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茶油掺伪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山茶油掺伪的鉴别指标,研究了山茶油的感官性状及脂肪酸组成。同时对可能掺混的几种植物油包括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的上述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将这几种植物油以不同比例掺混入山茶油中,总结其感官性状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纯山茶油色泽呈浅黄色稍带点绿,无异味微茶香,清亮不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表明,山茶油脂肪酸组成主要为油酸,含量高达80%以上,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在87.67%~89.02%,同时含有少量的棕榈酸和硬脂酸及微量的11-二十碳烯酸。山茶油中掺入不同比例的其他油类,其感官性状及脂肪酸组成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可实际应用于市售山茶油掺伪情况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旨在建立一种GC-MS结合GC对掺假山茶籽油进行定性鉴别的方法。该实验基于GC-MS法检测植物油中β-香树脂醇的含量,以实现样品的批量初筛,再结合GC法检测其中油酸与亚油酸的含量进行确证,实现山茶籽油掺假的定性鉴别。结果表明,β-香树脂醇的测定出峰较快、检测周期短、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在低、中、高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2.6%~111.5%,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5.36%,可实现植物油样品的批量初筛。结合GC检测其脂肪酸含量进行确证,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可作为山茶籽油掺假的鉴别指标。该方法可实现山茶籽油中掺入一种或其他几种植物油(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与大豆油)的定性鉴别,其掺假判定限为10%。  相似文献   

3.
以低价值植物油掺入高价值植物油的原则分别制作5种掺假植物油模型,结合植物油的脂肪酸含量变化,找到3种表征因子分别与其相应的低价值植物油掺入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豆蔻酸(C14∶0)可作为棕榈油掺入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的表征因子(相关系数为0.994 4,0.992 4,0.998 0),亚麻酸(C18∶3)可作为大豆油掺入花生油的表征因子(相关系数为0.999 8),亚油酸(C18∶2)与油酸(C18∶1)的比值可作为大豆油掺入菜籽油的表征因子(相关系数为0.997 3)。该方法确定了作为表征因子的脂肪酸含量和低价值植物油掺入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建立了二元植物油体系中低价值植物油掺混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油茶籽油品质控制及评价提供支撑,以纯油茶籽油和掺假油茶籽油(分别掺入菜籽油、花生油、棕榈油和高油酸花生油)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法(GC)分析其脂肪酸组成,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测定其横向弛豫特性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偏最小二乘分析(PLS)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油茶籽油掺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5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和LF-NMR横向弛豫特性数据存在显著区别;油茶籽油和其他4种植物油在PCA得分图上可清晰区分;PLS-DA模型可有效区分油茶籽油和掺假油茶籽油,判别正确率均可达100%;建立的油茶籽油中掺入菜籽油、花生油、棕榈油、高油酸花生油的PLS定量预测模型,真实值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4 1、0.998 6、0.997 6、0.978 1。综上,GC和LF-NMR结合PCA、PLS-DA以及PLS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可用于油茶籽油掺假类别判定及掺假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研究贵州7种山茶油中功能性脂肪酸的组成。采用氢氧化钾—甲醇甲酯化法和GC-MS分析法,以棕榈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及亚油酸甲酯为对照品,在制定4种脂肪酸甲酯的标准曲线(r0.999)和回归方程的基础上,计算各脂肪酸绝对含量。结果表明:7种山茶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及亚油酸的含量分别为:黎平山茶油7.87%,1.17%,39.12%和5.81%;天柱山茶油7.72%,1.08%,39.07%和5.56%;石阡山茶油9.04%,1.27%,44.76%和6.05%;思南山茶油8.77%,1.19%,42.73%和6.00%;望谟山茶油8.19%,1.20%,43.82%和5.93%;册亨者楼山茶油7.74%,1.17%,41.05%和5.32%;册亨三农山茶油8.05%,1.15%,42.11%和6.02%。7种山茶油中,油酸含量为39.07%~44.76%,亚油酸含量为5.32%~6.05%,未检测到亚麻酸;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10.85~12.08)︰(67.22~77.07)︰10。黔产山茶油中脂肪酸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其脂肪酸组成比例与橄榄油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6.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在山茶籽油掺伪检测中实际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选择几种较廉价植物油以不同比例掺入纯山茶籽油,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模拟掺伪山茶籽油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建立由特征脂肪酸与掺入油百分含量近似线性关系标准曲线;并对计算法求出测定值进行误差分析,为实际检测时定量分析脂肪酸组分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季  凌蕾  侯睿  覃宇  赵兴  向丽萍 《粮食与油脂》2023,(10):155-158
建立了1种原位电离-高分辨质谱技术快速鉴定菜籽油是否掺假及气相色谱测定特征脂肪酸预测掺假比例的方法。通过收集不同品种油样和建立模型,建立实时鉴别菜籽油是否掺假大豆油、棉籽油或棕榈油的检测方法,并通过测定掺假菜籽油的特征脂肪酸,进一步确定掺假油品种及预测掺假比例。结果表明:原位电离技术鉴别纯品或掺假菜籽油准确度分别为89.1%和100%。根据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等特征脂肪酸含量可准确定性掺假油品种,掺假大豆油、棉籽油和棕榈油的比例预测偏差分别为0~33%、2%~18%和4%~11%。  相似文献   

8.
