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修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矿山固体废物和酸性废水导致矿区土壤中富集大量的重金属。重金属污染使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系统退化,农作物减产,有时候还威胁到人体的健康。研究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及迁移转化规律以及采用不同的污染评价方法,可以正确评估土壤的污染等级和危害程度,为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和生态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析赣南某钨矿周边稻田土壤中镉、铅、铬、铜和锌等5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评价矿区表层稻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中表层、中层和底层重金属含量水平分布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垂直分布上,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重金属含量降低,镉和铅含量的空间变化均较大。表层稻田土壤中镉在全部采样点、铜在57%的采样点含量超过国家土壤二级标准,且镉严重超标。表层稻田土壤中重金属地累积指数污染程度强弱顺序为镉铜锌铅≈铬,镉为中度至极重污染,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排序为镉铜铅铬锌,镉为高污染至极高污染,铜、铅、铬和锌危害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长江中游南岸某工业园区表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在园区共采集33组表层土壤样,通过测定土壤中As、Hg、Cu、Pb、Cd、Ni等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ArcGIS的空间插值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及正定因子矩阵分析法研究土壤中的6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土壤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值均高于园区企业投产前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背景值,但低于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2)重金属含量整体上为西北部高,向东南部呈递减趋势;(3)样品地累积指数整体上较低,大部分样品无污染或轻污染,仅个别地区达到中—重污染,污染程度依次为Cd>As>Pb>Ni>Cu>Hg;(4)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82.69~585.41,平均为157.07,整体上处于中度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5.
在小秦岭金矿区内选取姚青村、来福沟和毛沟三个具有代表性研究区,采集研究区内尾渣堆及渣堆周围农田样品30个,测定了重金属Cr、Ni、Cu、Cd、Zn、As、Pb含量。对土壤样品重金属测定结果分别采用地累积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As不是矿业活动污染的典型金属;姚青村和来福沟重金属典型污染物为Cu、Zn、Cd、Pb。采用地累积污染指数法评价,姚青村和来福沟的Pb属于极严重污染,而Cr、Ni均属无污染。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评价,毛沟研究区属轻微生态危害,姚青村和来福沟生态风险程度均属极强,贡献率大的元素主要为Pb和Cd。 相似文献
6.
7.
以淮南潘集矿区为研究区域,分别采集该区域煤矸石充填复垦地和未沉陷农田土壤样品,分析Pb、Cd、Cr、Zn、Cu、As、Hg 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受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由此产生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煤矸石充填复垦地与未沉陷农田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复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重金属指标也不存在显著差异;7种重金属含量间无显著正相关关系,推测无明显同源性;研究区域内普遍存在Zn、Cr复合污染现象,单因子污染指数Zn>Cr>Cd>As>Cu>Pb>Hg,综合污染程度介于重度污染和中度污染之间;潘集矿区复垦土地和未沉陷农田土壤中全部7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均小于40,属于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8.
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对废弃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分析,并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生态危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内梅罗指数法筛选Zn、Pb、Cd、As是主要污染因子,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6.30、9.48、20.16和7.07,属于重度污染;除点位11、12和14以外,其他11个点位的污染程度均为重度污染。地累积指数法筛选出Zn、Pb、Cd三种元素,未污染的元素为Ni、Hg、Cr、Ag,主要的污染点位是点位1、2、3。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主要污染因子为Cd、Hg两种元素,轻度污染的元素为Zn、Pb、Cu、As、Ni、Cr,主要的污染点位是点位1、2、3。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矿山环境工程领域的论文。对赣南某矿区40个土壤样品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Cu、Zn、Cr、Ni、Cd、As和Hg含量的平均值均低于江西省土壤重金属背景值,而Pb含量高于背景值。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重金属Cu和Cr、Ni、Cd,Zn和Cd,Ni和Cr、Cd,Hg和As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其可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或复合关系。分别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分析法对研究区内土壤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和风险评估。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单一元素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Pb>Cd>Zn,但总体污染程度较低;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指出重金属重度污染的样本点主要集中在矿区和河流中下游地区;土壤样本重金属污染系数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是Pb、Cd、Zn、Cr、Cu、Hg、Ni和As,整个研究区内土壤污染负荷指数适中,污染水平中等;重金属Cu、Zn、Cr、Ni和As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属于轻微生态风险,而Cd、Hg、Pb在研究区土壤生态环境中的贡献率较高。综合四种方法可知,整个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轻微-中等生态风险危害水平,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10.
