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标GB/T32151.1—2015是目前发电行业核算CO_2排放量,并编制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参考标准。依据该标准规定的CO_2排放量核算方法,碳氧化率的核算准确程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CO_2核算的准确性。本文以40台大型燃煤电站锅炉的124次锅炉性能试验数据为基础,统计得到不同规模和类型锅炉碳氧化率的分布范围,同时从统计规律上研究了负荷率、煤质特性等因素与碳氧化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00 MW及以上级别大型燃煤锅炉(不包括燃用无烟煤和贫煤锅炉)的碳氧化率均高于标准中推荐的缺省值98%,随着锅炉容量的提高,碳氧化率会有一定的上升;相同容量切圆燃烧锅炉的碳氧化率要明显高于对冲燃烧锅炉;碳氧化率与燃煤收到基灰分呈一定负相关关系,与燃煤全水分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与锅炉负荷率、燃煤收到基含碳量和干燥无灰基挥发分的相关性很小。  相似文献   

2.
新疆玛电三期扩建工程为2台300MW燃煤机组,飞灰含碳量在线检测装置采用南京大陆中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文结合飞灰含碳量在线检测装置在此2X300MW机组的设计应用,重点对本工程飞灰含碳量在线检测装置提出了主要功能、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内容阐述。  相似文献   

3.
燃煤机组进行CO_2捕集成本较高是限制燃煤机组碳减排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本文针对碳捕集成本高的问题,分别建立碳捕集机组的成本分析模型和技术经济性分析模型,以600 MW机组为例,计算了参考机组和碳捕集机组的建设成本及发电成本等参数,并分析讨论了CO_2排放税税收和售卖价格对机组发电成本的影响,以及在保证发电成本相同的情况下CO_2排放税税收价格与售卖价格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结果表明:与参考机组相比,碳捕集机组在相同运行条件下的发电成本增幅为65.6%,碳捕集机组的碳减排成本为2 045.787元/t。  相似文献   

4.
为了降低化学吸收法捕集CO_2对燃煤–捕碳机组热经济性的削弱作用,以某660MW二次再热机组为例,设计了一种带捕碳汽轮机的改进二次再热燃煤–捕碳热力系统集成型式;推导了该系统的通用性热经济性计算框架并建立了系统参数优化模型。应用动态自适应粒子群算法优化计算表明:改进设计的燃煤–捕碳机组与常规燃煤–捕碳机组相比,热经济性和减排效果明显提高,供电标准煤耗率下降了12.21g/(kW×h),CO_2排放率下降了4.07g/(kW×h);与未捕碳机组相比,CO_2排放率下降了576.15g/(kW×h)。捕碳汽轮机可以有效减少热力系统的损失,对二次再热燃煤–捕碳机组具有显著的降耗效应。  相似文献   

5.
《电站系统工程》2016,(6):73-74
针对600 MW机组锅炉掺烧澳煤后飞灰含碳量升高的问题,通过对燃煤煤种特性及制粉系统进行分析,探索飞灰含碳量高的原因,提出补焊磨损严重的磨煤机分离器挡板及优化掺烧方式等调整措施。结果表明:补焊分离器挡板及补上脱落的回粉挡板后煤粉细度降低,煤粉燃尽性提高,飞灰含碳量有所降低;进一步优化掺烧方式后,飞灰含碳量降低到1.22%,提高了锅炉运行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某电厂在准确测量风量的基础上,对其300 MW等级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进行了优化运行调整。结果表明,优化后飞灰含碳量平均降低了1.44%,底渣含碳量平均降低了0.36%,尿素日均耗量平均降低了1.54 t,月均厂用电率降低了0.16%,预计全年可以实现经济效益近750万元。  相似文献   

