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和高温烧结工艺将一定量的Mo6+掺杂到Li1.20Mn0.54Ni0.13Co0.13O2正极材料中。利用XRD、SEM、EDS和恒流测试仪研究Mo6+掺杂对Li1.20Mn0.54Ni0.13Co0.13O2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Li1.20Mn0.52Ni0.13Co0.13Mo0.02O2表现出更低的阳离子混排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经过Mo6+掺杂后的正极,由于Li+高速的迁移速率,使得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降低,并展现出更好的高倍率性能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0.5C倍率下循环100周后,Li1.20Mn0.52Ni0.13Co0.13Mo0.02O2的容量保持率达到92.2%,远远大于Li1.20Mn0.54Ni0.13Co0.13O2的87.5%。另外,当放电倍率增大到5C时,Li1.20Mn0.54Ni0.13Co0.13O2的放电比容量要比Li1.20Mn0.52Ni0.13Co0.13Mo0.02O2低21.0 mA·h/g。因此,采用Mo6+掺杂改性Li1.20Mn0.54Ni0.13Co0.13O2正极材料,可以有效提高锂电池的循环保持率和高倍率放电性能。  相似文献   

2.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2Mn0.6Ni0.2O2和Li1.2Ni0.18Mn0.58Cr0.04O2,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掺Cr3+后材料的阳离子混排程度降低,层状结构更为规整,电化学性能明显优于Li1.2Mn0.6Ni0.2O2,其0.2C和1C首次放电容量分别为262.2 mAh/g和241.7 mAh/g,1C倍率下循环5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5.5%。  相似文献   

3.
采用La掺杂和固态电解质Li1.3Al0.3Ti1.7(PO4)3包覆对LiNi0.9Co0.05Mn0.05O2进行改性,研究掺杂和包覆对LiNi0.9Co0.05Mn0.05O2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La掺杂可以降低LiNi0.9Co0.05Mn0.05O2材料的离子迁移阻抗,提高Li+扩散系数,稳定材料的结构,从而提高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及循环性能,当La掺杂量为0.1 wt%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80.1 mAh·g-1,经过1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高达93.34%,远高于未掺杂样品的86.20%。Li1.3Al0.3Ti1....  相似文献   

4.
利用溶胶-凝胶高温法制得三元正极材料Li LiNi1/3Co1/3Mn1/3O2,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系统的研究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该材料在环境温度为25、45、75℃条件下,首次放电容量分别为139.5、129.7、97.8mAh·g,第20周放电容量分别为133.2、120.9、87.8mAh·g-1,20周循环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5.5%、93.2%、89.8%。表明该材料具有优越的循环性能和高温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共沉淀-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2Ni0.2Mn0.2-x/2Mn0.6-x/2CrxO2(x=0,0.04,0.08,0.12)。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对掺杂不同Cr含量的正极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制备出的Li1.2Ni0.2Mn0.2-x/2Mn0.6-x/2CrxO2正极材料均具备层状固溶体结构。Cr掺杂不会改变材料的结构,而且能够有效抑制循环过程中材料由层状向尖晶石结构转变的过程。当Cr的掺杂量为8%(即x=0.08)时,得到的正极材料Li1.2Ni0.16Mn0.56Cr0.08O2具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0.1C的首次放电比容量由未掺杂的230.4 mA·h·g-1增加到246.6 mA·h·g-1,在0.2C电流下5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由93.5%提高至95.36%,5C的放电比容量由91.5 mA·h·g-1增加到104.2 mA·h·g-1。而且x=0.08时制备的样品具有最小的电荷转移阻抗。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相燃烧法快速合成了LiNi0.08FexMn1.92-xO4(x≤0.08)正极材料,并探究了正极材料样品的结构、形貌、电化学性能及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Ni-Fe共掺没有改变LiMn2O4的立方尖晶石结构,促进了其晶体发育和{111}、{110}、{100}晶面的择优生长,部分颗粒形成了以高暴露{111}晶面为主和少量{110}、{100}晶面的截断八面体形貌。LiNi0.08Fe0.05Mn1.87O4样品在较低倍率(≤5 C)时,其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得到显著提高,在25℃下,1 C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06.1 mAh/g, 1 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2.0%;5 C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00.1 mAh/g, 2 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2.8%。LiNi0.08Fe0.05Mn1.87  相似文献   

