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电子探针、红外光谱仪及拉曼光谱仪等测试方法,对粉色软玉样品的矿物组成、谱学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其颜色形成原因.测试结果表明,新疆粉色软玉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同时含有绿帘石、斜绿泥石等杂质矿物.样品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MgO及CaO,其中SiO2的含量在58%左右,MgO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臭氧和膜法在去除有机致色物质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臭氧和膜法在去除有机致色物质效果的比较金伟范瑾初(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0092)美国加利福里亚州的一处供水点由于地下水中腐植质含量较高,色度较大,研究人员采用了臭氧及纳滤(NF)膜两种工艺进行了现场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臭氧和NF膜法在除水中... 相似文献
5.
山东蓝宝石的色源和改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山东蓝宝石的XPS,SIMS的测试结果,基于成份分析,光谱测试数据及对改色处理结果的分析,作出了关于山东蓝宝石的色源解释。山东蓝-宝石含铁量明显偏高,Fe^2+-Ti^4+离子间的电荷转移及Fe^2+,Fe^2+离子对的电子跃迁这两种机制的迭加,是造成其色深,失透的基本 相似文献
6.
类质同象置换对蒙脱石水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10个蒙脱石样品在蒸馏水中水化性能——自由膨润量的差异。样品来自不同产地或不同矿层,具有不同的类质同象置换。研究前对样品进行了提纯和钠化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蒙脱石膨润性与其类质同象置换情况有密切的关系,膨润量与由蒙脱石结构成分计算得到的品格常数6有明显的相关性。讨论了膨润量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新铌酸盐化合物K4CuNb8O23及其Cu^2+与Nb^5+的类质同象代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年Wanklyn等曾报道存在化合物K_5Cu_2Nb_(11)O_(31),并给出其X射线粉晶谱线,但未见进一步指标化和确定其所属晶系及晶胞参数的报道。本研究表明,存在一种新铌酸盐晶体K_4CuNb_8O_(23),其成分及X射线谱异于K_5Cu_2Nb_(11)O_(31)。 用分析纯K_2CO_3、Nb_2O_5及CuSO_4·5H_O按一定比例配制并于1100—1300℃间烧成, 相似文献
8.
9.
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对产自非洲的铁含量较高而其它过渡金属元素含量较低的黄色蓝宝石的元素和光吸收谱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非洲黄色蓝宝石的颜色是由Fe~(3+)外层d电子跃迁和O2-与Fe~(3+)的电荷转移两种呈色机制共同所致。利用还原退火的方法使黄色蓝宝石样品中新形成Fe~(2+)-Fe~(3+)同核异价离子对,同时其颜色由黄色变为深蓝色。Fe~(2+)-Fe~(3+)的形成及黄色蓝宝石样品颜色的改变,既证实了1993年Fritsch博士提出的"单独的Fe~(2+)-Fe~(3+)离子对可以使刚玉宝石呈现蓝色"的观点,也为天然黄色蓝宝石和山东昌乐深蓝色蓝宝石的改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温热处理叶腊石呈色变化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反射光谱﹑化学分析﹑差热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及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对叶腊石原矿粉体及其不同温度下煅烧后粉体的呈色变化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叶腊石粉体的呈色出现由灰白至淡红并最终呈现雪白的渐变特征,相比于原粉的片状形貌特征,不同温度煅烧粉体微结构无明显改变,叶腊石原粉在高温煅烧后的呈色与粉体微结构及其中所含有机物成分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软玉子料和染色山料的对比检测,发现二者在皮色、形状、裂、气味、杂质、密度等多方面很相似,但也存在一定差别,可用于鉴别子料与染色山料. 相似文献
12.
13.
影响不锈钢着色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了不同的前后处理方法对不锈钢着色质量的影响。试件电抛光后再进行阳极处理的前处理办法可加快着色速度,有助于获得光亮均匀的着色表面;着色后进行硬化处理可使试件具有优良的耐蚀性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准确区别新疆和俄罗斯白玉仔料,在观察大量仔料样品外观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激光诱导离解光谱仪等方法进行测试,对其外观特征、矿物成分、显微结构、元素成分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俄罗斯两地白玉仔科均具皮色但有较大差异,皮色主要由褐铁矿导致.两地白玉仔料的主要矿物成分均为透闪石,次要矿物成分有所不同.显微结构的不同是导致两地白玉仔料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16.
17.
Harrey E. Sarvis 《乙烯基与添加剂工艺杂志》1993,15(3):148-152
Polyvinyl chloride—PVC—has been commercial since the mid-1930s. It is one of the most versatile of all thermoplastic resins.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United States consumption of PVC resin could reach 4.2 million metric tons. Some of the key markets for PVC are pipe, siding, windows, floor coverings, wire and cable insulation, and protective coatings, to name just a few. As you would expect, color plays an integral part in many of these applic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the major colorant types and families that are used to color PVC, with special emphasis placed on end-use applications.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loring PVC, the continued use or replacement of lead and cadmium bearing colorant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