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柴油及组分的润滑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2个柴油样品的润滑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柴油润滑性普遍较差,WS1.4≥460μm,且润滑性与硫含量、总芳烃含量、粘度等性质没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通过色谱柱分离等方式解析润滑组分,表明柴油润滑性关键组分是酸性杂环化合物;润滑性好的柴油,其酸度也较大;含氮极性化合物是良好的吸附润滑组分.  相似文献   

2.
3.
随着我国大型运输机、挖掘机等重型柴油车的出现,还有对空气质量指标的限制,对汽车尾气排放指标更加苛刻,要求柴油中的硫含量越少越好,但随着柴油中的硫含量的减少,柴油的润滑性能变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在柴油中加入润滑性添加剂,来提高柴油的润滑性能。为了配合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柴油及柴油润滑性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在磨损四球机上用L9(3^4)正交方案考察并确定了试验条件。该试验方法的特点是试验周期短,费用低,对不同质量级别的柴油及柴油润滑性添加剂具有较好的区分性和重复性,对研发中心进行柴油及柴油润滑性添加剂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物柴油的成分对提高超低硫柴油润滑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油、向日葵油、橄榄油为原料制备的生物柴油掺入到加氢裂化柴油中,生物柴油掺入量为0.5%以上,可使加氢裂化柴油磨痕直径小于460 μm。以生物柴油中几种典型成分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油酸、丙三醇、甘油油酸酯及其复配为添加物,考察了其对加氢裂化柴油润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油酸甲酸、亚油酸甲酸对加氢裂化柴油的抗磨性能远不如生物柴油效果明显,微量的油酸、油酸甘油酯等极性杂质对提高加氢裂化柴油的润滑性效果显著。生物柴油掺入加氢裂化柴油中,起关键作用的不是脂肪酸单酯类混合物,而是生物柴油中的极少量游离脂肪酸、丙三醇以及部分参加反应的单酰甘油、二酰甘油和未参加反应的残留物三酰甘油等极性杂质。  相似文献   

5.
燃料润滑性的研究:Ⅲ.柴油的磨损性能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本文是通过商品柴油的试验验证文献中所得的结论,探讨了建立预报柴油润滑性的常规分析方法的可能性。试验中采用了由Ricardo Engineering consultants公司提供的商品柴油及有关信息。在比较了柴油的磨损试验结果和物比分析数据后,发现柴油的含氮量和干点与柴油的抗磨性的相关性最好,这与文献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两个简单的理化指标有可能被用来预报柴油和其它燃料油的润滑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通过添加剂类型筛选及合成工艺优化确定了柴油润滑性添加剂RHY1601的工艺条件,并将该剂加入柴油中进行了润滑性能评定。结果表明,在柴油中加入该剂,尤其是在低硫、低芳柴油中加入该剂可明显提高柴油的润滑性能。  相似文献   

7.
王国庆  杨建军 《石油商技》2004,22(6):17-19,35
在柴油中添加润滑性添加剂是改善柴油润滑性能的有效措施,但是若添加剂选用不当,也可能带来一些有害的影响。为此,广泛收集市场上有代表性的润滑性添加剂,并就其在燕山分公司炼油厂柴油中的无害化表现进行了深入考察。试验结果表明,酸性衍生物类添加剂与润滑油的兼容性不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美国环保局公布的清洁柴油计划将于2006年6月实施,要求高速公路柴油含硫从现在的500μg/g降低到15μg/g,减小量达97%。 H2Advance公司为支撑德国拜尔石油公司生产超低硫柴油,提供了现代化的反应器设计。该2 650 kt/a柴油加氢处理装置于2002年5月投运,已生产出含硫10μg/g的柴油。该反应器设计比替代方案节减投资10%,同时提  相似文献   

