株YK6降苹果酸效果最好,其发酵制备的猕猴桃果酒pH为3.66,总酸含量为10.58 g/L,苹果酸含量为3.40 g/L,酒精度为2.2%vol,说明菌株YK6可作为酿造低酸、低醇猕猴桃...  相似文献   

4.
提高猕猴桃酒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本研究针对提高猕猴桃酒的质量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是:选用成熟度适宜的本地软毛鲜果酿酒;取汁前后两次除果胶;以甜酒酿调整果汁糖度;采用从果皮中分离的酵母和黄酒酵母混合低温发酵;分批添加抗氧剂;采用明胶脱涩;酒石酸钾降酸;以JA1澄清酒,可有交地提高产品质量。经在工厂小批生产性试验证明该工艺路线先进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5.
猕猴桃干酒的降酸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华  李维新 《食品科学》2000,21(9):29-31
通过对猕猴桃干酒的降酸试验发现:CaCO3不宜作为猕猴桃干酒的降酸剂,用K2CO3与酒石酸钾联合降酸可解决猕猴桃干酒酸度过高的问题,但K2CO3的用量不能超过1g/L。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通过植物乳杆菌和酒类酒球菌引发猕猴桃酒的苹果酸-乳酸发酵,筛选出猕猴桃果酒的后发酵的适宜菌株。实验选用植物乳杆菌CS-1、XJA-2、XJ-14、XJ-25、520、542、544以及酒类酒球菌31MBR八株菌对自酿猕猴桃酒进行降酸。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中心实验设计(CCD)筛选最佳的猕猴桃酒后发酵菌株并优化其降酸条件。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520在酒中生长快速,降酸效果最佳。所得最佳条件为:接种量6.7%,p H3.5,温度21.6℃。在该条件下验证得到苹果酸的降酸率为63.89%,因此可以有效降低猕猴桃果酒酸度,故植物乳杆菌520可作为新一代猕猴桃酒降酸的潜在菌株。   相似文献   

7.
干红沙棘果酒的降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成宇  栾广忠  孙楷 《酿酒》2002,29(6):33-34
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干红沙棘果酒进行降酸。实验结果表明,联合作用K2CO3与KC4H5O6两种试剂可以有效地降低干红沙棘果酒的酸度。  相似文献   

8.
猕猴桃果酒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猕猴桃果实的特点,通过实验确定猕猴桃果酒的生产工艺以及工艺参数,生产出果香悦人,口味柔和谐调的全汁果酒。  相似文献   

9.
10.
酸是果酒的构架,是果酒风味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度的酸给人带来清新、爽口和愉快的感觉。随着果酒的开发和酿制,发现原酒的酸度非常高,因此降酸及降酸方法对果酒非常关键,既不损害果酒的品质,又要改善果酒的适口性。本文概述常用的降酸方法,比较各自的优缺点,为生产高品质的果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酸是果酒的构架,是果酒风味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度的酸给人带来清新、爽口和愉快的感觉。随着果酒的开发和酿制,发现原酒的酸度非常高,因此降酸及降酸方法对果酒非常关键,既不损害果酒的品质,又要改善果酒的适口性。本文概述常用的降酸方法,比较各自的优缺点,为生产高品质的果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孙作军  赵素芬  赵云财 《酿酒》2013,(6):108-109
介绍了狗枣猕猴桃的营养价值及狗枣猕猴桃果酒的生产工艺、操作要点及产品标准。  相似文献   

13.
杨梅果酒降酸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杨梅果酒降酸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杨梅果酒的降酸剂以K2C4H4O6配合K2CO3的使用效果最好,总酸为0.93%的杨梅果酒添加1.6g/L的K2C4H4O6 0.8g/L的K2CO3,总酸可降至0.79%,不仅改善了口感还保持了果酒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工业生产中海红果酒有机酸含量较高的难题,试验研究了离子交换树脂对低度海红果酒的降酸效果及其影响因素。采用6种离子交换树脂对海红果酒进行吸附降酸,通过测定吸附前后海红果酒的主要理化指标,筛选出降酸效果最佳的树脂。研究了最佳的离子交换树脂的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A451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是低度海红果酒的最适降酸树脂;A451离子交换树脂与酒样以1∶20的比例静态吸附300 min后,树脂达到吸附平衡,此时树脂对总酸的表观交换吸附量为0.128 g/g;温度对海红果酒离子交换法降酸影响不明显;流速对A451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降酸有显著的影响,较低的流速可以获得较大的处理量,A451离子交换树脂的最佳作用流速为3 BV/h。  相似文献   

15.
为利用生物方法降低桔酒酸度,采用柠檬酸为碳源从各种来源分离有应用潜力的细菌菌株。通过桔酒降酸实验从14株初筛细菌中复筛得到1株优良菌株LF7,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在完成桔酒乙醇发酵后,加入一定量LF7菌体并控制温度、氧气条件、糖度、酒精度及LF7接种量,这5种因素对降酸效果均有一定影响。降酸温度20℃、初始糖度16 g/L、酒精度5%vol条件下发酵6 d,总酸含量可降低29.7%。纸层析分析显示原酒中的柠檬酸完全被利用分解。  相似文献   

16.
以东北地区软枣猕猴桃为原料研制软枣猕猴桃果酒,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初始糖含量、接种量、发酵温度为自变量,感官评价值为响应值。通过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感官品质的影响,模拟得到二元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确定了果酒发酵最佳工艺参数为含糖量20.7%、酵母接种量1.4‰、发酵温度20.7℃,此时果酒的口感和风味均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以东北地区软枣猕猴桃为原料研制软枣猕猴桃果酒,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初始糖含量、接种量、发酵温度为自变量,感官评价值为响应值。通过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感官品质的影响,模拟得到二元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确定了果酒发酵最佳工艺参数为含糖量20.7%、酵母接种量1.4‰、发酵温度20.7℃,此时果酒的口感和风味均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对高橙果酒的降酸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橙果酒的降酸剂以Na2CO3的使用效果最好,滴定酸为14.01g/L的高橙果酒添加3.0g/L的Na2CO3,果酒滴定酸下降到9.98g/L,不仅改善了口感,还保持了果酒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文连奎  赵薇  张微  胡耀辉 《食品科学》2010,31(11):325-328
为了探索降低果酒中酸度的方法,根据果酒的种类、果酒中有机酸的种类及果酒中酸度的要求,较系统地综述了果酒的物理、化学及生物降酸方法,并对现代生物技术在果酒降酸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针对氧化法和碘量法测定猕猴桃果酒或发酵醪中SO2含量差距很大的问题,提出了猕猴桃果酒或发酵醪中的Vc干扰碘量法测定SO2结果的假设,并经实验证实:Vc溶液浓度与碘量法测定中碘液的消耗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87.604X-30.197,R2=0.999 6;Vc与SO2具有相似的还原性,在碘量法测定可与SO2竞争性的消耗碘标准溶液,造成测定结果虚高;氧化法、碘量法的检测的猕猴桃果酒或发酵醪的SO2结果差异性极显著(P<0.01)。基于该实验结果,建议采用氧化法测定猕猴桃果酒或发酵醪的SO2含量。同时综述了一些学者对SO2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结果及使用建议,为类似猕猴桃果酒这些存在干扰因素的样品检测SO2含量提供参考,以减少因方法不当造成的结果差异甚至错误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