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徐权  董文铭  朱培红 《净水技术》2021,40(z1):71-74,78
文中介绍了一种后次氯酸钠投加系统在临江水厂的应用案例.以临江水厂次氯酸钠投加为例,针对长距离投加次氯酸钠流量波动的问题,提出一种后次氯酸钠投加系统的设计;详细介绍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方式,运行结果显示,应用后流量稳定;总结系统的设计特点,希望能为类似工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由于液氯使用对安全带来严峻压力和社会风险,水厂改用次氯酸钠进行消毒成为新的趋势。通过对太原市呼延水厂(规模40万m~3/d)加氯消毒系统改造工程中次氯酸钠溶液获取途径、投加量、投加点、主要设备以及不同消毒剂工业运行成本分析的详细介绍,为该技术在今后的应用设计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3.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消毒过程中产生消毒副产物的问题,以二氯乙腈(DCAN)为研究对象,采用次氯酸钠作为消毒剂,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消毒的过程中,次氯酸钠投加量、消毒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等4个因素对DCAN生成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次氯酸钠的投加量对DCAN的生成具有较大影响。随着次氯酸钠投加量的增加,DCAN的生成量随之增加;当反应时间达到3.5h时DCAN的生成量达到最大值,此后DCAN的含量开始缓慢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DCAN的生成量随之增加;偏酸性条件下DCAN的生成量高于偏碱性条件。  相似文献   

4.
采用次氯酸钠对城市污水厂二级生物处理出水进行消毒试验,从氨氮浓度、pH、消毒时间、水温这4个方面,分析其对次氯酸钠消毒效果的影响。当氨氮浓度≤0.2 mg/L时,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为15 mg/L;氨氮浓度为0.2~0.4 mg/L时,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为8 mg/L;氨氮浓度约0.6 mg/L时,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为6 mg/L;氨氮浓度为0.8~1.2 mg/L时,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为5 mg/L。当pH值为5. 0~6.0时,10 mg/L的次氯酸钠投加量即可使出水达标,若pH值为8.0~9.0时,必须加大次氯酸钠的投加量至15 mg/L。冬季气温较低时,尾水消毒要考虑延长消毒接触时间。夏季水温较高,可以相应减少加氯量。一般消毒接触时间为15~30 min时消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次氯酸钠现场生产系统在大中型水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宇骏 《净水技术》2010,29(1):70-73
介绍了次氯酸钠现场生产系统的技术原理和在上海长兴水厂的应用,并与其它几种饮用水消毒手段:投加氯气、二氧化氯、商品次氯酸钠、臭氧以及紫外线照射进行了比较。表明次氯酸钠现场生产技术与液氯或商品次氯酸钠消毒技术相比,是一种无论在原料运输、制备、贮存、投加方面都很安全并有良好即时和持续消毒效果的技术,在经济性方面也比商品次氯酸钠技术优越,次氯酸钠现场生产技术较为适合于大中型自来水厂消毒。  相似文献   

6.
饮用水处理中常用的消毒方式是氯消毒。氯消毒在控制微生物量的同时势必会增加消毒副产物产生的风险。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将紫外/氯消毒方式应用到饮用水处理过程中。本试验以炭池出水及紫外消毒系统出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紫外线对炭池出水微生物的灭活效果和添加不同浓度消毒剂(次氯酸钠)后的微生物灭活效果,以及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饮用水消毒处理过程中,采用紫外/氯消毒方式,在较低的氯消毒剂投加量下,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水中的微生物数量,进而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7.
以嘉兴市某水厂砂滤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紫外协同次氯酸钠对其进行消毒处理。结果表明,组合消毒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次氯酸钠投加量1.60 mg/L,HRT 50 min。相比单独次氯酸钠消毒,组合消毒工艺的次氯酸钠投加量减少18%,包括三卤甲烷、卤乙酸在内的5种消毒副产物(DBPs)总量减少44%。该组合消毒工艺实现了高效消毒和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次氯酸钠消毒控制微生物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次氯酸钠对南方某水厂砂滤池出水进行消毒,研究次氯酸钠投加量、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pH值对次氯酸钠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次氯酸钠投加量的增加,余氯浓度不断升高,处理后水中的细菌不断减少;次氯酸钠对试验范围内不同的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数都有很好的杀菌效果;pH值的变化对细菌和总大肠菌群生长无影响,起灭菌作用的是次氯酸钠。次氯酸钠对微生物的杀菌效果显著,选择最佳次氯酸钠的投加量为1.5 mg/L,出水的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完全达到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微生物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9.
薛苗苗 《净水技术》2020,39(3):39-42
安徽某水厂改扩建工程设计规模为30万m~3/d,通过多种因素对比分析确定采用现场制备次氯酸钠替代原液氯消毒,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系统运行管理的安全、可靠、便捷,优化了盐水调配系统、储存和投加系统、排氢系统,增加废液收集系统。该系统具有集成度高、安全性好、运维管理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方榕华  龚晓晔  陈辉  胡芃 《净水技术》2021,40(z1):40-43
通过对液氯消毒和次氯酸钠消毒效果的对比,介绍了次氯酸钠的消毒性质、原理、工艺及应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次氯酸钠消毒更具优势,具有投加准确、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易于储存、维修周期短等优点.并对运行成本作了简要分析,阐明次氯酸钠消毒在清泰水厂的良好运行现状.  相似文献   

