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提出紧凑型住区的内涵及核心要求。分析天津市不同年代住区空间特点及现存问题,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制定住区空间实验模型样本及住区紧凑测度模型,调节相关变量与紧凑测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探索住区适宜空间容量相关指标的最佳控制区间,总结紧凑型住区适宜空间容量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2.
魏衡  魏清泉 《山西建筑》2009,35(27):51-53
介绍了我国城市增长方式不够合理、用地粗放的表现形式,归纳了紧凑型城市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构建紧凑型城市的对策,并指出建设紧凑型城市对于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集约用地和优化城市布局等都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韩君华 《华中建筑》2021,39(7):35-39
在城市更新的发展节奏中,如何利用有限条件来处理新建筑与老住区环境的关系,整合用地内外的联系,使建筑以合理的方式融入到所在环境中.该文以幼儿园项目为实际案例,通过对用地条件、周边建筑、住区环境的分析,对建筑进行适应性设计,完成其对用地及环境的嵌入,以及对建筑自身功能及个性的建构.对于其他类似的老住区建筑更新项目,从分析、...  相似文献   

4.
山地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探讨——以广州市林海山庄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宇  段斌 《规划师》2007,23(6):48-50
山地住区建设已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城市住宅用地拓展的重要方式.广州市林海山庄规划用地原始地形大部分为山体,地势起伏较大,高差变化复杂.其规划提出整合设计的原则,即将居住区置于城市自然环境文脉中进行设计,从总体布局、建筑边界、道路交通、绿化环境四个方面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5.
赵欣 《山西建筑》2005,31(1):20-21
住区用地规模直接影响城市布局结构和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主要从城市结构、房地产开发、社区规模、社会亚文化区、服务设施等几方面探讨城市住区规模,指出当前城市住区单元的用地规模。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因此浪费土地资源的低密度是最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低层高密度及高层高密度都是可选择的方向。研究表明对不同形式的住宅类型用地进行了比较,多层住宅和排屋是用地最节省的住宅类型,高层用地与排屋近似,但造价更高。从综合角度来考虑,低层高密度的紧凑型住宅更节能、省地。低层高密度紧凑型住宅布局紧凑,在解决居住的亲切舒适性与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上,更有优势。本文对紧凑型住宅的概念诠释及设计技术进行了探析,旨在推广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我国城市住区出现高密度、小型化趋势,需要在有限的用地中寻找应对高密度居住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适宜设计途径。以上海6个小街坊住区为例,对户外环境使用者评价与住区空间特征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得出了居民满意度较高的高密度小街坊住区户外环境具有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聚-散""繁-简""亲-疏"3对空间设计逻辑。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整个城市发展的先导,风景区周边住区设计对环境的保护、融合、协调的要求更加凸显。以无锡太湖锦园住区规划为例,从周边风景环境特征出发,以风景区周边住区用地的地域环境为先导,利用建筑空间组织、内外环境的融合和景观环境营造等多方面来探讨风景区周边住区环境营建,力求使住区成为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结合"旭辉·尚北郡"小区的实施方案设计,剖析山地住区设计中道路系统的设计策略。通过对山地住区典型用地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探讨爬坡车行体系与树状人行体系在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实践运用,探索解决当前山地住区的设计创作中针对复杂地形的道路系统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对山地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贾豆豆 《建筑与环境》2009,3(3):177-179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低层高密度住区成为了地产发展的新趋势。低层高密度住区具有兼顾节约用地和高质量居住品质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及其在设计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讨论低层高密度住区规划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11.
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借鉴紧凑城市理论,采取高密度、多样化和公交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时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城市,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上海城乡土地利用方式现状与存的在问题,在借鉴东京、香港等国际大都市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紧约束背景下上海城乡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1)土地利用的价值索取方式应从土地资本化转向土地社会化;(2)城市用地的空间扩张方式应从郊外低效的平面扩张模式转向多中心紧凑型发展模式;(3)城市用地的结构优化方式应从单一用途转向混合利用和类型转换;(4)城乡土地利用的效率提升方式应从资源和要素驱动为主转向低碳化和循环利用为主;(5)耕地保护方式应从严控数量为主转向提升产出效益为主。最后,探讨了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撑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上海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的生态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作为特大城市,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空间紧缺,环境容量有限,如何将生态安全理念与土地使用规划相结合,探索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的规划思路,是上海贯彻城乡统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以上海为例,从生态视角对土地作为一种生态资源进行分析,审视以往土地使用规划的传统观念,确立城乡统筹背景下紧凑发展的规划模式;提出上海城乡一体化要从注重对城镇规模的关注转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引导城市在空间选择上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到城市化的重点区域和城市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4.