徐琪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8,70(2)
金昌是我国重要的镍铜生产基地,然而矿山的开发活动对矿区及周围地区造成可很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本文以金川矿区为主要调查区,测定了矿山及周边土壤的重金属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改进内梅罗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4中评价方法对调查区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内二矿区及周边的铁路和工业厂区受到一定的污染,其他地区并未受到污染,矿山的开采和矿石的运输是造成调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依托传统野外调查工作手段与技术优势,结合室内综合测试与系统分析,开
展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内矿产资源开发引起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相关研究。 以西南地区某矿产集采区为例,探索区
内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随流域迁移规律,分析区内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 研究表明:该矿产集采区铅锌矿区、磷
矿区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超标存在差异;源于矿产资源开采方式、洗选方式、矿区固体废弃物分布、地表径流强度等
诸多因素影响,区内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从上游到下游的迁移规律呈多种类型。 相关结果既可作为生产矿山生态环
境监测的工作依据,亦可作为闭坑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西华山钨矿区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赣南西华山钨矿开采对周边菜地土壤和蔬菜的影响,采集矿区17个蔬菜地土样和十个品种蔬菜样,运用SPSS软件分析土壤及蔬菜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以江西省土壤背景值为参照,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Muller地累积指数法、Hankanson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分别对土壤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潜在生态风险评估、蔬菜食用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钨矿区菜地土壤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其中镉污染最为严重,9号点位高达21.5 mg/kg。17个点位中有16个为重度污染,评估表明研究区具有较强的潜在生态风险,镉为研究区生态风险主要贡献者。蔬菜中镉污染最为严重,饮食摄入风险评估表明,镉致癌风险指数为1.403;对铬、铜、铅、锌四种元素的非致癌风险评估表明:铬非致癌风险指数高达206.01,远远超出美国环保署作出的健康限值,居民通过蔬菜途径摄入的铬和镉对人体健康均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3.
14.
为研究尾矿库周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分析测定了南京某铁矿区典型铁尾矿库(A、B、C)污染土壤的重金属(Cd、Cr、Cu、As、Ni、Pb)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及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尾矿库附近土壤中Cd、Pb含量均超出相关标准及背景值,Cd超标率均达100%,除尾矿库C外,Pb超标率也达100%;尾矿库A、B附近土壤中的Ni和As含量超过了毗邻区土壤背景值;尾矿库附近土壤中Cr、Cu含量均相对较低,对环境影响较小.(2)尾矿库A、B附近土壤以Cd、Pb污染为主,综合污染评价均为重度污染;尾矿库C附近土壤以Cd污染为主,综合污染评价为轻度污染.(3)尾矿库A、B、C附近重金属综合潜在环境风险分别为中等环境风险强度、强环境风险强度及轻微环境风险强度,Cd和Pb的环境影响占据主导.通过污染评价,建议从地貌重塑、土壤基质改良、耐受富集植物选择等方面对尾矿库污染土壤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广西某废弃锰矿厂废渣堆存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评价重金属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广西某废弃锰矿厂废渣堆存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堆存区内设置45个采样点以及周边区域的4个对照点。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法结合GIS克里金插值法对堆存区土壤中Pb、Hg、Cr、As、Cu、Cd、Ni、Co 8种重金属的污染分布规律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堆存区土壤样品中8种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广西土壤环境背景值,在垂直分布上的特征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重金属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Cr因受到酸性土壤的影响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堆存区土壤样品中As处于轻度污染状态,Co处于重度污染状态,Hg、Cd具有很强、强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6.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在矿山环境评价中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是决定重金属生态环境毒性的重要因素。生物有效性可为矿山土壤中重金属风险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提升评价质量。从厘清生物有效性概念入手,阐述了生物有效性研究方法的特性,评价了生物有效性在矿山环境评价中的应用,以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可以更好的评价重金属由土壤迁入植物的生态风险,更科学的确定重金属安全阈值,为矿山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分析检测了高寒荒漠区某铜矿周边土壤重金属元素(As、Cd、Hg、Pb、Cu、Zn、Cr、Ni)含量,并进行了简要评价,结合主导风向和河流方向,对矿业活动剧烈区一定范围内加密采样,研究重金属元素污染分布范围。结果表明:(1)铜矿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仅围岩、废石堆场周边区域个别的样品As、Pb、Cu元素超标;(2)围岩、废石堆场重金属元素污染范围小,集中在其周边200 m区域内,土壤污染深度小于40 cm;(3)尾矿库主导风向下风向200 m内,重金属元素出现一定程度富集;(4)高寒荒漠区,气候寒冷、干旱、少雨、常年多风、蒸发强烈,土壤中重金属扩散主要影响因素是风力和水流作用,垂向传播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重点介绍了植物修复概念和超累积植物。对国内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中发现的本土超累积植物进行了较为详细介绍,梳理出部分适合推广应用的修复植物。对于发现的现有的超累积植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