11.
以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凌铁水厂为对象,对水厂原有的二氧化氯消毒工艺进行改造,由投加二氧化氯改为投加NaClO溶液。在南方水体硬度较高的前提下,针对改造过程中管道结垢的问题,分析结垢成分及结垢成因,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针对管道排气的问题,通过在存储桶设置排气阀和设计简易排气装置予以解决,改造后的水厂出水水质达标,投加系统运行稳定,为NaClO消毒工艺在自来水消毒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水体硬度较高的南方水厂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 污水生化处理站最简单廉价的消毒方法是氯化法,采用液氯或电解食盐溶液所得的次氯酸钠消毒。活性氯的设计投加量如下: 沉淀后污水—10mg/L; 生化处理站部分净化污水—5mg/L; 生化处理站完全净化污水—3mg/L。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水厂采用二氧化氯消毒产生的亚氯酸盐超标问题,开展了以次氯酸钠替代二氧化氯消毒,同时保留二氧化氯预氧化,以降低制水过程二氧化氯投加量和亚氯酸盐生成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氯与次氯酸钠联用不仅确保了消毒效果,而且使亚氯酸盐副产物浓度大幅度降低并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14.
次氯酸钠与水结合,会生成次氯酸根离子,再通过一定的反应生成次氯酸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在水循环中,当次氯酸钠浓度较高时,能够起到良好的粘泥剥离作用,达到沉积循环水中的粘泥。次氯酸钠与其他氧化性杀菌剂相比它消毒效果好,投加准确,操作安全,使用方便,易于储存,对环境无毒害、不产生第二次污染,还可以任意环境工作状况下投加。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炭砂滤池带来的生物泄露问题,保障出厂水微生物达标,在"臭氧-炭砂滤池"短流程深度处理的基础上,对水厂紫外消毒工艺进行升级改造,新增2套低压高强管道紫外设备。工程投入运行后,效果较好,经过紫外消毒杀菌后细菌总数下降了99%,且次氯酸钠投加单耗降低了50%左右。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对设计高程、紫外取样点和次氯酸钠主消毒工艺进行了优化。可为同类型水厂的消毒工艺升级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自来水厂应用二氧化氯导致的消毒副产物亚氯酸盐、氯酸盐超标问题,对亚氯酸盐生成量与二氧化氯投加量相关性进行了测定分析,开展了以次氯酸钠替代二氧化氯消毒,同时保留二氧化氯预氧化生产性实验。结果表明,亚氯酸盐生成量与二氧化氯投加量显著相关,因此,采用二氧化氯预氧化与次氯酸盐消毒联用,既保证了水质消毒效果,又使水中亚氯酸盐的浓度大幅度降低并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17.
研究含碱量、有效氯初始浓度及储存方式对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含碱量越低,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越差;有效氯初始浓度越高,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越差;存放在室内的PE桶储存次氯酸钠溶液不影响其稳定性。同时,结合饮用水消毒特点,提出了次氯酸钠溶液含碱量要求,及水厂次氯酸钠溶液消毒的使用有效氯浓度、存储能力和使用周期。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控制BAF中红线虫数量,选用次氯酸钠、高锰酸钾、聚维铜碘和双氧水四种常用药剂进行红线虫的灭活试验,研究在不同投药量、接触时间、pH和温度条件下的灭活效果。结果表明,次氯酸钠的灭活效果最好,投加量为10mg/L,接触时间在30 min内,红线虫灭活率达到100%;高锰酸钾投加量为6 mg/L,接触时间至150 min后,红线虫灭活率达到100%;聚维铜碘和双氧水杀灭效果较差。同时对次氯酸钠灭活红线虫的CT值(药物浓度与消毒时间的乘积)进行了初步探讨,最佳CT值为600~800,C≥6 mg/L。  相似文献   

19.
某350 MW超临界机组锅炉补给水处理过滤使用超滤装置,设计之初运行时需要投加次氯酸钠,由于运行过程投加次氯酸钠出水余氯较难控制,且存在氯超标氧化反渗透膜的危险。因此分别使超滤装置在投加次氯酸钠和不投加次氯酸钠工况下长时间运行,通过超滤的流量、压差、迚出口浊度等斱面迚行比对,探析在正常制水情况下不加次氯酸钠的可行性,为超滤装置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沿河排污口的氨氮超标问题,提出次氯酸钠作氧化剂的高效处理方法。选择氨氮质量浓度为7.5~13.0mg/L的受污染水,探索次氯酸钠投药量、反应时间对出水氨氮的影响,确定次氯酸钠最佳投药量。同时针对余氯问题,采用双氧水进行去除,考察其最佳投药量。通过实际工程运行,总结出工程应用中次氯酸钠投加量与实验室投加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