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伊文婷  王芳芳 《住宅产业》2023,(6):18-20+34
目前我国对寒冷地区半室外空间热舒适度提升方面的研究不多,许多看似可行的热舒适度提升方法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也无法验证其设计策略对半室外空间的热舒适度提升效果。本文总结归纳了半室外空间的特性与建筑功能,分析了寒冷地区半室外空间的热舒适度影响因素,初步提出了热舒适度提升策略,为寒冷地区建筑对半室外空间的引入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半围合式建筑庭院作为建筑室内与室外的缓冲空间,在寒冷地区可以创建较为温和的微气候,维持建筑热环境的相对稳定,同时为人们提供开放自然舒适的室外交流与活动空间。以地处寒冷地区的典型半围合式庭院建筑为例,通过实地测量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基于室外气候要素的半围合式庭院空间风环境适宜性空间尺度,采用风速、空气龄等风环境评价指标来模拟评价庭院不同空间尺度与比例条件下的舒适度与建筑性能。研究成果可为寒冷地区建筑半围合式庭院空间设计提供空间价值尺度参考,探讨通过可持续性设计的方法对半围合式庭院空间进行优化设计来提高室外空间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3.
严寒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人口老 龄化严重,而老年人作为健康状况相对脆弱 的群体,是寒地冬季室外公共空间的主要使 用者,如何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营造更为舒 适的室外公共空间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本文通过现场实测结合问卷调查、SPSS数 理统计等方法实证研究冬季室外各种环境因 素对老年人活动舒适度的影响机制。分析结 果显示,在极低的室外温度作用下,风速成 为影响老年人室外活动舒适度的主要因素, 进一步结合TS-Givoni指标归纳出在严寒地 区特殊气候条件作用下的室外风速限值。基 于此对黑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设计的多种空间形态风环境进行CFD模拟及评估优选,尝试对建筑设计形态优化提供理论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4.
如何缓解热岛效应,改善校园局地热环境是校园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寒冷地区高校校园为例,采用长时间尺度热环境实测方法,进行校园室外空间形态和热环境长时间尺度相关性测析,以期为寒冷地区校园室外空间热环境设计提供指引。结果表明:整个测试时段大面积水体下垫面白天为冷岛夜间为热岛,随着气温的升高白天冷岛效应和夜间热岛效应均变显著,且随着土地的进一步开发,室外空间热岛强度增加; 3种围合式布局空间中四面围合空间内部在白天的8:00-15:00热岛强度最强,4月段平均为0.9℃,5月段为1.4℃,南北西三面围合式布局更有利于全天热岛强度的降低;影响不同室外空间热环境的主导因素有差异,室外空间热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主导因素的影响,通过有效的规划、建筑和景观等设计手段来提高室外热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5.
胡建亮 《山西建筑》2024,(1):121-123+174
结合实际工程,对严寒地区某高大空间工业厂房供暖设计的热源、室外供热管网和室内供暖设计进行详细的阐述,同时对厂房供暖系统和供暖末端的选择进行了论述,指出寒冷地区某高大空间工业厂房供暖设计的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解析寒冷地区高层住宅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调研,总结出普遍性问题。针对寒冷地区气候特点,即冬季阳光的缺乏和寒风的冷冽,分别从改善光环境和风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并提出建筑布局、室外场地布置、交通空间封闭等针对寒冷气候的防护措施。本课题的研究,意在为创造舒适宜人的寒冷地区高层住宅环境气候条件的改善提出可操作性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7.
