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油田含聚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含聚污水量的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聚丙烯酰胺降解技术应用到含聚污水处理领域.聚丙烯酰胺降解技术包括机械降解、化学降解、热降解和生物降解,其中生物降解技术成熟、无二次污染.因此,利用高效降解聚丙烯酰胺的菌株处理含聚污水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对聚丙烯酰胺降解技术、微生物固定化技术进行了介绍,着重阐述了生物降解技术...  相似文献   

2.
UASB和微生物固定化反应器降解含聚废水组合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江红  潘洋  谷璟瑶  贾云鹏  芦艳 《化工进展》2013,32(7):1701-1705,1711
随着聚合物驱油技术在油田的广泛推广,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在为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对当地环境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危害。本文在对含聚污水水质分析和可生化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污水进行可生化性调整,运用“气浮-UASB-水解酸化-微生物固定化反应器”组合工艺对含聚污水进行了生化处理模拟实验。模拟实验分为静态模拟和动态模拟两部分。静态模拟实验中,降解6天后,聚丙烯酰胺降解率达到89.7%。动态模拟试验中,组合工艺处理2天以后,HPAM降解率为88.65%,原油总去除率为99.40%,出水COD总去除率为93.40%。利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分析聚丙烯酰胺降解产物,显示HPAM由大分子物质断裂成小分子物质,HPAM的酰胺基转化为羧基。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聚丙烯酰胺的特性、应用及其潜在危害,分析了油田含聚污水的特点和污染现状。总结了生物降解聚丙烯酰胺的机理和国内外关于生物降解聚丙烯酰胺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目前微生物降解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应用使石油采收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随之产生的大量高黏度含聚污水给其回注处理增加了难度,含聚污水的有效处理与回注对于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广泛应用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文中通过自制电化学氧化反应器,研究了电化学氧化处理法对含聚丙烯酰胺模拟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以钢片和石墨片为电极且极板间距为2 cm、电流强度为2 A、反应10 min、H2O2加量为30 mg/L时,污水中的聚丙烯酰胺降解率均达到了90%以上。污水含盐对聚丙烯酰胺的降解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悬浮物含量(质量浓度)高于240 mg/L、含油量(质量浓度)高于160 mg/L时,对其电化学氧化效果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含聚丙烯酰胺(PAM)废水的黏度大,对设施腐蚀严重,大量含聚污水的外排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此需要对含PAM废水进行处理。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含聚丙烯酰胺废水的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法、化学降解法、生物降解法等;同时指出,在具体的降解机理、PAM降解菌种的选取、高效光催化剂的制备等方面,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聚合物三采技术在提高原油产量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难以处理的含聚丙烯酰胺的废水,因此需要开发有效降低污水中聚丙烯酰胺浓度的技术。本文通过介质阻挡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的合理设计,实现非稳态气液界面介质阻挡连续放电技术对高盐含聚丙烯酰胺废水的有效处理。考察了放电功率、液面间距、溶液pH等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输入功率为66 W、放电极与液面间距为0. 4 cm,溶液pH=4. 0,NaCl浓度为1. 93 g/L时,在6 min内可使聚丙烯酰胺的降解率达到90%,该技术可用于实际含聚丙烯酰胺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高铁酸钾作为水处理剂的优点,采用了次氯酸钾直接氧化制备高铁酸钾,对油田三次采油含聚丙烯酰胺污水进行了降解和降粘的研究。结果表明控制pH值为3,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30min,K2FeO4浓度为0.003mol/L时,高铁酸钾对油田三次采油含PAM污水有明显降解和降粘效果,聚合物驱PAM污水达到国家二级排污标准。说明了高铁氧化技术处理油田含聚污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微波技术在处理含聚污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微波技术与传统工艺对于含聚污水的处理进行比较,分析传统工艺的不足之处。重点介绍微波技术在含聚污水中的应用,通过实验证明微波对聚丙烯酰胺(以下简称PAM)具有很好的去除作用,表明微波在含聚污水的处理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了微生物降解聚丙烯酰胺的优势、机理,讨论了微生物降解聚丙烯酰胺的影响因素,综述了微生物降解聚丙烯酰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对聚丙烯酰胺降解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微生物降解残留在环境中的聚合物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聚丙烯酰胺(PAM)是一种较难处理的高分子聚合物,本文从微生物产生的酶对聚合物的作用方面进行了综述,概述了微生物对不同类型的聚丙烯酰胺的降解作用,总结了聚丙烯酰胺生物降解的评价手段。基于真菌降解复杂结构高分子方面的非特异性降解酶系统,提出了降解PAM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绥中36-1油田处理含聚污水絮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涛  方健 《工业水处理》2012,32(7):81-83
