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关键词:"缘"——从师长到同仁,因建筑结缘)李亦农:我和张总的相识非常有渊源,这要从我的学生时代说起。那时张总应吴良镛先生之邀带着自己的雕塑作品去清华大学办展览。我初见他时真有一种相通相息的感觉,这源于我们对建筑共同的热爱和追求。那时的我每月零花钱只有八十块,结果花了二十块买了两个张总的雕塑作品。张宝贵:现在还有吗?李亦农:至今还珍藏着,我最喜欢那个,它是个精品。这就是我们早期的渊源。他让我们这些  相似文献   

2.
<正>哈尔滨曾经是一座有着浓郁异国情调的北方名城。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开发建设的升温,城市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场变化中,大量的历史建筑从城市的版图中消失了。出版于1990年的《哈尔滨建筑艺术》~([1])一书中的很多历史建筑的照片今天都变成了"遗像"。人们在慨叹惋惜历史建筑被拆毁的同时,也对势不可挡的城市开发力量之强大感到无奈。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随着老建筑的减少  相似文献   

3.
第10届国际建筑双年展于2006年9月10日-11月19日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举办。这次展览是双年展从1980年第一次独立展览以来,首次不以建筑,而是以城市作为展览专题。展览的主题是“城市:建筑和社会”。总策划理查德·布尔代特(RichardBurdett)本人就处于城市实践、政治和科研的交叉界面上。他在展览的介绍手册中写道,这次展览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国际视角来观察城市内建筑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布尔代特强调了4条科研思路,包括“探讨各国城市如何在全球及当地的层面上改变着;研究新型交通和城市设计如何能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平;探索城市形态和可…  相似文献   

4.
观点Point 2008年,《更新德国》展览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德国馆内亮相,此后,由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在"德中同行"系列活动(2007—2010)范围内举办的探讨建筑与城市发展的"都市论坛"。论坛围绕"可持续城市规划、绿色节能建筑、历史联结未来、社会责任与低造价建造以及文化与艺术中的可持续性"等五个系列主题进行了讨论,并且最终筛选出了40个最佳实践项目,作为推动中国建筑与城市发展的代表作品。世界上几乎找不到一个地方像中国的城市这样发展得如此迅速,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如此紧迫的问题。像上海或香港这些不断争取力拔头筹的城市,它们的发展过程至少从表面上看免去了较大的社会断层。在生态领域内,这些所谓"新兴城市"的发展也准备好了给世界比较积极正面的惊喜。但在这极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非常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重新审视这样的一些现实问题:中国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不是存在着巨大的隐患?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不会是灾难性的,不可持续性的?事实上,我们所拼命追求的GDP高速增长,其掠夺性本质使得它注定会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而这样的一种竞争发展的模式,与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或许是相悖的。本期《中国建筑装饰装修》将向您展示这40个最佳实践项目,以及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更新中国》展览的部分精彩作品,由此形成一种观点与作品互文的阅读形式。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我们看到的将是中国当代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实践和争论。  相似文献   

5.
<正>马国馨院士在2018年"都·城我们与这座城市"展的寄语中说,"展览中的每座建筑都诉说着北京建院人的成长故事,也记录着这座承载着中国文化和梦想的城市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的每一个难忘瞬间。"事实上,马院士的表述饱含的不仅是对北京院的深情,也是在说新中国建筑作品连同建筑师本身都构成了城市记忆的"乡愁"与"遗脉"。回想这些年先后参与了十多家不同省(市)设计机构作品或纪念集编撰,体会到一个设计院的旷世奇迹虽  相似文献   

6.
7.
意大利费拉拉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座没有校园的大学,系科分散在历史城市费拉拉的各个角落,独立占据着历史建筑。长期以来,学校与城市的关系相对隔阂;到了20世纪后期,在新思想的催动下,大学和城市的规划融为一体,充分利用了费拉拉特色的历史遗产——城墙,整合了大学建筑和历史城市的资源,大学建筑成为文化活动和各种事件的载体,融入城市,而且为城市保持了高水准的文化价值。同时,在修整城墙项目中积累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也充分地运用在其后的历史建筑改造中,创造了出色的教育建筑空间。  相似文献   

8.
<正>照片,浓缩光影精彩;相册,诉说流金岁月。在清华大学教授郑光中家里,珍藏着三大本厚厚的相册,里面整齐地夹着一张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一页页翻开,从黑白到彩色,从黑发到白头,每一张照片都记载着一个难忘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见证着一段珍贵的历史:清华建九班毕业合影、绵阳分校建设、鲤鱼洲劳动、黄山考察……它们记录了郑光中在清华60多年的时光,记录了他结合教学  相似文献   

9.
朱天禄 《住宅科技》2007,27(4):40-45
在充满着地域、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的城市中,历史民居建筑有其独特的象征一这些具有鲜明的历史民居建筑,已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地域特征。因此,了解、保持和运用这些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元素,是延续和保护一幢历史建筑、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乃至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0.
李莉  袁雁 《华中建筑》2010,28(7):127-129
随着中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与建设阶段,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运动也随之来临。历史街区在城市改造中面临多重的挑战。如何留住记载着城市历史的街巷,使这些历史遗产与城市和谐共生,焕发生机,是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2009年暑期"德中同行"大学生竞赛中,我们对洞庭街这一武汉的历史街区进行了概念设计,通过对城市新旧建筑关系的分析与研究,提出"空间同构与共生"策略,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对这类方法的探索,为中国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提供一种可借鉴的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