单不饱和脂肪酸是山茶油的主要组分,含量高低直接影响山茶油的品质。为探明市售山茶油的脂肪酸特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了19个山茶油、2个橄榄油、1个花生油、1个大豆油和1个菜籽油的脂肪酸。结果表明,山茶油中鉴定出9种脂肪酸,含量较高的主要有棕榈酸(C_(16︰0))、硬脂酸(C_(18︰0))、油酸(C_(18︰1)~(Δ9))、亚油酸(C_(18︰2)~(Δ9, 12))、亚麻酸(C_(18︰3)~(Δ9, 12, 15));不同山茶油样的脂肪酸组分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但均达到国家标准的品质要求;单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81.1%,含量最高的QH高达84.2%,但HTT和ZX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实测值低于企业标准;山茶油与橄榄油、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比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可用来辨别山茶油的真伪。由此可见,市售山茶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产品品质较佳。  相似文献   

9.
陈通  陈鑫郁  谷航  陆道礼  陈斌 《食品科学》2019,40(8):275-279
以掺假山茶油样为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对象,利用多维主成分分析(multi-wa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MPCA)法和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回归分析处理二维谱图数据,探索并建立一种山茶油纯度检测方法。对配制的不同比例3 种食用植物油的掺假油样进行GC-IMS检测,采用MPCA压缩并提取矩阵中的得分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将提取的得分矩阵进行PLS分析,建立掺假量的定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MPCA处理后的主成分图可以明显区分山茶油样和掺入不同种类食用油的掺假山茶油样,且不同掺入比例组有其明显的归属区域;采用PLS对MPCA的得分矩阵进行回归分析,可实现对山茶油掺假比例的准确定量测定。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无损的特点,可应用推广到其他联用仪器的数据分析处理中,在食用油品质控制与评价方法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牡丹种皮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并与牡丹籽油和4种常见干果(核桃、巴旦木、杏仁、开心果)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为牡丹种皮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索氏抽提法对4种干果中的脂肪进行提取,以硫酸-甲醇法对6种油脂样品甲酯化,采用GC-MS检测结合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牡丹种皮油与牡丹籽油中均含有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其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均超过90%,尤其是亚麻酸的含量分别高达51.1%和44.7%;而核桃中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4种脂肪酸,亚油酸是其主要成分;巴旦木、杏仁、开心果中主要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3种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最高。结论牡丹种皮油中含有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麻酸的含量尤其突出,较牡丹籽油含量更高,是一种优质的保健食用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构建油茶籽油脂肪酸的气相指纹图谱。方法 以贵州产油茶籽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分析不同产地、品种及加工方式共计34批次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 确定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一烯酸和亚麻酸为油茶籽油的主要脂肪酸。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了油茶籽油气相色谱标准指纹图谱,并与菜籽油、葵花籽油、芝麻油、玉米油、米糠油、花生油、棕榈油和高油酸花生油等8种植物油进行相似度比较,除菜籽油和高油酸花生油因相似度大于0.95而无法与油茶籽油进行区分外,其余6种油脂均可识别为非油茶籽油。结论 通过对贵州产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和标准指纹图谱的建立,可为纯茶油的真伪鉴别提供了一定的试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运用所建立的纯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其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判别标志对广州市售商品植物油是否掺杂进行判识。先在广州某大型超市购得18种商品植物油(包括3种茶籽油、5种花生油、2种葵花油、2种玉米油和6种橄榄油);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仪(GC-IRMS)和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仪(EA-IRMS)对这18种商品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全油及其脂肪酸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进行测定;最后将本次检测所获得的数据与作者之前建立的判别标志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本批商品植物油的品质总体较好,但其中50%的植物油商品存在掺杂。因此,将植物油脂肪酸组成数据与其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数据相结合,可灵敏地确定待检植物油是否存在掺杂。  相似文献   

13.