针对渤海绥中36-1油田Ⅰ期的含聚污水处理难题,采用多种絮凝剂对其进行了絮凝对比筛选试验,确定了以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为主剂的絮凝剂BHQ-04替代无机聚合氯化铝絮凝剂BHQ-10,并在绥中36-1油田I期中心处理平台开展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絮凝剂BHQ-04替代BHQ-10,可使处理后的污水达到注水水质标准,且大大节省了药剂成本,解决了药剂的冬季供应难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也在处理含聚污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三次采油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三次采油污水是伴随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新型污水,目前已成为油田采油污水处理的难点和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作者从除油、除聚合物的技术研究和新型絮凝剂的研制等方面入手,对我国三次采油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状况进行了介绍,着重对提高除油技术和去除聚合物方法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各技术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三次采油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油田驱采出水中聚丙烯酰胺在SBR中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含聚(聚丙烯酰胺,PAM)驱采出水为介质,在以好氧颗粒污泥为主体的实验型SBR内研究了油田驱采出水中PAM的生物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对含聚驱采出水有良好的适应性,在相同的水力停留时间下,PAM降解率比普通活性污泥高约40倍。驯化后的颗粒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粒径减小到0.6~1.0mm。  相似文献   

14.
偏二甲肼污水的好氧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二甲肼(UDMH)是液体推进剂的主体燃料,其对水体的污染一直倍受重视。生物降解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方法。笔者利用其中一种生物降解技术——好氧活性污泥处理UDMH污水,经过驯化培菌60d所得到的活性污泥对污水中UDMH去除率达到98%,pH值、污泥浓度、温度、搅拌速度、UDMH浓度都能影响活性污泥的降解效果。活性污泥降解UDMH最佳条件为pH值7.0-7.5,污泥质量浓度1.60-1.28g/L、温度25-30℃、搅拌速度80-100r/min,UDMH质量浓度≤1580mg/L。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近年来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聚合与应用研究进展,主要阐述了反相乳液聚合、双水相聚合、紫外光引发聚合以及模板聚合等聚合方法,介绍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在工业水处理、城市污废水处理、污泥脱水以及造纸工业中的应用,并对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未来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及其所用载体进行了介绍。综述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国内外处理氨氮废水、含酚废水、降解芳香族类化合物以及其他有机废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指出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微生物生化反应机理及SBR反应器热平衡分析,建立了啤酒废水被生物降解时所产生热量的数学模型、反应器内水体吸收太阳辐射热的数学模型、反应器器壁的热量传递数学模型、反应器水面散发热量的数学模型。应用上述模型对拉萨啤酒厂污水站SBR反应器的热平衡进行实际计算,计算所得反应器内水体温度为19.8℃,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该研究结果对青藏高原以及北方地区的废水治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活性染料废水的混凝处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化学混凝法,以MgSO4为混凝剂、阴离子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分别对棉布印染过程中排放的活性染料废水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pH对脱色率有较大的影响,当pH>12.0时,脱色率基本趋于稳定;脱色率及COD去除率均随MgSO4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加入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可降低絮凝沉降时间.经混凝处理后废水的脱色率>90%,COD去除率>80%.该方法对处理棉布印染活性染料废水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