9.
低硫柴油的润滑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蒸 《河南石油》2005,19(2):77-80
介绍了影响低硫柴油润滑性的因素、评定方法、改善低硫柴油润滑性的途径,并对目前国内外柴油抗磨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了述评,提出将生物柴油通过改性发展成高附加值的低硫柴油润滑改进剂,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生物柴油对低硫柴油润滑性的增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菜籽油、大豆油以及芸香籽油制备了多种脂肪酸低碳醇酯即生物柴油,用高频往复试验机法(HFRR)考察了生物柴油对低硫柴油润滑性的增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柴油对低硫柴油润滑性有增进作用,但添加质量分数在0.2%以下时效果不明显;柴油组分不同,对生物柴油的感受性也不同:对于馏分较重、粘度较大的柴油,生物柴油的添加量只需超过2.0%其润滑性就能满足标准要求(磨斑直径不大于460/μm);而对于馏分较轻、粘度较小的柴油,需添加4.0%~5.0%才能使其润滑性满足要求;生物柴油的烷氧基链长对其润滑性没有明显影响,而甘油单酸酯或游离脂肪酸等杂质能够显著提高其润滑性;以不同植物油为原料制备的生物柴油在较低的添加比例下对低硫柴油的润滑性没有明显的不同,超过2.0%以后略有差别。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由于欧美对环境保护法规的日益严格,柴油中的多环芳烃和其他抗磨杂质的含量随之下降,柴油的润滑性能变得越来越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在柴油中加入柴油润滑剂来提高柴油的润滑性能。在磨损四球机上建立的柴油润滑性能试验方法,对不同级别的柴油及柴油润滑剂具有较好的区分性和重复性,与HFRR试验结果有一定的对应性,并对柴油润滑性试验方法做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2.
柴油润滑性的影响因素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加氢裂化柴油为空白原料,考察了不同芳烃、硫化物、氮化物和含氧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对柴油润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的环烷酸和含氮化合物能有效地改善柴油润滑性,而单环、双环芳烃和硫化物对柴油润滑性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不同的化合物混合对柴油润滑性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3.
柴油清净剂改善柴油机有害排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柴油中添加具有清净分散作用的添加剂的研究已成为降低柴油机排放的重要课题。在同一台TY1100柴油机上分别使用试验用空白柴油、加0.15%长城牌LCD级润滑油的柴油样品和加0.15%石油磺酸钙清净分散剂的柴油样品,测定了柴油发动机排放气中各种有害组分的含量、发动机性能和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在柴油中添加石油磺酸钙清净分散剂,可以降低柴油机的排放烟度和CO含量,特别是烟度的降低幅度较大。柴油机在高输出功率区域运转时,随着功率的增大,烟度的下降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14.
陈国华 《润滑油》1998,13(5):46-49
着重介绍了用含硫量不同的柴油做燃料,在135单缸发动机上评定不同等级的内燃机油,考察了柴油含硫量对其试验结果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5.
以高频往复试验机(HFRR)评价柴油润滑性能,考察了碳数为18的不同羧酸对加氢裂化柴油润滑性的影响。合成了蓖麻油酸单酯类化合物,测定了它们的酸值,并考察了其对加氢裂化柴油润滑性改进的效果。通过优化蓖麻油酸丙三醇单酯与蓖麻油酸复配的比例,制备了加氢裂化柴油的抗磨添加剂。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添加量条件下,制备的抗磨添加剂对加氢裂化柴油的润滑性改进效果略优于国外抗磨剂,而制备的抗磨添加剂酸值约为国外抗磨剂的一半,在加剂量为200 500 μg/g的条件下,不影响加氢裂化柴油的基本物化性质。  相似文献   

16.
脂肪酸衍生物低硫柴油抗磨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脂肪酸衍生物柴油抗磨剂的合成。对脂肪酸的碳链长度、与脂肪酸反应的各种含氧、含氮化合物如多元醇、多烯多胺、醇胺等对添加剂效果的影响进行考察。研究了脂肪酸衍生物柴油抗磨剂对柴油的低温流动性、氧化安定性、十六烷值等的影响,以及与柴油中其他添加剂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脂肪酸碳链增加,抗磨剂效果增强;在碳数为18的脂肪酸中,油酸、亚油酸、蓖麻酸效果比硬脂酸好;并优选出丙二醇和三乙醇胺;脂肪酸衍生物柴油抗磨剂对柴油的氧化安定性和低温流动性几乎无影响,与柴油稳定剂、柴油流动改进剂无对抗作用;但对柴油十六烷值有影响,并与硝酸酯类十六烷值改进剂有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开特皮勒1M-PC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评定API CF柴油机油高温清净性的开特皮勒1M-PC试验方法的建立情况,采用1M-PC试验标准油802,806进行对比验证试验,并对不同配方和剂量的CF油品进行评定。研究表明:试验方法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区分性。CF油品配方在采用了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研制的新剂后,总剂量可大幅降低,清净性能提高明显,此方法的建立填补了我国API CF增压柴油机油高性能鉴定台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激冷镍基合金脱硫吸附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不同金属组成的激冷镍基合金(RQ-Ni)吸附剂的硫容,考察了硫容较大的RQ-Ni吸附剂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对柴油中硫化物的吸附性能,探索了吸附剂的吸附机理、再生方法和再生机理。结果表明,采用RQ-Ni吸附剂对柴油进行脱硫的最佳条件为:吸附温度300℃、空速10h^-1、氢气通入量50mL/min、常压。每克吸附剂一次可处理柴油25~30g,在有效吸附时间(150~180min)内,脱硫率为60%~90%。吸附过程中通入氢气可改善柴油颜色,采用水蒸气在300℃吹扫吸附剂可恢复脱硫活性。该吸附剂的吸附机理为:柴油中硫化物在金属镍基吸附剂上发生了离解吸附,硫碳键在金属和H2的共同作用下断裂,S留在金属上形成硫化镍;不同结构硫化物与吸附剂作用不同,导致其脱硫率的差异;水蒸气再生可恢复活性的原因是由于硫化镍与H2O反应生成NiO和Ni2O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