各种纯食用植物油都有其特定的脂肪酸组成,掺混后混合油与纯油的脂肪酸组成存在配比加和关系。对市场上常见的食用植物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和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进行文献查询和统计分析,统计均值与食用植物油国标数据比较显示统计均值有很好的适用性,使用统计均值建立脂肪酸组成的数学方程式,通过模拟二元混合油和三元混合油体系进行验证,显示均有良好的相关性。该法可定量计算花生油、油茶籽油等混合其他低价食用植物油的添加比例,可作为一种判断掺伪油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脂肪酸和生育酚的组成分析以及所得色谱数据的系统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面考察了10种植物油的异同点。气相色谱分析10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鉴别得到12种脂肪酸。对脂肪酸组成数据的HCA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与橄榄油和菜籽油具有相似的脂肪酸组成,而与其他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而PCA分析结果可以进一步区分油茶籽油与橄榄油和菜籽油。高效液相色谱分析10种植物油的生育酚组成,测得4种异构体的相对含量。对生育酚组成数据的HCA、PCA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和菜籽油的生育酚组成差异显著。因此,基于脂肪酸和生育酚组成分析可以作为油茶籽油掺假判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江西地区油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江西地区2011年产的38个油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含油率在20.48%~49.84%之间,平均为37.07%。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是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一烯酸等脂肪酸组成,棕榈酸含量平均值8.19%;硬脂酸含量平均值2.48%;油酸含量平均值81.02%;亚油酸含量平均值7.74%;花生一烯酸含量平均值0.46%,主要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平均达到了88.76%,说明江西地区的油茶籽油符合高品质食用油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常见市售植物油中特征性脂肪酸构成及含量范围,并探讨在此基础上如何综合利用上述指标对常见植物油进行定性鉴别。方法从6个城市采集9个品种125份样品,每种两个批次。按照GB/T 22223—2008方法测定46种脂肪酸,分析植物油中的特征脂肪酸及其构成。结果菜籽油中的特征脂肪酸为芥酸;花生油中为C20∶0、C24∶0和C22∶0脂肪酸;茶油中的油酸含量高达75.45 g/100 g,是其特征脂肪酸;亚麻籽油的特征脂肪酸为α-亚麻酸;葵花籽油的特征脂肪酸为亚油酸;稻米油中棕榈酸含量范围为15.13~16.37 g/100 g,可以此作为其特征进行鉴别;大豆油中n6/n3比值最接近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比值;芝麻油中油酸和亚油酸的总含量及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的组成特征比较稳定,可以此作为芝麻油的鉴别依据;玉米油中脂肪酸特征不明显。结论结合单体特征脂肪酸、脂肪酸构成以及n6/n3比值分析可达到常见植物油定性检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谷维素对3种食用植物油的抗氧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米糠油皂脚中提取纯化谷维素,按不同比例添加到大豆油、菜籽油和油茶籽油中,分别采用Schaal烘箱法和油脂氧化分析仪对3种植物油氧化稳定性进行测定,同时考察在植物油氧化过程中,谷维素对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并与常见的油脂抗氧化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油脂中分别添加0.1%和0.5%谷维素均对大豆油、菜籽油和油茶籽油的氧化诱导期具有延长作用,其中对油茶籽油的作用最显著;在Schaal烘箱实验中,谷维素能够有效延缓大豆油和油茶籽油过氧化值的升高,并且对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有抑制作用,但对菜籽油的抗氧化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结合脂肪酸组成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大豆油、菜籽油及其不同比例的二元调和油的识别进行基础研究,并分析不同比例调和油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豆油和菜籽油中,共检出脂肪酸组分17种,主要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亚麻酸为主。在以不同比例低芥酸菜籽油和大豆油调配的调和油中,脂肪酸含量随调和比例的改变而呈现一定趋势的增加或减小。结合脂肪酸组成,对所有的139个样品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大豆油和菜籽油可以互相实现区分,不同比例的调和油样品分布在调配的溯源样品之间,基本按照比例关系分布成一条直线。研究通过对菜籽油、大豆油及其不同比例调配的调和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了它们之间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手段进行一些识别分析,为规范调和油的生产和保障公平有序的调和油市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核桃油与常用植物油中37种脂肪酸和角鲨烯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核桃油与大豆油、芝麻油和玉米胚芽油等常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差异,本研究采用气-质联用法和气相色谱法对4种植物油中37种脂肪酸和角鲨烯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开展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核桃油与常用植物油营养价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核桃油富含α-亚麻酸、二十碳二烯酸和亚油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油酸等单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少量的棕榈酸及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核桃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与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植物油(P<0.05),而饱和脂肪酸则显著低于其他植物油(P<0.05);核桃油中角鲨烯含量略低于芝麻油,属于优质植物油。4种植物油中总脂肪酸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大豆油、芝麻油、核桃油和玉米胚芽油,含量分别为78.11、73.96、69.20和48.83 g/100 g;4种植物油均含α-亚麻酸、亚油酸和二十碳二烯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EFA),EFA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核桃油、大豆油、玉米胚芽油和芝麻油,分别占总脂肪酸的90.0%、70.7%、64.9%和54.1%;4种植物油的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的比值(油亚比R)由高到低依次为芝麻油、玉米胚芽油、大豆油和核桃油,分别为0.62、0.35、0.27和0.10,表明4种植物油中,芝麻油的抗氧化能力最大,可保存时间最长。大豆油、核桃油和芝麻油中均检出角鲨烯,其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豆油、芝麻油和核桃油,含量分别为173.3、72.9和31.4 mg/kg,玉米胚芽油中仅含有微量的角鲨烯,未检出。本研究表明不同植物油中脂肪酸及角鲨烯等营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可为食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分析、相关的食品和保健品等产品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