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筛选葡萄中赭曲霉毒素产生菌及其侵染特性,以宁波地区的不同葡萄品种为材料,采用紫外荧光筛选结合液-质联用检测,对其OTA产生菌进行分离筛选。从葡萄中得到63株霉菌,主要由青霉属和曲霉属组成,其中8个菌株(包括5株青霉和3株曲霉)产荧光并产OTA,产毒能力均不强。将产毒能力最强的曲霉属菌株S_5于25℃下避光培养14 d,OTA相对含量仅8.14 ng/g。通过分析健康葡萄和损伤葡萄中OTA的含量及OTA产生菌的污染状况,发现相对于健康葡萄,损伤葡萄更易受OTA产生菌的污染,表明葡萄的损伤是造成OTA产生菌侵染并产生OTA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葡萄及其制品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炭黑曲霉(Aspergillus carbonarius)属曲霉属黑色曲霉菌,是葡萄中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主要产生菌,广泛存在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葡萄及其制品中,是造成葡萄酒中OTA污染的主要来源。控制这些霉菌的生长与产毒是从源头上减少葡萄原料及其制品OTA污染的关键环节,有关炭黑曲霉的污染规律及其控制方法方面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国际研究热点。根据已有研究,紫外线照射、杀菌剂、二氧化硫、纳他霉素、多酚、香精油、天然提取物和挥发性化合物等都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对炭黑曲霉的生长与产生OTA的能力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最新研究发现,酵母、细菌和一些非产毒真菌及其代谢产物也对炭黑曲霉的生长和OTA产生具有良好抑制作用,而且具有无毒无害,安全性好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展示出很好的应用潜力,越来越受到相关科研工作者和应用者的重视。本文主要围绕上述研究内容,对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葡萄赭曲霉毒素污染及其产毒素菌株的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OTA)是由曲霉属和青霉属等真菌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其毒性很强,分布广泛,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葡萄及其制品是食品中OTA的主要来源之一,从病害的葡萄表面筛选分离产生赭曲霉毒素的菌株是最常用的研究产毒素菌株的方法。由于产毒素菌株主要分布在葡萄果实的表面,葡萄组织受损后会极大提高赭曲霉素的污染程度,研究产毒菌株分布及产毒素能力对控制赭曲霉素污染及寻找一种有效地生物防治方法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葡萄赭曲霉毒素的污染情况及其产毒素菌株的筛选方法,为控制葡萄及其产品中的OTA污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葡萄及其制品中最常见的真菌毒素,主要由炭黑曲霉产生,具肾毒性和致癌性.葡萄及其制品中OTA污染普遍存在,且有超标现象,需持续关注,保持警惕.OTA污染程度受产毒菌、环境条件以及加工方式等影响,其中高温、高湿、虫害等可能造成毒素累积.本文就葡萄及其制品中OTA污染状况和防...  相似文献   

5.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6):236-242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主要由赭曲霉、黑曲霉及青霉菌的某些菌株产生,具有多种毒性,葡萄及其制品中OTA污染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控制OTA的方法已经有许多研究,其中生物方法安全环保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而认识OTA来源及产生机制是生物防治污染的基础,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些新型的分子快速检测方法已经被研究出来。对OTA的毒理特性、污染及来源、产毒机制、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寻求有效的控制产毒和降解毒素方法提供理论参考,以期降低OTA污染。  相似文献   

