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碱氮化合物吲哚催化裂化转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固定床微反活性实验装置,以甲苯、十六烷、四氢萘为溶剂,研究了非碱性含氮化合物吲哚的催化裂化转化规律。反应温度、催化剂与原料油的质量比、空速、原料氮含量都影响待生催化剂的氮含量和氮在产物中的分布。吲哚在催化裂化实验条件下较易发生裂化开环反应,生成苯胺类和氨。催化剂的酸性、烃类溶剂的供氢能力对吲哚裂化有显著影响,酸性中心的作用有利于吲哚转化为氨;溶剂供氢能力越强,氨氮产率越高。提出了吲哚催化裂化的可能转化途径:吲哚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吸附于催化剂表面,或在催化剂上脱氢缩合生焦;吲哚烷基化;吲哚需先加氢生成二氢吲哚,二氢吲哚快速裂化转化为苯胺和氨。  相似文献   

2.
油溶性分散型催化剂在重油加氢裂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克拉玛依减压渣油为原料,在实验室高压釜中考察了悬浮床加氢裂化分散型催化剂在不同条件下的加氢裂化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溶性催化剂为基体的反应中,加入少量油溶性催化剂作为"诱导剂"可以改善反应状况,实现较高的裂化指标,转化率相对较高,生焦量相对较少,同时催化剂加入量较少。供氢剂的存在,进一步优化反应的裂化指标,表明供氢剂与两类催化剂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克拉玛依超稠油(CCY)为研究对象,选用其焦化馏分油HDA,HDB和HDC作为供氢剂,在高压反应釜中进行减黏裂化反应,考察了CCY掺炼供氢剂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对产物分布及燃料油性质的影响,并与CCY净减黏反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掺炼供氢剂的减黏裂化效果要明显优于无供氢剂减黏的情况。在3种供氢剂中,HDB的供氢指数最大,掺炼HDB时的减黏裂化效果也最为理想。HDB存在下的CCY减黏裂化的最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20℃,反应时间为30 min,HDB的掺炼比为10%。在此反应条件下与未掺炼供氢剂相比,掺炼HDB时的裂化产物收率提高1.58%,缩合产物收率降低0.04%,而燃料油黏度降幅为36.52%,下降22.88 mm2/s,且燃料油安定性合格(斑点等级为二级)。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原位加氢(或称催化转移加氢)反应的原理,并综述了催化转移加氢反应在重油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供氢热裂化与临氢-供氢热裂化技术中的应用,并对相关专利的申请进行了分析,归纳简述了反应中所用供氢剂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该反应在重油处理领域的研究仍然较少,在供氢剂、催化剂及工艺流程的选择上未来还应进一步优化,以形成能够长周期运行的重油处理工艺,为我国炼油行业提供新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更好地实现稠油就地水热裂解降黏,以油藏矿物、催化剂和供氢剂为催化体系,检测其对大庆外围稠油水热裂解反应的催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油藏矿物可以催化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并可与催化剂协同催化稠油水热裂解,矿物与油溶性催化剂的协同催化效果好于水溶性催化剂;供氢剂的加入可进一步强化稠油水热裂解反应,与不添加供氢剂相比,反应后胶质...  相似文献   

6.
化学剂强化稠油水热裂解降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及其机理。基于反应机理讨论了化学剂对稠油水热裂解降黏的强化作用,并从催化剂、供氢体、助剂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用化学剂强化稠油水热裂解降黏的研究情况。指出了用化学剂强化稠油水热裂解降黏的研究方向:以具体油藏矿物和稠油为基础,研发价格低、活性高、选择性高、反应条件宽的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催化剂;寻找供氢效果好、来源广、可工业化应用的供氢体;优选合适的助剂,如表面活性剂,发挥乳化降黏等协同作用;与油藏堵水调剖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外加化学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Y型分子筛为催化剂,在脉冲微反装置上进行正庚基苯催化裂化实验,考察了4种供氢剂对正庚基苯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供氢剂可提高正庚基苯裂化反应的转化率,改变正庚基苯裂化反应产物的组成;供氢剂降低了反应产物中苯的含量,提高了烷基苯的含量;供氢剂降低了反应产物中的烯烃总含量,但对丙烯含量影响不大;供氢剂抑制了正庚基苯的二次裂化反应,降低了反应产物中小分子烷烃的含量,提高了大分子烷烃的支链化程度。供氢剂可以促进按Rideal机理进行的氢转移反应,不同类型供氢剂对氢转移反应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供氢剂有利于正庚基苯发生双分子裂化反应,并抑制了正庚基苯的单分子裂化。  相似文献   

8.
针对稠油油藏原油黏度大、流动阻力大、流动能力差,采用常规技术难以开采的问题,总结了稠油改质助剂(催化剂和供氢剂)的研究现状,指明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进行展望。研究表明:目前稠油改质催化剂存在催化机理不明确、普适性差、成本偏高、再生困难、易失活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供氢剂在稠油改质反应中传质不均匀、反应条件严苛也会造成供氢效果受限。因此,稠油改质助剂未来研究重点为在分子层面进一步探索稠油改质机理的同时,要紧密结合复杂的地层条件,开发普适性广、活性高、成本可控的改质助剂。该研究可为稠油改质助剂的研发和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油砂沥青常压渣油供氢热裂化改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加拿大油砂沥青常压渣油(常压渣油)馏分油FA,FB,FC为初选供氢剂,对其氢转移能力进行了评价,优选出合适的供氢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下优选供氢剂FB对常压渣油热裂化改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馏分油的相对供氢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FB>FC>FA;相比于常规热裂化反应,供氢热裂化反应过程中的生焦诱导期延长3.0~4.5 min,改质油的斑点实验等级降低了1~2级(420 ℃,20~40 min),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和反应温度的升高,改质油的密度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此外供氢热裂化改质油总降黏率是掺稀降黏率的1.14~1.40倍。  相似文献   

