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麻国钧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22,(5):126-132
学界对《窦娥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悲剧”地位的认同、文学水平的赞赏。但是,《窦娥冤》剧本中“三桩誓愿”背后的问题却少有人关注,如果说“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尚有传奇故事的色彩,那么“亢旱三年”则把窦娥从善良的少女变为戕害百姓的厉鬼,其间的变化是极其突兀的。这是剧作家处理失当还是另有深意,学界对此缺乏探讨。从这一点出发,结合元代的时代背景以及关汉卿的生平际遇,我们或能在另一层面理解关汉卿的创作动机,发现《窦娥冤》的“镇魂”意味。 相似文献
2.
任仲夷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70-72
《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的出现不在于再现当时的社会景象,而是侧重表现一种中和的审美情怀,其宣扬的是一种和合相善的伦理美学.通过思想内容上的平和美,结构形式上的中和美,语言风格上的和谐美,全面阐释了《琵琶记》的中和之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陈睿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中国人有灵魂观,但中国文化并没有统一的、清晰的、经科学论证的灵魂观,传统思想中的灵魂观也是较为混乱而不成体系的.以唐代离魂小说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先民的灵魂不灭性、灵魂独立性和灵魂轮回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问题都不能确定,古人的看法大多是在想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我们而言,只要把握今生就好. 相似文献
4.
高胜兵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16-117,120
分析了歌德的《浮士德》在情节和思想上对《圣经.约伯记》的继承和超越。《浮士德》的开篇和结尾与《约伯记》相似,两者具有深层意义上的联系。约伯为自身辩白的行为隐约表现了人类不愿任上帝摆布的自我意识,但《约伯记》总体表现的是"上帝万能"的思想,而《浮士德》则全面展示了人的情感与理性,以人为中心,提出了理想人生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5.
李惠质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8-40
《庄子》的思想主旨是道家世界观的集中体现,"道"即自然界固有的循环往复的规律,遵循"道"即是用平等的心态对待相对存在的事物,用超越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相对价值,最终达到"逍遥游"的大自由。《坛经》的思想主旨具有宗教特点,强调了主观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心"是一切认识的出发点也是回归点,驾驭心灵从而达到无分别心和大智慧是《坛经》的核心思想。就《庄子》与《坛经》中的相对概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薛婧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7-138,144
国都是帝王的安家之所,是建朝立国的政治中心,关于国都设置的最佳之所,清代学者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建都篇》指出大明王朝设立国都不当是致使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理想的国都设置地点应当是富庶的金陵。顾炎武的《历代宅京记》记录的多是历代国都或离宫的建设规模和建制变化,用第三者的眼光客观地审视,并借助史料来总结反思历代建都的沿革。综合二人的观点:一为都城的历史经验教训,或者称为以往建都史,二是地理环境之优劣分析,三是基于全局考量的当下时代情况或特殊要求,即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构成了中国古代选择建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海锦霞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2):94-95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学史上的经典爱情名,以不同方式阐释相似的爱情故事。中试从多个角度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以揭示中西方学在处理相同题材时学形式的异同源于各自的民族化和民族心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梁辰鱼是推动昆腔大变革的关键曲家,其传奇《浣纱记》作为早期最有成就和影响的昆剧剧本,发扬昆腔声韵谐和优美的曲风、开创"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手法,将清曲唱与性格化的戏剧表演成功结合,第一次真正为昆剧演出打开了新局面,为昆剧最终风靡于明清两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史春燕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22(9):23-26
有益风化的戏曲教化观一直备受明清曲家的重视,许多曲家常常借戏曲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而晚明曲家张凤翼则在戏曲的教化观上有着自己的思考,表现出独特的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