7.
利用分解反应中大比例质量损失和大量气体产生,制备出具有40.369m2·g-1大比表面积的多孔FeF2材料。多孔结构为FeF2材料构建了优异的离子和电子导电通路,表现出优秀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在2C、5C和15C的倍率下分别表现出589.21mAh·g-1、406.95mAh·g-1和83.53mAh·g-1的高放电比容量。在0.5C和2C下,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分别为502.5mAh·g-1和267.9mAh·g-1。该结果为电池正极材料提升倍率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FeNb11O29由于其高的理论充电容量(400 mAh·g-1),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报道的FeNb11O29实际容量仅有168~273 mAh·g-1。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本文介绍了一种制备Ga掺杂FeNb11O29材料的方法,成功合成了GaxFe1-xNb11O29(x=0.1,0.2)。结果表明,Ga0.2Fe0.8Nb11O29的电导率比FeNb11O29提高了两个数量级。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Ga掺杂不会改变FeNb11O29的正交剪切ReO3晶体结构。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材料的微观形貌没有发生明显改变。电化学实验表明,Ga0.2Fe0.8Nb11O29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0.1 C时,Ga0.2Fe0.8Nb11O29充电容量为290 mAh·g-1,当电流密度达到5 C时容量仍能保持145 mAh·g-1,此外,Ga0.2Fe0.8Nb11O29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电流密度为5 C时循环1 000圈之后,容量保持率为91.0%,而不掺杂的FeNb11O29的充电容量仅有107 mAh·g-1,容量保持率仅为55.9%。利用Ga掺杂改善FeNb11O29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钠离子电池因环境友好、储量丰富等优势,成为锂离子电池的后继者,在储能材料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针对钠离子电池锰基正极材料存在结构不稳定、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Na0.7Fex Mn((1-x))O2(00.7Fex Mn((1-x))O2材料微观结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的掺杂稳定了材料P2相晶型且增加了钠层间距;合成的两种材料Na0.7Fe0.2Mn0.8O2和Na0.7Fe0.35Mn0.65O2在电压范围为2~4 V、放电倍率为0.5C的条件下,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8.54、63.73 mA·h/g和74.02、49.01 mA·h/g,循环...  相似文献   

10.
以NaOH和NH3·H2O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成功合成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充放电测试等研究手段,重点探讨了不同镍钴锰比对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其中Li1.2Mn0.54Ni0.13Co0.13O2正极材料结晶度高,粒度分布均匀,无明显团聚现象。在0.1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47.9 mA·h·g-1,首次库仑效率为75.1%。在1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36.2 mA·h·g-1,经过50次充放电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218.4 mA·h·g-1,容量保持率为88.3%,展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溶液燃烧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非活性K+掺杂的尖晶石型(KxCoCrFeMnNi)(3/(5+x))O4(x=0,0.5,1,1.5)高熵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系统研究了K+掺杂对结构和储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掺杂量的增加,均可制备出具有单一尖晶石结构的纳米晶粉体材料,其中等摩尔K+掺杂的(K1/6Co1/6Cr1/6Fe1/6Mn1/6Ni1/6)3O4高熵氧化物负极材料具有最高的比容量、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K1/6Co1/6Cr1/6Fe1/6Mn1/6Ni1/6)3O4<...  相似文献   

12.
尖晶石型Li Mn2O4正极材料由于Jahn–Teller效应和Mn溶解,在充放电过程中容量衰减严重,循环稳定性差。联合元素掺杂和单晶形貌调控策略,采用固相燃烧法制备了具有{111}、{100}和{110}晶面的去顶角八面体单晶LiFe0.12Mn1.88O4正极材料。研究结果表明,Fe掺杂没有改变尖晶石型Li Mn2O4的晶体结构,有效抑制了Jahn–Teller效应,促进了材料的结晶性及{400}和{440}衍射峰晶面的择优生长,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容量保持率。在25℃,1 C和5 C倍率下LiFe0.12Mn1.88O4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05.2 mA·h/g和92.4 mA·h/g,1 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71.1%和75.2%;在高倍率10 C下,经1 00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可达到88.4%。在55℃和1 C条件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0...  相似文献   

13.
以Zr(NO34·5H2O和CH3COOLi·2H2O为原料,采用湿化学法,将Li2ZrO3包覆在LiNi0.8Co0.1Mn0.1O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表面,研究Li2ZrO3不同包覆比例对LiNi0.8Co0.1Mn0.1O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SEM、TEM、EDS谱图分析表明,Li2ZrO3层均匀地包覆在LiNi0.8Co0.1Mn0.1O2表面,其厚度约为8 nm。与纯相相比,1%(质量分数) Li2ZrO3包覆的LiNi0.8Co0.1Mn0.1O2复合材料在1.0 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84.7 mA·h·g-1、100次循环之后放电比容量为169.5 mA·h·g-1,其容量保持率达到91.77%,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EIS)测试结果表明,Li2ZrO3包覆层抑制了正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减小了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电荷转移阻抗,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功能化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BMIMTFSI)作为高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用于抑制有机溶剂的氧化,以提高碳酸酯类电解液的耐高压性。分别采用充放电测试、电化学交流阻抗(EIS)、循环伏安法(CV)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研究了LiNi0.5Mn1.5O4/Li电池的电化学行为和LiNi0.5Mn1.5O4材料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当在电解液中添加20% (体积分数)BMIMTFSI时,LiNi0.5Mn1.5O4/Li电池在室温、0.2C下的最高放电比容量是126.81 mA·h·g-1,5C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09.36 mA·h·g-1,比在1 mol·L-1 LiPF6-EC/DMC电解液中的放电比容量提高了91.7%;且该电池在0.2C下循环50圈后的放电比容量保持率在95%左右,比用碳酸酯类电解液提高了近10%。SEM结果表明,在碳酸酯类电解液中加入BMIMTFSI后,LiNi0.5Mn1.5O4电极表面附着了一层均匀且致密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  相似文献   