6.
王刘庆  姜冬梅  王瑶  王蒙 《食品科学》2018,39(23):289-298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赭曲霉、炭黑曲霉和青霉属等真菌产生的聚酮类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果品及其制品中,特别是葡萄及其制品中检出率较高。由于OTA具有毒性强、可致癌且结构非常稳定、难以去除等特点,世界各国都制定了果品及其制品中OTA的限量。本文就OTA的生物合成、果品及其制品中OTA检测技术、OTA污染状况和控制策略分别进行阐述,并对其快速检测、绿色安全防控等方面进行展望,以期为OTA污染的高效分析和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赭曲霉毒素A (ochratoxin A, OTA)是由青霉属与曲霉属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之一,容易污染葡萄及其制品,是葡萄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OTA具有急性、慢性、亚慢性毒性,对消费者健康存在潜在威胁。鉴于OTA的污染和毒性,世界各地对其制定了严苛的限量标准。因此,快速、高效、灵敏的OTA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葡萄及其制品中OTA的污染现状,以及葡萄和葡萄制品生产过程中影响OTA污染的因素,总结近年来OTA传统检测技术的发展,重点介绍标记型与非标记型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研究进展,讨论不同检测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展望OTA检测技术的发展,以期为葡萄及其制品中OTA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曲霉菌属和青霉菌属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肾毒性、肝毒性、神经毒性和免疫毒性.因其较为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难以被有效去除.OTA广泛存在于谷物、葡萄等多种食品原料及其制品中,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近年来,光学传感器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是曲霉属和青霉属等有毒真菌产生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是常见污染食品的五大真菌毒素之一,具有较强的肾毒性、肝毒性、神经毒性和免疫毒性,以及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OTA广泛存在于各种谷物及其制品、葡萄与葡萄酒、咖啡等多种食品原料及其成品中,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因此有必要建立快速、准确、灵敏的OTA检测方法。针对食品中OTA的检测,目前已经拥有许多方法,如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质谱联用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本研究对赭曲霉毒素A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等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食品中OTA的检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长江流域江苏、安徽等5省收获1个月内玉米中真菌毒素及玉米制作酸汤子过程中真菌毒素迁移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收获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ZEN)污染严重,超标率达40.09%;黄曲霉毒素B_1(AFB_1)和赭曲霉毒素(OTA)污染较轻,超标率分别为4.50%和0.45%;分析原因可能与ZEN产毒菌在玉米生长阶段生长和产毒,而AFB_1和OTA产毒菌在玉米储藏阶段生长和产毒有关。在玉米发酵制备酸汤子过程中发现,发酵对酸汤粉中AFB_1去除效果明显,酸汤粉中AFB_1含量仅占原始玉米中的16.73%;发酵对酸汤粉中ZEN和OTA去除效果不明显,酸汤粉中ZEN和OTA含量分别占原始玉米中的64.39%和64.86%;玉米中AFB_1主要迁移至发酵液中,迁移率为82.86%;玉米中ZEN和OTA主要富集在酸汤粉中,迁移至发酵液中的比例仅为8.38%和11.15%。  相似文献   

11.
茶叶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饮品之一,其品饮安全性对消费者健康及茶产业发展尤为重要。近年来关于茶叶是否存在真菌毒素污染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消费者的诸多疑虑,如何科学客观地对待这个问题十分关键。赭曲霉毒素A(OTA)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真菌毒素,其产生菌种类繁多,污染广泛,能溶于水且不易降解,具有较强的肝肾毒性和致畸、致突变、致癌和免疫抑制作用。本文在检索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OTA的理化特性、危害与致毒机理、主要产毒菌及产毒条件、茶叶中可能产OTA的微生物、OTA的检测方法和检测结果等,分析探讨了茶叶中的OTA潜在风险,并提出建议,为茶叶中的OTA污染风险评估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碳黑曲霉(Aspergillus carbonarius)是葡萄中产生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的重要菌株.采集烟台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葡萄,接种于孟加拉红培养基,从中分离到7株黑曲霉群(Aspergillus section black group)真菌,其中3株鉴定属于碳黑曲霉种,占黑色曲霉的43.8%.此3菌株分别接种在粮粒培养基上,静置培养,全部产生OTA,最高浓度达到1300μg/kg,而且,其中2株碳黑曲霉菌株在可可浆培养基上产生荧光,而从葡萄样品中未检出OTA.  相似文献   

13.
葡萄酒作为一种酒精饮料,对众多国家的经济贡献是显著的。然而,该商品容易被某些真菌产生的霉菌毒素所污染,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产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的炭黑曲霉。赭曲霉毒素A是葡萄酒中主要存在的霉菌毒素,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因此,葡萄酒的风险监测和暴露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重点阐述了OTA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同时,介绍了酿酒过程中OTA的变化情况以及控制和检测OTA的方法,旨在为保证葡萄酒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自制的电解水,以赭曲霉毒素A(OTA)标准溶液和模拟污染OTA的葡萄样品为研究对象,考察电解水对葡萄表皮上OTA的去除作用和酸性电解水的理化指标对去除OTA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电解水去除OTA的机理和可能的反应产物。结果表明:电解水中的酸性电解水可以去除葡萄表面污染的OTA,其中微酸性电解水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0%。酸性电解水的p H值和有效氯浓度(ACC)对去除OTA有显著的影响,p H值范围在5.0左右且ACC水平越高的微酸性电解水对OTA的去除率越高。此外,微酸性电解水中以HCl O形式存在的有效氯对去除OTA起重要作用。OTA经过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后生成三个主要产物,其分子式推测为C9H11Cl O3、C6H6Cl O3和C5H3Cl2NO3。该研究结果可为控制葡萄等食品原料中的OTA污染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主要是由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肾毒性、肝毒性、致畸性、神经毒性以及潜在致癌性,是世界范围内重点关注的真菌毒素之一。当前关于OTA产毒菌的分类、OTA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仍存在争议,制约了食品中OTA污染的高效精准控制。对曲霉属和青霉属中主要OTA产毒菌进行了系统梳理,特别是基于基因组比较数据将一度被认为是主要产毒菌的A. ochraceus中的部分菌株重新鉴定为A. westerdijkiae,介绍了主要产毒菌的产毒能力;系统介绍了OTA生物合成基因簇及关键合成与调控基因,特别是近年发现的新基因——环化酶otaY基因,其可能参与催化OTA生物合成途径初始步骤中的聚酮环化反应,基于最新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OTA生物合成途径;针对食品生产不同环节,介绍了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控脱毒策略,重点介绍了针对产毒菌的生物防治方法,针对OTA毒素的生物降解菌及脱毒酶,并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食品OTA污染控制应基于“全链条控制”和“源头防控”的思路,保障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分析了生物防治和生物脱毒技术的优缺点,指出绿色、安全的生物防控策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一株分离自新疆葡萄园的炭黑曲霉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生赭曲霉毒素A(OTA)的能力,试验采用孟加拉红培养基,利用高效液相-荧光法对OTA进行定量检测,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产毒条件。结果表明,对该菌株产生OTA的条件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葡萄糖质量浓度、乙醇体积分数、SO2质量浓度。最优产毒条件:在温度28℃条件下,葡萄糖质量浓度92.26g/L、SO2质量浓度8.26mg/L、乙醇体积分数0.05%。在此条件下,OTA产量为7.427ng/mL。  相似文献   

