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实践平台是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场所,构建创新实践平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大学教育的追求。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构建了多元化、科学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依托现有实验资源构建了多层次有机化学创新实践平台,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
创新人才的培养已引起广泛关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体系。本文提出“五步实践法”培养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和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以期为高校创新型化工人才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化工相关专业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与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王海英  刘志明 《广东化工》2012,39(18):137-138
从植物资源学实验教学及其拓展平台定位、植物资源学实验教学及其拓展平台关系、植物资源学实验教学拓展实践、特产经济植物概念渗透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植物资源学教学方法。植物资源学实验教学拓展实践是植物资源学教学有益的补充,将课程教学与实践联系起来,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教学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在课程教学、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发展高科技是现代国际竞争的核心,科技的进步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推动,为了使我们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务之急。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严重阻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目前,很多高校都在探讨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本文旨在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并借鉴其他高校成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讨适合我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不足,以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提升师资水平,发挥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作用;重构实验教学体系,递进式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探索思维;开拓实习实训新模式,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依托学科平台资源,服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上举措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6.
董玉明  蒋平平 《广东化工》2010,37(10):167-168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针对化学化工类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提出科技创新导向的毕业论文新模式,从选题、提前教育、加强管理、精心指导和奖励激励等五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构建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统一认识,重新梳理、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不断强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及内涵建设;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励制度建设、集中整合高校资源、利用社会优化资源、重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全方位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是食品化工类专业人才的重要机遇。应用创新型人才是推动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多方资源协同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选择。协同育人平台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为学生学习、生产、管理和实践锻炼等提供更优越的环境,为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应用、创新研究和创新发展等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以食品化工类专业为例,以“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机制为依托,从师资团队建设、深化协同平台建设和改革考评体系等方面提出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和创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根据河南城建学院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目前中部地区材料行业人才需求情况,本文从人才培养现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材料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及成效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在高校教育领域,材料类专业是理工类热门专业之一。为了应对当前阶段材料学生缺乏创新设计和实践能力,通过以材料设计竞赛为平台,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新途径。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教学体系,从而促进材料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