室外热舒适性一直是城市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室外微气候环境利用主客观现场调查研究,明确影响人体室外热感觉的影响因素。为确定户外环境的设计策略、营造具有吸引力的良好公共空间提供重要研究基础。文中研究通过对寒冷地区过渡季节的确定,利用热舒适主观问卷调查和同步微气候数据现场调查,获取了1050份有效主观问卷及相对应气象参数。通过主客观拟合分析获取了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的热中性温度为20.7℃。同时对室外三种不同环境分别探究其热舒适性变化规律,在阳光直射下的人体热感觉较为敏感,而在树荫和建筑阴影下较不敏感。建筑阴影下热舒适更容易受到影响。明确了空气温度与平均辐射温度是影响过渡季节下人体室外热感觉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寒冷地区城市的室外公共空间的场地规划和环境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设计实例论述北方寒冷地区住宅室外交通疏散平台在L型底部框架一抗震墙房屋中的标高及防水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剑 《华中建筑》2009,27(2):178-181
当今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也是社会文化的源泉。室外公共活动空间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良好校园环境,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该文以对华中师范大学室外公共空间的研究与分析为例,分析高等学校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寻求适合高校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地形复杂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室外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问题,通过对陕西省某文旅小镇项目室外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介绍,给出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项目中可能遇到的特殊问题及解决方法。重点介绍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大型项目,有压管线系统宜设置综合管廊,或设置在综合管廊的设备夹层内;地下排水系统敷设在地下综合管廊内较为安全合理;寒冷地区因湿陷性黄土因素架空敷设的室外污水管线宜采用保温加电伴热自动控制其最小设计温度。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室外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应根据项目特点及不同管线性质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论文提出北方城市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对策,包括重视户外公共空间的选址定位、提供适当的气候防护、创造四季皆宜的景观、设置人性化的环境小品等,旨在通过这些设计对策提升北方城市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质量,增强住区冬季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人类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健康住宅的理念不断丰富,文章选择寒冷地区健康住宅为研究对象,根据寒冷地区的特点和全面的健康理念,探讨适应寒地健康住宅物理环境的设计方法与技术应用策略,对健康住宅设计方法的完善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立足寒地城乡地域特征,修正室外热舒适预测指标,分析寒地高校教学楼组团形态对室外热舒适的影响并提出 优化设计策略,改善寒地室外热舒适性能。基于寒地校园热环境实测数据修正室外热舒适预测指标,通过模拟实验提 出基于室外热舒适的组团形态设计策略。当D/H=2.50 时,教学楼组团室外热舒适和空间感受较好;L 型围合式和三 面围合式是兼顾室外热舒适、节能和空间需求的较优组团形式。室外热舒适评价指标需结合地域特征进行修正,设计 者可通过优化教学楼组团形态改善寒地高校室外热舒适水平。  相似文献   

14.
寒地城市设计对策简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从“寒地”需要出发 ,对寒地城市设计概念、机遇及国内外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分析 ,提出寒地城市设计对策 ,以求为寒地城市特色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进行户外活动是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寒地城市的季节变化对儿童的户外活动特征影响显著,作为儿童主要活动载体的住区空间设计如何去回应这些特征的季节性变化需要重视。为探讨寒地城市2~6岁儿童不同季节的活动特征如何指导住区空间设计,选取哈尔滨市中北春城、欧洲新城、恒祥城3个典型住区,分别于暖季节、过渡季节和冷季节进行实地调研,利用问卷调查、行为注记、微气候实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儿童不同季节的户外活动特征及其与住区空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目标定位、空间布局和环境营造三方面提出寒地住区空间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夏博 《工业建筑》2013,43(5):37-39
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共建筑采用了中庭空间的设计,为了研究如何设计生态建筑中的中庭空间,针对5种基本的中庭形式,分析每种中庭空间对建筑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提出寒冷气候、炎热气候以及夏热冬冷气候下中庭空间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寒地气候的特殊条件与老年人的行为方式,通过分析寒地老年居住建筑外环境的现状与设计要素,提出了一些适应性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郑志颖  陶春晖 《山西建筑》2014,(21):217-218
在对黑龙江省内具有相似规模小城镇进行实地调研基础上,对寒地小城镇冬季户外活动空间存在共性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城镇外—城镇内—居住区"三层级的城镇绿道网络,对绿道宽度、种植设计、节点空间设置、融雪方式进行探讨,以期从多个方面解决寒地小城镇冬季户外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The dual-airflow window could be used to conserve energy and improve indoor air quality in buildings because it works like a heat exchanger and can introduce outdoor air into buildings.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window design, this investigation used the orthogonal method to evalu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13 design parameters of the dual-airflow window in energy conservation: outdoor air supply rate, window cavity width, window width, window height, thermal conductivity, glazing thickness, 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 emissivity,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window frame, window frame width, window orientation, shading coefficient, and window blinds position. The outdoor air supply rate, window height, 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 and window orientation were foun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The first four parameters were further studied by using the listing method to identify their optimal values for the window design. With the optimal design, the dual-airflow window could save 25% energy in a warm climate region such as Guangzhou and 34% in a cold climate region such as Harbin. The dual-airflow window is recommended for use in colder climate reg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