17.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IIB类致癌物,对动物和人体健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OTA对谷物和葡萄等的侵染导致其制品酒类中OTA的污染严重。而酒类制品中,葡萄酒的OTA含量普遍高于其它酒类,情况最为严重。它被认为是人类摄取OTA的第二大来源。随着葡萄酒消费量的增加,研究如何清除葡萄酒中OTA的污染日益迫切,已成为引起全球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根据作用机理的不同,OTA的清除方式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3种方式。虽然物理、化学方法可以有效清除OTA,但是物理化学方法用于清除葡萄酒中的OTA存在很大的缺陷,将带来更不安全的隐患。由此,近年来相关研究更倾向于应用生物法清除葡萄酒中的OTA。本文综述了目前葡萄酒中赭曲霉毒素A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生物法降解葡萄酒中OTA的机理与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3种常见的杀菌处理:紫外照射处理、温度处理和杀菌剂处理(抑霉唑、多菌灵和咪鲜胺)对果蔬采后主要致病和产毒菌——炭黑曲霉的生长及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照射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但OTA产生量却随着紫外照射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处理45 min时OTA产生量是对照组的3.18倍;温度处理对炭黑曲霉的生长和OTA的产生影响表现一致,4℃下可以完全抑制生长和OTA的产生,25℃时,其生长量和毒素产生量最多;常用采后化学杀菌剂多菌灵、抑霉唑和咪鲜胺对炭黑曲霉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但中等剂量的化学杀菌剂处理(多菌灵,0.12μg/m L;抑霉唑和咪鲜胺,0.06μg/m L)会刺激炭黑曲霉产生大量的OTA,产生量分别是对照组的6.31倍、23.7倍和6.17倍。因此,紫外照射杀菌处理时间不足和化学杀菌剂使用浓度较低时均会刺激炭黑曲霉产生大量的OTA,正确使用杀菌处理条件对于保证果蔬采后安全贮藏与加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从我国南方十省份代表性粮库中采集稻谷样品,根据形态学特征筛选初步鉴别出黑曲霉群(Aspergillus niger aggregate)菌株,进一步依据ITS和CaM序列特征在种水平上进行鉴定;采用ELISA、HPLC-FLD方法,结合OTA生物合成基因鉴定方法联合确证黑曲霉群中分离株的产OTA能力。结果表明,从稻谷样品中共筛选出107株,划分为4个种:黑曲霉(A.niger)、百岁兰曲霉(A.welwitschiae)、塔宾曲霉(A.tubingensis)和新黑曲霉(A.neoniger)。其中百岁兰曲霉和黑曲霉在广西和广东地区流行率较高,塔宾曲霉的流行率随纬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地理环境因素对我国南方地区仓储稻谷中黑曲霉群流行特征的影响较大。虽然黑曲霉群菌株产OTA测定中ELISA检测出7株菌假阳性,但进一步采用HPLC-FLD结合OTA生物合成基因鉴定方法确证107株黑曲霉群菌株均不产生OTA。本研究为我国稻谷的安全储藏和霉菌针对性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链格孢属真菌发酵液和鲜食葡萄中链格孢酚(AOH)、链格孢酚甲基乙醚(AME)、链格孢霉素(ALT)和细交链孢菌酮酸(TeA)4种链格孢霉毒素的含量,对我国两个鲜食主栽品种‘巨峰’‘红地球’的50份样品表皮的生物性危害因子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鲜食葡萄表皮的生物性危害因子主要为曲霉属、链格孢属和青霉属真菌,其中链格孢属真菌主要为Alternaria alternata,而A. alternata的产毒发酵液中能检测到AOH、AME和TeA,其中TeA的含量较高。基于链格孢毒素的毒性,要加强葡萄及其制品的风险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