15.
Bi2S3是一种有潜力的转换合金化负极材料,它具有较高的首次可逆钠离子充/放电容量567.6m Ah·g-1/744.2m Ah·g-1和钾离子充/放电容量464.3m Ah·g-1/984.5m Ah·g-1,但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均有待改善。同步进行掺氮碳层包覆(Bi2S3@NC)和石墨烯包覆(Bi2S3@rGO)实验后,发现NC包覆效果不明显,而rGO在较少容量损失的前提下,大幅改善循环稳定性,经100次循环后分别用于钠离子和钾离子存储均可维持100m Ah·g-1左右的可逆容量。且倍率性能改善更为明显,2000mA·g-1时,Bi2S3@rGO仍能保持183.9mAh·g-1的高可逆钠离子存储容量。  相似文献   

16.
Na3V2(PO4)3具有稳定的高共价三维骨架和高钠离子电导率,能够满足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大多数要求。然而,聚阴离子基团的宽带隙特性导致其电子导电率低,极大地限制了其倍率性能。针对此问题,本工作通过静电纺丝法对Na3V2(PO4)3进行碳包覆和纳米化改性,制备出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复合纳米纤维。研究发现,热处理的时间是构建稳定碳结构框架及控制纳米颗粒在纤维内部的尺寸和分散的关键因素。碳化时间为4 h制备的复合纳米纤维由均匀直径的200 nm左右纤维组成,表面有丰富的孔洞,Na3V2(PO4)3颗粒被纤维包裹在内部。该复合纤维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 C倍率下,初始放电比容量为95.5 mAh g-1,6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3.4%;在50和100 C的高倍率下,其放电比容量也能分别高达4...  相似文献   

17.
采用液相无焰燃烧法在500℃反应1 h、600℃二次焙烧不同时间制备锂、镍共掺杂尖晶石型Li1.05Ni0.02Mn1.93O4正极材料。焙烧不同时间制备的样品均呈现出LiMn2O4的尖晶石晶体结构且均为单相,没有任何杂质相出现。延长焙烧时间有利于晶粒发育,提高合成材料的结晶性。二次焙烧9 h合成的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在1 C倍率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02.1 mA·h/g, 500次循环后具有69.15%的容量保持率;在5 C释放出91.9 mA·h/g容量;10 C循环1 0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76.35%。具有较好的循环可逆性、较小的电荷转移阻抗和较低的表观活化能。适量的锂、镍共掺杂可有效提高LiMn2O4的结构稳定性、抑制Jahn-Teller效应和缓解锰的溶解,使其具有更高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针对无钴锰基富锂材料Li1.2Ni0.2Mn0.6O2固有的循环稳定性差、循环电压衰减严重等问题,研究了铝掺杂结合固相煅烧法对该材料在微观形貌及结构、电化学性能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铝掺杂不仅能促使该材料的表层形貌更加致密,而且可以为该材料带来更稳定的晶体结构,这有利于该材料在长充放电循环中抵抗因结构降级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因素,最终致使其电化学性能更加优异。此外,当铝掺杂量为1%(物质的量分数)时该材料在高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循环稳定性、电压保持率等均达到最优效果,在2.0~4.8 V电压区间内0.1C倍率下首圈放电比容量高达248.8 mA·h/g,200圈循环充放电后其放电比容量保持率由未掺杂时的57.9%提升至77.6%,循环电压保持率也由84.2%提升至85.6%。以上结果充分显示了1%铝掺杂对锰基富锂材料Li1.2Ni0.2Mn0.6O2具有优异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常见废旧落叶为原料,通过改变制备工艺参数得到性能优异且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活性炭。落叶制备的活性炭负载硫后做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硫负载量高达70%(wt.%)。采用SEM、红外、BET等方法,分析正极材料的结构和官能团。本文制备出的活性炭,比表面积可高达2894.25 m2·g-1。在0.1 C循环时首圈放电比容量可达1295 mAh·g-1,0.5 C循环200圈后比容量还能维持在507mAh·g-1。电池在2 C时电池放电比容量可达535 mAh·g-1,当倍率恢复到0.2 C时,容量可以恢复到756 mAh·g-1,体现了材料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为改善镍锰酸锂的电化学性能,以硝酸铟(In(NO3)3·H2O)为原料,通过高温固相法在镍锰酸锂电极材料表面包覆一层惰性氧化铟(In2O3),并研究不同In2O3包覆量对镍锰酸锂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测试结果显示,包覆氧化铟并不会改变正极材料LiNi0.5Mn1.5O4自身结构。当包覆量为7%时,在0.1 mA的测试电流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34.21 mAh/g,明显高于未涂覆材料(115.65 mAh/g),100次循环后容量为128.4 mAh/g,容量保持率为95.67%;在0.5 mA的测试电流条件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78.13 mAh/g, 10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56.25 mAh/g,容量保持率为64.44%。In2O3包覆起到保护材料和促进离子传导的作用,可有效提高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