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水热法由石榴皮制备氨基化生物质炭,用于吸附水中汞离子,考察了溶液pH值和汞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水作为溶剂可明显增加生物质炭的氮含量,吸附能力显著提高;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pH值对吸附影响较大。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方程进行拟合;在pH=4.0时,氨基化生物质炭对汞离子的最大吸附容量为483.5 mg/g,几乎为未进行氨基化改性碳材料(123.0 mg/g)的4倍。该氨基化生物质炭用于PVC工业废水处理,废水中汞离子的去除率达99.7%,处理后的废水可达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
研究中改性生物质炭分别以玉米秸秆和玉米秸秆叶片为原料,高锰酸钾为改性剂,在600℃氮气氛中煅烧制成两种生物质炭复合材料,分别为Mn-BC-1,Mn-BC-2。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两种改性生物质炭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对氨氮进行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结果表明:Mn-BC-1形貌以长孔道结构为主,Mn-BC-2形貌主要呈现平面蜂窝状结构;两种改性生物质炭表面含有缔合-OH基团,且Mn-BC-2比Mn-BC-1表面-OH和-COOH基团多;Mn-BC-1和Mn-BC-2对氨氮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4.12mg·g-1和36.68mg·g-1,且在吸附时间为30 min和5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3.
4.
5.
以NaClO为改性剂,制备焦粉基碳吸附材料(C-焦粉)。考察了各种影响因素对含氟废水中氟的吸附量的影响:吸附pH、吸附剂加入量、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结果表明:时间为120 min,转速为150 r/min,pH=5.0~5.5时,C-焦粉的吸附性能最佳,且平衡液浓度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6.
以花生壳为前驱体制备生物质炭,然后用高锰酸钾对生物质炭进行改性,通过比较改性前后两种生物质炭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花生壳生物质炭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改性前,饱和吸附量达到130. 6 mg/g,是一种高效吸附剂。 相似文献
7.
8.
9.
饮用水中的氟含量超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如何有效减少饮用水中氟含量,使之达到饮用水标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不同浓度酸改性的粉末和颗粒活性炭制备改性活性炭,并对饮用水中F-的静态吸附进行研究,发现3mol·L-1浓度的酸改性的粉末活性炭,活化时间5h时吸附效果最佳。F-的静态吸附最佳吸附工艺:F-初始浓度14.0mg·L-1,改性活性炭投加量6g·L-1,吸附时间40min,pH值为3,并且改性活性炭吸附F-是以物理吸附为主的单分子层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0.
11.
12.
《应用化工》2022,(6):1546-1549
利用三亚乙基四胺(TETA)和聚乙二醇(PEG-400)对市售的木质素磺酸钙进行了改性,并研究了改性木质素磺酸钙对溶液中氟离子(F-)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木质素对F-)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木质素对F-表现出了一定的吸附能力。在实际吸附实验中,改性木质素对F-表现出了一定的吸附能力。在实际吸附实验中,改性木质素对F-的平衡吸附量约为1.6 mg/g,理论饱和吸附量为2.17 mg/g。通过对改性木质素对F-的平衡吸附量约为1.6 mg/g,理论饱和吸附量为2.17 mg/g。通过对改性木质素对F-的吸附动力学分析,其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和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 相似文献
13.
在500℃条件下,利用稻壳和高粱秸秆为原料制成两种生物质炭,对其理化性质和结构表征做出分析,并研究了生物质炭对水溶液中萘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两种生物质炭均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且富含烷烃、烯烃、羟基、羰基、酯基等活性官能团。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吸附量的整体变化趋势为先迅速(4 h内)增加而后平缓(4~8 h)趋于平衡(8 h后)。两种生物质炭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化学吸附。高粱秸秆炭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稻壳炭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为多分子层吸附。实验结果显示,高粱秸秆炭吸附效果优于稻壳炭。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生物质香蕉皮和生物炭香蕉皮作为吸附剂,探究吸附剂性质、吸附剂量、pH、铬溶液初始浓度、震荡时间对香蕉皮吸附Cr6+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香蕉皮的吸附效果高于生物炭香蕉皮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条件为:不做任何改性处理、吸附剂量0.2 g、模拟废液pH为2、Cr6+初始浓度为12.5 mg/mL、震荡时间45 min,在此条件下香蕉皮对Cr6+的去除率为98.77%、单位吸附量为6.17 mg/g,经吸附处理后的溶液含Cr6+浓度为0.15 mg/mL。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高效利用生物质资源制备生物炭去除水体中的抗生素,以米糠为原料,采用600℃限氧热裂解法制备成米糠炭,并通过NaOH浸渍改性制备成碱改性米糠炭(NRB),探讨其吸附四环素的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NRB相对改性前有部分孔隙结构发生坍塌,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总孔隙容积。NRB吸附四环素的优化条件为:生物炭剂量为2 g/L,初始四环素质量浓度20 mg/L,溶液pH在7~11,环境温度25℃,吸附时间12 h。在40℃,Langmuir模型中NRB的理论最大吸附容量达到了159.8 mg/g,相比米糠炭提高了2.54倍。NRB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特征更符合准2级动力学模型,整个吸附过程主要受控于化学吸附,且比改性前对温度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18.
以常见椰壳为生物质炭源,NaOH为活化剂,通过不同碳化温度制备了椰壳基生物质炭(BC)并用于降解水体中以新一代氟喹诺酮类代表性抗生素加替沙星(GF)。研究了碳化温度、反应时间、投加量、pH对GF在生物质表面的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生物质炭碳化温度为500℃时,制备出的BC-500生物质炭具有最大表面积和丰富的孔结构,因此有最佳的GF吸附效果。BC-500对 GF相比较于Langmuir等温线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其最大吸附量为2.842mg/g。 相似文献
19.
废水中的重金属铜离子(Cu(Ⅱ))会污染水体生态环境,并会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生物炭可作为废水中Cu(Ⅱ)去除的有效吸附剂。然而,原状生物炭对Cu(Ⅱ)的吸附量有限,需要对生物炭进行定向改性以提升其去除效果。以废水中的Cu(Ⅱ)为对象,重点论述生物炭的改性方法和吸附机制。结果表明,生物炭的主要改性方法包括化学改性(酸、碱、高分子聚合物改性)、物理改性(球磨和气体活化)、金属改性(铁、锰改性)、矿物质改性和高分子聚合物改性等。改性方法对Cu(Ⅱ)去除效果的次序是:纳米羟基磷灰石改性>含氨基有机酸改性>锰改性>铁改性>碱改性。生物炭吸附Cu(Ⅱ)的主要机制包括孔隙扩散、静电作用、沉淀作用、配位作用、阳离子-π机制、离子交换和还原作用,具体的主导机制取决于生物炭的物化性质和溶液的性质。将来的研究方向包括:采取更为有效的改性方法提高对废水中痕量Cu(Ⅱ)的去除效果;利用先进的仪器和模型计算揭示微观机制;开展动态吸附柱或固定床试验。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