基于景观融合视角构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取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建设用地适宜性,在保障城市建设安全的同时为景观建设留有余地,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景观融合可以从景观风险消极影响及景观资源积极影响2个方面的多个单元来构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将建设用地分为适宜建设区、较适宜建设区、较不适宜建设区和不适宜建设区,在此基础上提出集约用地和优化城市景观网络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流域尺度上的城市扩张会对河岸带生境产生显著的 负面影响,目前还不清楚何种用地模式能更有效地支持河岸带 生物多样性。以汉江小流域武汉段为研究对象,从用地强度、 形态和布局3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用地紧凑度评价指标体系。根 据河岸带生境结构及其联系构建城市河岸带生境质量评价体 系。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RDA分析探究子流域水平 上的城市用地紧凑变化对河岸带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用 地紧凑度提升,河岸带综合生境质量显著降低;开发利用强 度、居住用地占比及土地利用混合度是致使河岸带生境变差的 主导因子;用地形态与布局的紧凑变化对河岸带生境质量的影 响不显著,且分形维度指数与河岸带生境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研究证明了在同等开发强度下,提升城市用地形态与布局紧凑 度是协同城市化与河岸带生物多样性提升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紧凑城市理论在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认为紧凑发展是当今国际较为流行的先进城市规划理念,也是人地矛盾较为尖锐的中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紧凑城市理论的核心是节约集约用地,促进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与我国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新一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根据南京的自然条件特点探索应用紧凑城市理论,在宏观层面提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在城镇建设用地形态上强调紧凑布局,在街区层面强调功能多样性,在用地策略上强调公共交通引导土地开发。最后,对我国如何有效学习借鉴紧凑城市理论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路在我国公路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用地量大、整体水平较低的特点。目前农村公路建设在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土地利用中存在一定问题,要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提高公路建设者的认知度和自觉性,对农村公路建设用地进行全过程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果,保证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The issue of land is a critical one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Growing informality and poverty in urban areas, driven to a large extent by urbanisation, necessitates greater concerted action around land use management in urban areas to ensure more equitable, environmentally and socially sustainable use of finite land resources. The operation of the urban land market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significant obstacle preventing the urban poor from accessing affordable land. A new approach, advocated by the 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Swiss Agency for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entitled “Making Markets Work for the Poor—M4P” emerged in the 1990s. The M4P approach recognises that even successful market development will not distribute land to the poor and intervention in the land market is therefore required to promote more equitable l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The M4P perspective however has been accused of an obsession with economic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landlessness and informality to the exclusion of other socio-political and legal remedies. The Brazilian case provides an example of a more progressive approach as it combines social policy and legal reform to regulate the use of urban land to ensure that land fulfils its “social function”. The presence of large tracts of vacant and unused land in citi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ontext of growing informality and competition for land and therefore requires urgent policy atten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Brazilian case and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at country to deal with vacant/unused land in cities. It argues that the progressive taxation of vacant land in cities could be a potentially valuable policy instrument in South African cities. Land-based fiscal instruments can be utilised by local government to manage the use of land and to access additional revenue which can be redistributed to the poor for the provis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s. Although these tools are not a panacea for challenges of informality and povert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y do have the potential to augment municipal income and to facilitate urban renewal, infill development and a more compact city. The paper argues though that these tools should be applied on a city-wide scale; part and parcel of an overall urban land reform strategy and plan for the city.  相似文献   

19.
陈华斌 《规划师》2007,23(4):59-6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等现象,造成耕地资源锐减、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市交通进一步恶化等问题。应采用紧凑型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遏制城市的盲目扩张,发挥城市空间的集聚效应,节约城市开发成本,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转型与重构进程中的规划调控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规划的调控应与城镇化中期的城市转型与重构相适应,并要解决城市转型重构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对矛盾,要通过坚持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推行用地混合、严格"三区四线"管制、统筹交通用地、提升"六项"城市服务功能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