10.
为通过调整加氢裂化装置反应条件来控制喷气馏分燃料收率和质量,以中间基蜡油为原料在双剂串联一次通过流程下考察了裂化反应温度、氢分压、体积空速和氢油比对喷气燃料馏分收率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反应条件下蜡油原料中大于350℃馏分的转化率影响喷气燃料馏分收率,蜡油原料中大于350℃馏分转化率越高,喷气燃料馏分收率越高;不同氢分压下,喷气燃料馏分的芳烃加氢饱和程度影响其烟点,其他反应条件参数对烟点的影响均和蜡油原料的转化深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以胶骨体积比和矿粉体积浓度为参数较为合理。沥青混凝上的各种性能主要由沥青用量控制。矿粉对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较小,其主要作用是调整沥青混凝土的粘度,以便使配合比在工程中实现。在实际工程中应严格控制沥青用量,性能调整以沥青为主。施工配合比调整以矿粉为主。  相似文献   

12.
清净剂晶型分布对碱值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枫  徐宏坤  宋美卿 《润滑油》2005,20(5):35-38
介绍清净剂晶型判定方法,论述清净剂胶体粒子晶型结构对碱值测试的影响,探讨相关润滑油碱性组分分析测试中异常现象的本质,通过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并对9种船用油进行实际测定验证,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注水开发过程中变差函数的变化及孔隙度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微相的孔隙度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是不一样的。丛聚型河道中,开发初中期孔隙度分布明显受单河道的大小和形状控制,注水开发过程使得粘土矿物被带走,并消除了河道之间的高含泥屏障,致使开发后期孔隙度的次变程加大,平面上的分布更趋广泛,但纵向上非均质性加剧。对离散型河道而言,由于孔隙度的高值区仅分布于离散的河道内,注水过程并不能改变河道的形状,因此,尽管河道侧缘的储层性质有所改观,平面上孔隙度的分布基本不受注水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夏江海 《石油物探》1985,24(3):65-71
本文以极简单的数学推导,给出了正常重力垂直梯度的实用表达式,并对其精度作出了评价.本文还从数学上严格证明了如下结论:正常重力垂直梯度随地理纬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石油化工装备研究的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着重讨论了近一个时期内,有关我国石油化工装备技术中值得重视的几个发展趋势。包括装置的大型化及设备的高负荷;针对节能降耗所开发的新型高效设备;从装备上保证装置的长周期安全生产;重视开发新型三废治理装备技术;应用新的化学工程开发新的高效设备。  相似文献   

16.
刘枫林 《润滑油》2003,18(4):33-35
利用酯化反应和聚合反应合成各种不同化学结构的PMA降凝剂小样,考察了在各种基础油中的降凝效果,重点探讨了PMA降凝剂的分子量和酯基侧链碳数分布等化学结构对降凝效果的影响,对提高我国PMA降凝剂的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胜坨油田二区储层微观渗流场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以长期注水开发的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储层为例,应用岩心分析及实验室渗流物理模拟的数据,从岩石的润湿性、孔隙结构和相对渗透率等3方面的变化,研究长期注水开发储层的微观渗流场演化规律。研究认为,随注水开发程度加深,储层岩石润湿性、亲水性逐步增强;储层孔隙结构的演化趋势是孔隙均匀程度变好、喉道均质程度增高和孔喉连通性及控制流体流动能力变好;束缚水饱和度呈上升趋势,残余油中水相相对渗透率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大。储层渗流场的演化控制和影响着储层中剩余油的数量及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8.
从热力学理论讨论烃类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体中的石油,处于一种特殊的介质内,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埋藏深度的增加,受着较高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发生着改变石油成分和性质的种种演化。可以说,压力与温度是影响石油性质的主要因素。石油成分的变化,是一种化学变化。而热力学在解决化学变化方向上的正确性,已为许多化学实践所证实。本文以热力学理论为基础,侧重于压力因素的定性对比,结合我国湘中地区古生界碳酸盐岩等方面的资料,探讨石油的演化。初步研究表明,地层压力是石油演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盆地定量分析的精度,必须在模拟过程中尽量采用动态参数,但如何准确获取各种动态参数是当前盆地分析模拟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在对“动态参数”的概念及其3种获取方法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更加准确地校正时间因素对各种模拟参数影响的“时间校正系数”概念,并以孔隙度为例,对其确定方法作了详细的阐述.“动态参数”和“时间校正系数”概念的提出和确定对盆地定量分析,特别是含油气盆地内各种演化史的深入研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水合物成核动力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概述了水合物对石油天然气工业及环境、气候、能源等方面的影响。对成核概念作了简要介绍,主要阐述了成簇成核模型、界面成核模型、随机水合物成核与界面成簇模型、反应动力学模型、双过程水合物成核模型等几种不同的水合物成核微观机理,并简单介绍了有关的成核过程关联式及对水合物成核的测量情况。针对目前水合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水合物成核动力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