7.
《电站系统工程》2016,(6):64-66
对于燃用高硫无烟煤的300 MW CFB锅炉,安装飞灰再循环装置后,可以有效降低锅炉的飞灰含碳量,提高锅炉效率,提高炉内脱硫的石灰石利用率,降低石灰石的耗量。设计计算表明,飞灰再循环技术每年可以节省燃煤费用600万元,节省石灰石费用104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针对热电联产机组75 t/h燃煤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较高的问题,对其燃烧系统进行了WR浓淡燃烧器和深度空气分级即多层轴向空气分级和径向空气分级组合的技术改造,将燃烧二次风分为70%~85%和15%~30%的两部分分别送入炉膛,使炉内煤粉燃烧分为热解区、富氧区和贫氧区,以减少NOx的排放。结果表明,改造后锅炉NOx排放浓度降低了40%以上,而飞灰含碳量和炉渣含碳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燃煤发电作为我国当前主导能源,其CO2排放在全社会占比较大。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迫切需要掌握现有燃煤发电机组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以不断降低碳排放强度。在陕北、宁东、准东及哈密4个大型煤电基地内,选择典型燃煤机组,研究碳排放强度与机组类型、运行负荷、燃煤品质、空冷方式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参数、大容量机组CO2排放强度相对较低,直接空冷机组CO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随着机组负荷下降,CO2排放强度呈现增大趋势;燃煤单位热值含碳量、碳氧化率、硫分、挥发分等均会影响CO2排放强度,排烟方式、环境温度等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工程设计单位开展绿色低碳电厂设计优化及改造提供指导,为发电集团加强碳排放管理和降低碳排放强度提供路径,为电力调度部门优化负荷安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燃煤特性是锅炉飞灰含碳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选择了8种典型发电用煤进行热分析(TGA)试验,并在1台超临界600 MW机组锅炉上进行试烧,利用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得到了热分析特征参数与飞灰含碳量的关系。试烧及热分析结果表明,热分析着火温度指数与飞灰含碳量相关性水平较低,而燃尽温度指数与飞灰含碳量高度相关,可以通过热分析试验并利用回归模型初步判断锅炉燃用新煤种的飞灰含碳量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陈景东  赵沛 《中国电力》2021,54(12):156-161
低碳战略下,碳交易制度对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具有重要影响。以碳交易地方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中国2006—2018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碳交易政策的实际影响效果。发现:(1)相对非试点地区,试点地区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具有更为迅速的下降趋势;(2)试点地区碳交易总量越高,交易额越大,则该地区电力行业碳排放量越低。结论表明:中国的碳交易试点制度对于地区电力行业碳排放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及全球采取国际合作的应对措施,将碳排放交易分为项目交易和配额交易2i类,并介绍了全球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开展情况及国际碳排放配额交易体系。在研究我国CDM项目开发现状及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CDM的发展前景及碳排放交易的远景展望。在给出碳排放交易框架性研究及发展对策的同时,也指出了下一步碳排放交易机制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超超临界660 MW机组锅炉,建立了基于随机森林(RF)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算法的氮氧化物(NO_x)排放预测模型。从电厂SIS系统筛选得到历史运行数据中的稳态工况点,利用RF模型对数据特征进行筛选,并以选中特征作为输入变量建立基于GBDT的NO_x排放预测模型。与支持向量机(SVM)、RF等模型的对比表明基于RF的特征选择能提升模型性能;较于其他模型,RF-GBDT具有最高的NO_x排放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发电商上网电量基本上是按发电容量等比例确定,而上网电价则实行统一的“标杆电价”。基于碳排放约束下总上网电量发电成本最小原则,设计寡头发电商的上网电量分配机制与上网电价机制,并与现行的电量上网机制进行数值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新机制可诱导发电商真实地报告自己的成本类型、以保证碳排放约束下总发电成本最小目标的实施;(2)相对于现行的等比例电量上网机制,新机制有利于减排CO2,且在相同排放水平下可节省总的发电成本;(3)新机制下低排放发电商电量优先上网,且可促使高排放机组逐步退出市场。  相似文献   

15.
低碳对策之碳排放交易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鸣  杨玲玲 《陕西电力》2010,38(4):9-12
阐述了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及全球采取国际合作的应对措施,将碳排放交易分为项目交易和配额交易2类,并介绍了全球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开展情况及国际碳排放配额交易体系.在研究我国CDM项目开发现状及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CDM的发展前景及碳排放交易的远景展望.在给出碳排放交易框架性研究及发展对策的同时,也指出了下一步碳排放交易机制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燃煤汞排放的现状、汞排放引起的危害及现行控制标准.结合目前对汞排放控制的最新技术,提出了改善燃煤汞排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低碳照明设计,将照明设计领域的重点从关注高效、节能深入到关注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着重叙述了实现低碳照明的若干技术途径,将优化建筑设计中的天然光利用置于首位,积极研发融于建筑设计的遮阳设备及导光系统,并进一步推广高效照明设备及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与此同时,本文强调了低碳照明设计标准、相关能源产品条例及经济激励政策的重要性,并鼓励企业框架下的低碳照明意识运动,以推动低碳照明进程.  相似文献   

18.
19.
20.
Current-pulse-fed high-pressure-sodium lamps generate audible noise even if lamp power frequency does not excite longitudinal acoustic resonance modes inside the arc tube. This noise is caused by magnetostriction in conductive parts of the arc tube-supporting frame and in the wires passing through the seal of the outer glass envelope. Conductor dimensional changes effectively couple mechanical energy to the jacket. Photoacoustic effects also cause noise due to pressure waves in a thin air layer surrounding the lamp.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experimentally both phenomena and quantifies their contribution in order to minimize acoustic emis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